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上午,保定市徐水区高林村镇麒麟店村“博士农场”大棚内,西红柿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地垄间,中国农业大学“冬季番茄病害防治与管理”课程火热开讲,线上线下600多位“农把式”与专家、棚主问答交流。 “今年50亩新品西红柿春节前上市,预计收入比去年高五六成。”农场负责人、村党支部书记董利民说,这得益于中国农大的技术支持与科研成果高效转化。

校地合作:引来科技“及时雨”

“高林村镇是传统‘西红柿之乡,近年因品种、技术、棚室老化,市场影响力降低、种植面积锐减。”去年4月,市政府搭桥,董利民联合村里几位种植大户,与中国农大合作,建设果蔬“博士农场”。专家现场“开方”,改良土壤、改造棚室,带来西红柿新品种、新技术,区农技人员驻村指导。 “果儿没成熟,就和北京商超达成高价直销协议”,让附近百姓重燃希望,纷纷要求引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科技人员指导果农修剪果树,宣传国家富民政策。雷永怀摄

据徐水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全区52.99万亩基本农田中,已建成高标准农田45.6万亩,增收潜力巨大;有农业企业及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2400多家,渴望对接高端“智库”,寻求创新技术、优质资源支持。

百姓有需求,政府牵红线。去年,该区新型农业组织、龙头企业与中国农大、河北农大、北京农科院、河北农科院等单位合作,建立“博士农场”6家、科研试验和成果转化基地2处,引进新技术、新品种30项。教授们深入田间,提供“定制化服务”,解决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畜牧养殖及设施农业发展方面的难题。

开花结果:农业增效“地生金”

冬日里,徐水区“祥麟博士农场”千亩方田绿意盎然,小麦根系强壮,长势良好。“这是中国农大选育的‘农大761’新品种,去年在这里繁育,亩产1246斤,很受高端面粉企业青睐,亩均收益比普通小麦高300元,已在当地推广2.7万亩,惠及万余农户。”场长刘锐雪说,明年优质麦推广面积将超过15万亩。

眼下,徐水世纪德力食品公司负责人闫满常也在筹划明春玉米播种事宜。今年,公司依托“博士农场”,从中国农大引进生物防病、植保监测等技术,精准防控病虫害、农残、重金属超标,“公司+农户”推广的4万亩粘糯玉米再获高产。种植户一茬每亩纯收入1500元左右,都准备明年扩大种植面积。

田里粮食增产,比往年多卖几千元;园区草莓红了,各地游客竞相采摘; “冰柿”项目进展顺利,山乡万亩柿子林增收有望……徐水百姓把喜悦传给北京、石家庄等地的专家。

社区志愿者和老人们唠家常、话变迁、学理论。张朔摄

今夏,洪涝灾害发生后,中国农大专家团及时赶来,踏着泥泞指导农户抢救泡水果树、治疗患病奶牛、新建蔬菜大棚。冬麦出苗了,村民们拉着教授进田参观,心中的“丰收梦”格外笃定。

扎根沃野——培育不走的“田博士”

徐水区提供用地、审批、资金等全方位支持,创优环境,引才育才,加快“博士农场”发展。今年11月3日,是校地合作的高光日子——中国农业大学与徐水区政府签署协议,建设中国农大(徐水)教授工作站;在兴芮科技、世纪德力、亚达益农三家农业企业设立教学实践基地,实施科技服务与推广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镇村干部在项目征迁现场了解群众需求,讲解安置政策和发展前景。刘柯旋摄

从“博士农场”到“教授工作站”“教学实践基地”,从技术引进、成果转化、人才培育到推进产学研、一二三产业融合,徐水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增点扩面,步步深入,辐射全区。

常态化组织高素质农民培训、农业产业“头雁”培育、人才沙龙主题论坛、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等系列活动;选派51名农业科技特派员,对接服务农企、园区;面向全区选拔152名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经营管理领军人物;为“田秀才”“土专家”评定专业技术职称,让各类人才扎根沃野,扛起乡村振兴的“金扁担”。(刘柯旋 张瑜)(保定市徐水区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