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傩戏声声 梦回三国——关索戏 (完整版)| 美丽云南第三季

一曲关索戏,悠悠三国情,唱出了浓浓的民俗乡情,也唱出了从古至今人们对于民间英雄豪情侠义的向往和崇敬。关索戏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傩戏剧种中的稀世瑰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如文正在指导孙子的表演动作

关索戏的历史源流

傩戏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戏剧剧种,在从古至今的演变发展中,保留了自己独特的演出风格,是研究历史文化的宝贵载体。《云南省志·文化志》中记载:“关索戏,是至今还遗存在云南澄江市小屯村的傩戏剧种,是中国少见的稀有艺术种类,被誉为戏剧活化石。”

关于关索戏的源流,如今依然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关索戏是由明代云南大规模屯军时的军傩演变而来;有学者认为其是从贵州的地方戏流传过来的;还有学者认为,关索戏源于江浙吴语地区的傩戏,随着汉文化的流传进入云南.......也正是因为学界的说法不一,使得关索戏颇具神秘的魅力。

西汉时期,澄江被划为“俞元”,是三国人物中李恢的故乡。澄江及周边地区在三国文化的浸染下,流传着诸多关于三国人物的故事传说。关索戏为何名“关索”?传说三国时蜀汉南征南中地区时,澄江曾是蜀汉将领关索的驻兵地,所以这一带传唱的傩戏便被称为“关索戏”,又名“玩关索”或“关索土戏”。小屯村中有一座灵峰寺,始建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自古便是当地村民排练和表演关索戏的重要场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英战吕布》剧目表演

关索戏的文化特色

关索戏专演三国故事中的蜀国戏,围绕歌颂刘、关、张等蜀汉人物的功绩为主线编制剧目,一般是逢年过节进行演出。在关索戏演出期间,有一套成规仪式贯穿始终,即每年演出前必不可少祭药王、练武环节,以及从正月初一起的按日出巡、踩村、踩街和踩家。关索戏每次演出时第一场必演《点将》,在每次演出结束后,全体演员肃立于场中或寺庙前举行辞神仪式。一直到正月十六全部演出结束后,就连装戏箱、送药王,也有其固定的流程和要求。

关索戏的表演不限场地,演员演出时不用化妆,身着戏服,头戴面具,边唱边舞,有着别具一格的艺术美学风采。关索戏的行当只有生、旦、净三行:刘备、孔明、赵云、马超、黄山岳等为生角;花关索、关羽、张飞、假张飞、黄忠等为净角;而旦角仅有二人,即鲍三娘和百花公主,并且是男扮女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索戏角色中的关羽扮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索戏角色中的吕布扮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索戏角色中的刘备扮相

关索戏的表演风格简朴粗犷,演出剧目以武打戏为最多,动作幅度较大。剧目长短不一,多则演出半天,少则二十分钟,其中常见剧目有《三英战吕布》《战长沙》《长坂坡》《夜战马超》《三请孔明》《三娘公主战》《花关索战山岳》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男扮女装的鲍三娘和百花公主

面具是关索戏演出中的点睛之笔,通常以20个面具为一堂。面具材质为胶泥,由棉纸和牛胶层层裱糊而成,眼睛处留有小孔,人物五官皆用油彩勾画,制作工艺十分复杂。据不同的人物,塑造不同的形象,注重写实的同时,又赋予其神韵,这使得面具或温文儒雅、或善良妩媚、或威猛豪爽,各具特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索戏表演中所用的面具,也称“面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如文准备戴上张飞面具

关索戏的声腔比较复杂,为无弦伴奏,伴唱掺杂其间;无固定板式,但有成套的音乐曲调。演唱者不受音域节奏的限制,即便同一曲调,各人所唱均有出入。唱词用本地方言,通俗生动,颇具地方特色。唱腔、曲调主要有长板、短板、报信板、七字板、大刀腔等,转板换调均用锣鼓指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索戏表演中的锣鼓伴奏

关索戏的保护与延承

在过去,关索戏演员的角色一直实行世袭传承制,一个演员一生只扮演一个角色,并且子孙相传,传男不传女;如果无儿子的则需传侄儿或者亲戚,一些家族已经沿袭了六七代,有近两百多年的历史。如今,关索戏的传承可以灵活变通,古傩戏的魅力也将流芳百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如文的孙子周跃涵在练习表演

古老的关索戏以其独树一帜的文化魅力,流淌了三百年,伴随着神秘悠远的吟唱,它将在文化长河中熠熠生辉,在一代代传承人的延续下千古流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老传承人的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