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人们在食物选择上也越来越注重品质和营养价值。海鲜作为动物性蛋白的重要来源,受到许多人的青睐。

海鲜不仅蛋白质含量高,还含有人体必需的脂肪酸、矿物质、维生素等多种微量营养素,是集鲜美与营养于一体的绿色食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常食海鲜有助于身体获取均衡营养,增强体质。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市面上海鲜品种繁多,消费者可供选择的种类也越来越多。

不过,一些不法商贩为了获利,也会在海鲜加工和运输环节中动手脚,添加非法化学物质来掩盖海鲜的品质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类添加了防腐剂、漂白剂等化学品的“科技海鲜”,不仅会损害食用体验,也会对人体健康带来隐患。因此消费者在购买时一定要谨慎甄别。

冷冻虾仁

一部分生产商会购入部分濒死或死亡的虾,这些虾品质堪忧,很难直接销售。为了回收成本,这些商贩就会将其制作成冷冻虾仁产品,或者与高质量虾仁混合销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有生产商为了减少成本,使用了未达标的冰鲜或冷冻设备,导致虾仁在冷冻和解冻过程中发生变质。这两类低质量虾仁,很可能已经积存了较高浓度的氨基酸、三甲胺等有害物质。长期食用会增加患病风险。

金鲳鱼

越来越多养殖场为追求高产出,在养殖池中投放了过量的抗生素、激素等兽药。这些药物残渣会残留在金鲳鱼体内,通过生物浓缩作用逐级积累,最终积存在可供食用的鱼体组织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多项研究表明,食入这些残留物长期会损伤肝、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儿童和孕妇尤其容易吸收药物残留,影响发育。

带鱼

深海带鱼生存的气压环境复杂,一旦离开海底,鱼体很容易因压力减小而爆裂死亡。为防止损失,不法商贩就会在捕捞过程中,向鱼体注入甲醛、福尔马林等防腐和杀菌化学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强效防腐剂在短时间内可以维持带鱼形态,但是也会迅速渗透肌肉组织。食后,这些有毒物质也会随食物进入人体,对肝、肾、神经系统功能造成损害。

鱿鱼

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口感和习惯,一些不法商家也会在鱿鱼体内注入食品添加剂,如谷氨酸钠、IMP等,这些物质能提升鲜味,但是摄入过量也会对人体健康带来隐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有的海鲜商家为延长保鲜期,也会将新鲜鱿鱼和腐败变质的鱿鱼混合摆放销售。这无疑增加了消费者食用变质鱿鱼的概率。

巴沙鱼

巴沙鱼的生命力较弱,一旦离开水源就容易死亡。为防止运输损失,商贩常会在装运水中添加过量的麻醉药物,这能延缓鱼的新陈代谢,减缓死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残留的药物也会通过鱼鳃和皮肤吸收,最终残存于鱼肉。这些药物如进入人体,也会产生降低中枢神经系统活性,影响平衡与协调的负面效应。

除此之外,也有商贩为增颜色,会在水中溶解染料,这也会通过鱼体吸收最终残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改革开放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也逐渐重视起食品安全问题。针对海鲜领域多发的食品安全事故,政府部门也在积极推进相关立法,完善监管体系,努力营造一个规范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