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初期,有一条关于宋太祖赵匡胤遗留石碑的传言出现。

据说是宋太祖赵匡胤生前建造了一块石碑,在上面刻写了一些要求后代皇帝们遵从的誓言。

这块石碑及上面的内容,以前只有皇帝能看到,后来因为金国攻入汴梁,劫掠皇宫,才发现了这块石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石碑上刻有的内容中,有一些内容跟宋朝取代的后周皇室有关,大致内容是:

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这被视为宋朝皇室善待前朝皇室的象征,也被视为宋朝皇室很仁义的象征。

这块石碑和上面的誓言内容因南宋初期的广泛传播,被很多人认为真实有效,其实,正史上是没有相关记载的,石碑是否存在是存疑的。

石碑上的内容有两条,本文主要探讨关于柴氏这一条,即赵匡胤及后代宋朝皇室是否对柴氏子孙有优待?

公元959年(后周显德六年),后周世宗柴荣(应该叫郭荣,为方便阅读,本文统称柴荣)去世,他年仅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是为后周恭帝。

公元960年(后周显德七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率军回师京城,逼迫小皇帝柴宗训禅位,篡夺后周江山,建立了宋朝。

赵匡胤得位不正,为保证国内的稳定,他没有大肆杀戮,自然也不能随意杀害后周皇室,至少不能明着来。

当时,后周世宗柴荣还活着的儿子一共有四个人,除后周恭帝柴宗训外,还有曹王柴熙让、纪王柴熙谨、蕲王柴熙诲三人。

这四位柴荣遗孤除曹王柴熙让当时就失踪了,其余三位赵匡胤都做了妥善的安排。

后周恭帝柴宗训被赵匡胤降封为郑王,赐“丹书铁券”,并迁往房州(今湖北省十堰市境内)居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对纪王柴熙谨和蕲王柴熙诲的安排就有很意思。

纪王柴熙谨去向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跟曹王柴熙让的去向一样,失踪了,另一种说法是,被赵匡胤的亲信潘美收养了,改姓了潘,他的后代也以潘姓传承。

蕲王柴熙诲被后周大臣卢琰抱走收养,改卢姓,被卢琰带着迁居浙江,其后代均以卢为姓传承。

也就是说,在赵匡胤的默许下,柴熙谨和柴熙诲全部以改姓完事。

赵匡胤是不是很仁慈?至少他当时没有杀这几个小孩子,看起来就很仁慈,但是,这种仁慈是有底线的,这种底线是对后周世宗柴荣及后周宗庙的残忍。

被封为郑王的柴宗训死于宋朝开宝六年(公元973年),他死的时候只有20岁,据说留下了五个儿子。

如果按照宋太祖誓碑上的留言,柴宗训的五个儿子应该是在宋朝得到厚待,但这五个柴宗训的儿子,在宋朝消失了。

宋朝传承到宋仁宗赵祯执政时期,宋仁宗一直无子继承皇位,有人说这是因为宋朝夺了后周的江山,还让后周宗庙无人祭祀,所以报应到赵祯身上。

后周宗庙为何无人祭祀?当初,后周恭帝柴宗训的两个弟弟分别改姓潘和姓卢,这两支是没资格再祭祀后周宗庙了,他们大概也不敢以柴荣子孙的名义去祭祀。

但柴宗训留下了五个儿子,就没有一个能祭祀后周宗庙?他们到哪去了?没有留下后人吗?

因为史书没有相关记载,但根据宋仁宗时期官方的动作看,柴宗训的五个儿子大概是消失了。

宋仁宗当时下诏:“宜令有司取柴氏谱系,于诸房中推最长一人,令岁时亲奉周室祀事”

然后,宋朝有司在柴氏宗族中另外找了一个叫柴咏册的,册封为崇义公,让他祭祀后周宗庙和继嗣柴荣,柴咏册及他的后人以崇义公的身份传承到宋末。

也就是说,祭祀后周宗庙和继嗣柴荣的,不是柴荣的直系血脉。

柴宗训的五个儿子及其后人到哪去了?即使他们都不在了,难道不能从那两支改姓潘和卢的柴荣直系后裔中找一个出来祭祀后周宗庙和继嗣柴荣?

而且,即使是选出来的柴咏册,也是以“柴”姓祭祀后周宗庙和继嗣柴荣,这个安排也很有问题。

因为,在官方称呼上,柴荣不应该称呼为柴荣,而是应该称呼为后周世宗郭荣。

后周不是柴家创立的,它的创立者是后周太祖郭威,他没有儿子,于是,选了老婆柴氏的侄子柴荣为养子,并将其改姓郭,后来还传位给了这个养子。

古人对这种传承的对待是严谨的,柴荣改姓后,就应当被视为郭家子孙,跟柴家再无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初,柴荣以郭荣的身份当上皇帝后,他的生父柴守礼为了见柴荣不行礼,避居洛阳,直到柴荣去世,都没有再见柴荣一面。

宋仁宗时期选出的那位柴咏册,应该就是柴守礼的族人。

由柴荣成为郭威养子并继承后周帝位的情况来看,柴荣要以郭姓来对待,包括后周宗庙,也应该以郭姓来祭祀。

但是,在宋朝的史书上,还是以柴姓来称呼柴荣,所谓宋太祖的誓言,也是优待“柴氏子孙”,宋仁宗时期选出的祭祀后周宗庙及继嗣柴荣的,也是冠以柴姓。

这也是本文一直以柴荣为名称呼的原因,因为宋朝官方记载的刻意引导,后人几乎遗忘了柴荣应该叫郭荣。

再从后周恭帝柴宗训的后人消失在史书中,以及柴荣另两支改姓的直系后裔被宋朝无视的情况来看,就出现了这么两种现象:

  • 后周郭氏宗庙的祭祀者不姓郭。
  • 继嗣后周世宗柴荣的不是他的血脉,而且也恢复了柴荣的原姓,不以其为郭氏。

这中间有什么猫腻?这是宋朝皇室担心有人以后周的名义捣乱,以及抹去柴荣影响力的行为。

毕竟,赵匡胤代周建宋,是以臣谋君,是不光彩的行为,如果在宋朝时,有人打着后周或柴荣直系血脉的名义捣乱,宋朝皇室还真不好应对。

于是,宋朝皇室有意消除后周及柴荣的各种影响力。

柴荣本姓柴,老赵家优待“柴氏子孙”,是不是很仁义?

继嗣柴荣的柴咏册及其后人不是柴荣的直系血脉,他们是不是无法利用柴荣的某些遗产?

柴荣应该称为郭荣,后周皇室应该姓郭,宋朝以“柴氏子孙”代替,后周宗庙虽然还在祭祀,但“柴氏子孙”却无法以后周皇室的身份捣乱了。

这一整套措施执行下来,以“柴氏子孙”代替“柴荣子孙”,以“柴氏”代替“郭氏”,彻底把可能的隐患全部给消除了。

所以,宋朝确实优待了“柴氏子孙”,但没有优待“柴荣子孙”,准确来说,是没有优待应该冠以“郭姓”“柴荣子孙”

大家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