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事实证明,的确如此。

生活是这样,工作是这样,连两个人之间交织的情感也是这样。

曾以为那是一时的并肩站立,所谓的一个“搭子”,站在一起就不会显得自己特立独行,久而久之才发现,只有这里可以让你称心如意。

明明对面的人都认识,但你还是不自觉地走到对方的身边,不是因为有多喜欢,而是你知道这里不会拒绝你,你们恰好都是同病相怜的人。

上学时,总会不经意地靠近那些“厉害”的人,似乎只要站在旁边,就不会受到任何人的欺负。

我所在的初中与高中,流行着一种“学习是错”的风气,只要你下课学习了,上课积极回答问题了,就会被披上“书呆子”、“老师的狗腿子”等贬义的外号。

当然离不开学校的形式主义,为了显得自己升学率高、学生都是全面发展,下课就会有一群人挨个班级检查,一旦发现有人学习就要扣分,然后班主任暴跳如雷地从办公室赶来,劈头盖脸一阵指责。

多么愚蠢的行为,可是那些负责教育的人却乐此不疲,他们将形式主义演绎得非常完美,尽管与读书的气质完全不搭。

这里的贿赂与欺凌时常上演,这里的排挤与嘲笑无刻不在,看似象牙塔实则是最黑暗的地方,这里的弱肉强食比社会更加可怕,你知道有多少人因为环境问题改变了心智吗?

那不是踏上社会的跳板,而是释放恶魔的出口,只不过表面装修的金灿灿,迷幻了那些懵懂的少年。

所以,大家都把厌学放在嘴边,就如同现在的人常常哭穷而已。

他是真的穷吗?不是的,他是真的厌学吗?也不是的,只不过为了更好地融入到那个氛围,毕竟谁都不想被抛弃,成为大家吐槽的焦点。

我是一个小透明,我旁边的也是班级里面不起眼的角色,是那些“厉害”的人叫不出名字的同班同学。

我也曾讨厌这些身边的人,她们明明带了书本回家复习、明明提前做好了练习册,甚至买好了辅导书,却遮遮掩掩,看似不经意实则有预谋地说出:谁回家了还学习啊?

那时的我信以为真,手里拿着一张空白的卷子,看来是我演得太过投入了,以至于分不清真假。

后来我也学会了虚伪,用自己表面“不努力”、“不喜欢学习”来交同样虚伪的“朋友”,果然大家待在一起更和谐了,不戳破那个窗口,你永远不知道里面是什么。

怎么比喻呢?现在不是流行00后整顿职场吗?有的人当真了,还真去做了,等待他的不是被大家吹捧,而是被前辈们嘲笑,一群过来人看着一个一个刚步入职场的实习生按照网上流行的段子去做事,就像一群人起哄猴子去跳火圈。

有的人甚至自告奋勇地执行,还将亲身经历发在网上,等待着大家一键三连,夸赞他的勇气,殊不知自己却成了笑话,手机对面的人忍不住说出一句:别人看的是段子,是你自己非要惹火上身。

别傻了,他们烘托的气氛,只是让你跳坑,那幸灾乐祸的样子,真是小人得志啊!一旦出了事情,没有人会为你承担后果的,剩下的只有冰冷冷的手机还有你那被广泛传播的傻缺动态。

“我还没交报告呢,急什么呀,明天再说”,旁边的同事推了推我,既然他没交,那我也等等,不想做最积极的人,只想当倒数第二。

可是啊可是,当得知他是第一个上交材料的时候,我又被对方营造的文字氛围给欺骗了,不过还好,当一个小透明为的不就是可以随波逐流,不被人盯上吗?

如果你当真,那么就输了。

你觉得吹牛皮的人很可恶,那些依靠自我贬低进入圈子的人也好不到哪去,别傻了,醒醒吧,不要在别人的氛围下过度投入了,主角是他们的,奖项是内定的,你就不要做一只被蒙着布一直转圈的驴了。

明明科技这么发达,还是让你去做苦力,这说明了什么,看别人的伤口真的很有趣,那些“同类的人”更喜欢看你出糗、倒霉、受伤。那些“十恶不赦的人”,也未必是传闻中的冷血。

与其怀疑人生,不如拨开迷雾,好好看一下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究竟有几分真几分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