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32个国际残疾人日。本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三名在不同领域逆风追梦的人,他们用热爱书写不凡人生。他们用梦想点燃希望和热情,催发拼搏的勇气和毅力。在追梦的路上,他们用坚持不懈浇灌出幸福的花。

  带动残友学非遗技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寿国指导学员刺绣。

南昌市残疾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以下简称“非遗传习中心”)坐落在绳金塔历史文化街区内。2022年5月,该非遗传习中心正式成立,专业从事残疾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传习、培训、创业、销售。

吴寿国是这家非遗传习中心的负责人,也是残疾人免费学艺项目的发起人。非遗传习中心里陈设着各种非遗手工作品,木雕、瓷板绣、宣纸绣、绳编工艺品……这些作品正是出自非遗传习中心的残友学员之手。

11月28日,非遗传习中心聚集着4名残疾学员。他们有的制作百变翻花,有的正在学宣纸绣,有的正在完成瓷板绣……吴寿国坐在轮椅上,为记者介绍这些非遗工艺。据了解,非遗传习中心目前已经安置12名残障人士就业,不仅是学习交流的地方,也成为他们另外一个“家”。

“学习瓷板绣不难的,就是需要你用心投入进去。”今年53岁的樊阿姨是非遗传习中心学员之一,也是目前非遗传习中心唯一学习瓷板绣的学员。去年5月,樊阿姨通过南昌市残联了解到传习中心,便开启了学习之旅,“当我的作品卖出去的时候,我很开心,也说明别人对我作品的认可。”谈及学习非遗对自己生活的改变,樊阿姨说,“相比同龄人可能已经坐在家里,现在的我还掌握一门技术,并且还有一定的收入,已经很不错了。”

为何选择开办非遗传习中心?此前,吴寿国作为南昌市残疾人书法协会会长、西湖区肢残协会会长,曾组建“阳光之家”,专门针对残障人士培训书画,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一次偶然的机会,吴寿国结识了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昌宣纸刺绣”代表性传承人顾玉纯,并产生学习宣纸绣的想法,如今68岁的吴寿国已经学习宣纸绣6年。作为非遗项目的宣纸绣不仅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也带来了经济效益。吴寿国想:是不是可以带动更多残友来学习非遗技艺?

“只要有人想来学,我们就免费培训。”学习宣纸绣的过程并不容易,有人坚持有人离开,吴寿国正在寻找更多适合残障人士学习的非遗项目,“现在瓷板绣、麻绳手工编织、百变翻花等都是我们近期开发的新项目。”吴寿国说。

  无声咖啡传递热爱

周高泉正在分享咖啡知识。

11月30日,在南昌市红谷滩区凤凰家园社区,咖啡师周高泉一边让市民免费品鉴其制作的咖啡,一边传播咖啡文化。“这个咖啡是怎么做的?”“可以免费品尝!”对于平时并不怎么喝咖啡的市民来说,喝咖啡给了他们一次新鲜的体验。

“80后”周高泉是南昌“心研手语咖啡”的主理人,常出现在南昌各大音乐节、演唱会、市集活动上。一辆移动车、一套咖啡冲泡设备,是他主要的“家当”。不仔细注意,很难发现周高泉其实戴着助听器,因为先天性听力障碍,周高泉更习惯通过嘴型辨别他人的话语。

2022年,周高泉通过短视频了解到西安一家手语咖啡正在免费招募残障人士学员。这则招募让他心动。随后,周高泉便赶往西安学习了咖啡制作、咖啡知识及开店经营等系列课程。在周高泉看来,对于听障人士而言,无声咖啡的形式也为听障人士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一个人也可以经营一家小店。

回来后,周高泉便开启了摆摊创业之旅,打开车子后备箱,带上咖啡机,便是一家移动的咖啡摊。在“市集热”的带动下,周高泉通常会现身抚州的商场、夜市。身边残友听说了他创业摆摊的故事,找到周高泉想要学习,他也来者不拒。“平时他们都比较内向,学习做咖啡后他们用手语或者写字板和别人交流。”周高泉说。

在成为咖啡师的道路上,周高泉愈发感觉,要向更多优秀同行学习。今年6月,周高泉参加2023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暨第七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他成为场上唯一报名“咖啡冲调”项目的江西选手。面对全国90多名选手,参加这场比赛也坚定了他继续做咖啡的决心。“这些参赛选手有来自上海的星巴克手语咖啡师,也有来自云南的优秀拉花师,我觉得江西也可以有。”

关于未来,周高泉说:“现在最想在南昌拥有一家线下门店,同时希望带领更多残障人士学习做咖啡。做咖啡既可以是一种兴趣爱好,也可以成为一份工作。”目前,周高泉正在联合红谷滩区残疾人联合会筹备无声咖啡培训事宜,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咖啡文化,走上咖啡就业道路。

  在黑白琴键上追“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丹怡在教室弹钢琴。

在芭蕾舞蹈教室,学生们正在进行芭蕾舞蹈基训。美妙的琴声从郑丹怡指尖泻出,这是她每天的工作内容之一。

“90后”郑丹怡是江西省中山舞蹈中等专业学校的一名钢琴教师,从小患有先天性角膜白斑,让她仅有微弱的视力。郑丹怡11岁开始接触钢琴,凭借着对钢琴的热爱,她一路与音乐同行。

“钢琴是我人生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兴趣爱好到专业再到职业的转变,钢琴与郑丹怡的人生息息相关。视障人士如何学钢琴?这个看似困难的问题总能找到解决办法。“看不见就靠听来辨别,了解谱子中音符的音高和节奏;碰错音就多练,加强基本功训练。”郑丹怡说。

18岁之前,对郑丹怡来说,读大学其实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在盲校里,郑丹怡学会了针灸推拿。2007年,郑丹怡决定参加高考,她克服重重困难,自学全部普通高中课程。2010年,她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音乐学专业。

4年的大学生活为郑丹怡打开了新世界,除了在钢琴专业水平上的提高,她体验到了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生。毕业之后,郑丹怡回到南昌创业,做一名钢琴调音师。在身边朋友及老师的帮助下,她赚到了第一桶金,调律市场也逐渐打开。在机缘巧合下,郑丹怡到江西省中山舞蹈中等专业学校调音,成为一名钢琴教师。

从调律师到教师,职业的转变给郑丹怡带来不小的挑战。“舞蹈是一门视觉艺术,钢琴则是听觉艺术”,虽然一直学习钢琴,但是对从没有接触过舞蹈的郑丹怡来说,舞蹈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关于舞蹈的一切她都得从零开始学。无法看见舞蹈的动作,就要很清楚舞蹈术语的含义,特别是芭蕾舞,所有的术语都是法语,她必须快速熟悉才能跟上课堂节奏。

成为教师后,郑丹怡见证了一届又一届学生的成长。“我很庆幸没有放弃钢琴,现在我可以用所学的知识来帮助更多的人。”

文/图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赵琼 实习生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