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飞


01

苏州放松落户

11月28日,苏州市发布了《市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人才落户管理办法的通知》,降低了人才落户门槛,准备2024年1月1日开始实施。

最新文件和之前的文件对比,主要有三点调整:

第一,将“先落户后就业”对象范围进一步放宽至本科学历、中级职称和技师。

在博士、硕士、本科学历落户的要求中,要求都是全日制,现在不再要求全日制,也即三本、自考本,只要年龄符合即可落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苏州人社发布

第二,社保缴费年限缩短、年龄放宽。

大专学历人才社保缴费年限、年龄放宽: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将社保缴纳时间从6个月缩减为1个月;对连续缴纳社保时间不少于6个月的,将年龄条件放宽到45周岁。

符合我市引进技能人才紧缺(工种)目录的职业技能等级三级(高级工)社保缴费年限、年龄放宽:年龄条件从35周岁放宽至40周岁,连续缴纳社保时间从6个月缩减为3个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苏州人社发布

第三,长三角社保缴纳累计认可。

申请落户前十二个月内在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苏州市除外)缴纳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期限,可以在申请人才落户时累计合并计算,相关缴费期限可以视同在苏州市连续缴费,但申请落户当月应当在苏州市就业并依法缴纳城镇职工社会保险。

这一点,长三角很多城市都开始执行了。

02

群雄施压,苏州不抢不行

苏州为何开启抢人模式,其实在苏州之前,今年有很多中心城市放松了落户,进行了新一轮抢人大战。

前几天南京也放松了积分落户。南京之前,根据界面新闻披露,有17个城市出台了户籍新政,加磅抢人。

其中郑州、沈阳基本都是零门槛,青岛租房即可落户,基本也是零门槛。

特大城市都在拼命抢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江苏、浙江两省今年也大幅放开了落户,浙江放开了除杭州市区外的落户限制,江苏放开了南京、苏州市区外的落户限制。

尽管仍有所保留,但在官方要求之下,一线城市以下大幅降低落户门槛,是大势所趋。

过去几年,中央不断强调:

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确保外地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标准一视同仁。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 I 型大城市落户条件。完善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积分落户政策。

尤其是在2022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

到2025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明显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 城镇化率差距明显缩小。

要明显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意思很明确,加快农村户口向城市户口转移。

所以,我们发现,四川、贵州、黑龙江、江西、吉林、云南、青海、宁夏、内蒙古、海南、广西、江苏、山东、河南,均提出放开除主要城市之外的所有地区落户门槛。

此外,昆明、石家庄、南昌、银川、福州、济南、大连已经开启了零门槛落户,青岛几乎零门槛。西安、武汉、成都、重庆等城市的落户门槛,也降到了最低。

作为人口竞争力本就不强的苏州,过去或许可以在全国人口持续增长的背景下,享受人口红利。

然而如今时移世易,人口已经见顶,哪怕高级别的城市,都需要亲自下场开始抢人,人口竞争力本就不强的苏州焉能无动于衷。

在中心城市疯狂增长的年代里,深圳、广州都是每年都是五六十万人口增量,成都、杭州、西安、武汉等城市都是三四十万的人口增量。

苏州过去10年,每年的增量大多都只有几万人,战绩最好的两年,分别是2014年和2016年,都增加了二十多万,其他年份都只有几万增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苏州市统计局

从七普数据来看,2010年至2020年十年间,苏州常住人口增加了228.2万,算是中规中矩,比南京131万的增量好很多,但相比于深圳、广州、成都、西安、郑州、杭州、重庆、长沙则逊色不少。

在全国人口增量创新低的2021年,苏州常住人口增加了8.8万人,增量位居内地第17位。

在去年全国人口见顶减少85万的背景下,苏州增加了6.32万人,增量位居第15位。

增量排名没有很坏,也没有很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从这两年的人口增量变化可以看到,人口红利终结之下,苏州的人口增量也无法阻挡趋势,越来越少。

最关键的是,人口竞争力比你优秀的人,在人口红利终结之下,纷纷下场抢人,你不抢别人抢,逼得你不得不抢。

这就是现实。

03

抢人有什么用

每当说起抢人的时候,后台读者不免问起,抢那么多人有什么用?

且不说21世纪最宝贵的是人才,哪怕不是人才,抢到了普通人口,对于城市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

中国的城市发展,政策主导为主,而政策的倾斜和人口直接相关,尤其是城区人口和市区人口。

城区人口是划定超大、特大、I型大城市、II型大城市、中等城市、I型小城市、II型小城市的唯一标准。

同时城区人口还是推动保障房建设资格城市的门槛。

8月25日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指导意见》(下称14号文件),拉开了中国新一轮房改序幕,也即确立了未来商品房、保障房双轨制的制度。

国务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4号文件明确提到,为了防止出现“大干快上”、盲目建设等现象,“14号文”强调稳慎有序、以需定建、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支持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的大城市率先探索实践,具备条件的城市要加快推进,暂不具备条件的要做好政策和项目储备。”

也就是说,鼓励城区人口300万以上城市探索,其他城市不作要求。城区人口300万以上城市,也即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和I型大城市。

而市区人口则是各城市理论上能否拥有地铁申报门槛的资格之一。

2018年国务院上调了地铁和轻轨的申报门槛:

申报建设地铁的城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应在300亿元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在3000亿元以上,市区常住人口在300万人以上。引导轻轨有序发展,申报建设轻轨的城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应在150亿元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在1500亿元以上,市区常住人口在150万人以上。拟建地铁、轻轨线路初期客运强度分别不低于每日每公里0.7万人次、0.4万人次,远期客流规模分别达到单向高峰小时3万人次以上、1万人次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国务院官网

此前管理层明确表示,推动公共资源由按城市行政等级配置向按实际服务管理人口规模配置转变。

这意味着未来人口多寡,不但决定了城市可获得住宅建设用地面积,还与城市可以获得的公共资源(如轨道交通、教育、医疗等)、政策红利以及头衔等有直接关系。

苏州虽然早在2010年常住人口就突破了千万,但由于苏州工业园区的行政建制原因,始终不是特大城市。

在本号之前写苏州的时候,说到过苏州有两个意难平:

第一,作为GDP两万亿级别的城市,全国工业第三城,至今没有自己的机场。

第二,作为常住人口超千万的城市,居然不是住建部划定的特大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第二个意难平,终于在今年9月份因为苏州工业园区下辖的5个街道所有的社区居委会城乡分类代码从“121”升级为了“111”。也即从镇中心区升级为主城区。

在这一调整之下,苏州官方“苏州发布”披露:

按照此次调整的统计口径,以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常住人口数据来算,苏州城区常住人口为512.51万人。

这场跨越直接让苏州获得了三个权限:

第一,申报国家级都市圈的资格。

去年9月份国家发改委发文明确强调:

都市圈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优势区域,需要充分考虑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依托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城市逐步培育。不能跨越发展阶段,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推动都市圈建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国家发改委官方网站

这段话的意思是,都市圈不能泛滥,不能超周期发展,一些弱省会与首府城市,就不要凑热闹了。如兰州、银川、西宁、贵阳、南宁、乌鲁木齐、呼和浩特、石家庄等城市的都市圈,大概率就此搁浅。

后续批复只会针对有强辐射带动能力的超大特大城市或者辐射能力强的大城市。

第二,城中村改造资格。

今年7月份国常会上审议通过的《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强调的新时代新任务。

文件明确进行城中村改造的城市范围,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

所以说,人口流入量越多,不仅意味着劳动力、人才储备更丰盛,还能带来更多的消费力,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同时,也能帮助城市自身争取到更多的政策资源。

这就是各城市抢人乐此不疲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