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元年(1862年)四月八日,对于李鸿章来说是一个人生的转折点,因为那天他率领着13营衣衫褴褛的淮军抵达上海,从此他开始了独立掌军并开始控制上海这个膏腴之地,为他日后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李鸿章入沪时就感觉到了不同寻常的气氛,首先是当地的官员并不重视这些淮军新秀,而且以李鸿章的敏锐,马上就能嗅出江苏巡抚薛焕想把他的淮军置于他的节制之下;其次是外国各领事对李鸿章也不看好,认为这样一支乌合之众,是无法抵挡太平军并保卫上海的。

因此,李鸿章刚到上海,面临着诸多的困难。权衡再三之下,他决定先静观其变,充分了解上海的具体情况后再做下一步的打算。其实在临行前,老师曾国藩也嘱咐他“要以练兵学战为性命根本,吏治洋务要放在后面去讲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是,李鸿章到了上海后发现,他所面临的的不仅是“军事学战”的问题,同样在吏治和洋务上都面临了严峻的挑战。要实现保住上海、夺取苏常、将太平军赶除殆尽的最终目标,必须把军事、吏治、筹饷和洋务问题都解决好。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军事上的,理论上说,江苏巡抚薛焕是他的顶头上司,可是李鸿章背地里却对他充满了敌意,而且话里话外都透露着不让薛焕节制淮军的意思。当然了,薛焕对李鸿章也采取了措施,他和知府李庆深商量对策,他们想乘淮军立足未稳,抢先克复几座城市给李鸿章看看,以打击他的气焰,然后让淮军服服帖帖地受其指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薛焕这回是高看自己了,他所组织的几万人马在太仓与太平军正面交锋,尽管薛焕决心很大、气焰很高,但始终掩盖不住部队的无能与腐败,两天下来,几乎全军覆没,而且还被太平军追着打,一路追到了上海附近,薛焕没有办法,厚着脸皮向李鸿章的淮军求救。

李鸿章认为时机已经成熟,是时候该出手了,正当他整军出发之时,接到了朝廷的任命,他成了新的江苏巡抚。这个任命无疑让李鸿章信心大增,而此时李秀成率领的十万大军开始对上海进行围攻,形势危急,迫在眉睫。

淮军与太平军首战在虹桥,此战关系到李鸿章的声威和淮军的军威。当时他带来的是树字营、春字营等,均是嫡系。为了置之死地而后生,李鸿章亲自上阵,他搬了一把椅子坐在了虹桥桥头,坐镇督战。太平军攻势很猛,还用上了火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淮军第一队张遇春所部上去不多久就顶不住了,渐渐退了下来,刚撤到桥边,被李鸿章迎头撞见。李鸿章一把抓住带队的张遇春并对士兵下令道:“拿刀来把他的头砍了。”张遇春只好又带人往上冲。

张遇春是李鸿章的旧人,更是十分信任的属下,但在大敌当前,事关淮军荣誉的此战中,李鸿章六亲不认。全体淮军将士在李鸿章的有力指挥下,取得了首战胜利。

同年的八月和十月,淮军又打了两场恶战,程学启和刘铭传部,在北新泾攻打太平军的谭绍光部;在四江口,刘铭传率领洋枪队首次亮相,打得很是过瘾,大获全胜。经过这几战,李鸿章守住了上海,也赢得了士绅和洋人的尊重,算是在上海站稳了脚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是贯穿李鸿章一生的发家之地,此后不管李鸿章是任湖广总督还是直隶总督,这个大本营都在他的控制之下,上海的官办企业几乎都是李鸿章的“私产”,淮军以及后来北洋军的大部分军饷都是来自上海以及江南,正是有了这块宝地,李鸿章才能在与各方角逐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