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2023年冬季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性

疾病中医药防治方案

近期,肺炎支原体、流感病毒等多种病原体交叉叠加,造成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呈高发态势,患儿多以发热、咳嗽、咯痰、气喘、呼吸困难等症状为主。

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防治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的优势,根据此次疾病中医证候特点,选择临床多见的若干证候,近日,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陕西省2023年冬季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医药防治方案。

一、预防方案

(一)中药内服

方药:黄芪6g、白术5g、防风3g、北沙参6g、蒲公英4g、炒麦芽4g、桔梗3g、生甘草3g。

用法:3岁以下,每日半剂;3岁以上,每日1剂。

煎服法:代茶饮,或将药物用凉水浸泡30分钟,大火熬开后改为小火15分钟,煎煮两次,共取汁50-100ml,分早晚两次服用,连服5天。

中成药:玉屏风散,黄芪颗粒,童康片,按照说明书服用。

(二)中医外治

1.芳香疗法

方药:藿香6g、苍术6g、菖蒲6g、草果6g、白芷6g、艾叶6g、苏叶6g。

用法:水煎室内熏蒸、研末香炉点燃或香囊佩戴。

注意:对上述药物成分过敏或患有过敏性鼻炎、哮喘等过敏性疾病禁用。

2.小儿推拿

方法:按揉百会、足三里,摩腹,捏脊。

注意:相关操作需经过中医药专业人员指导或培训。

3.贴敷疗法

药物:甘遂、细辛、苏子、莱菔子、白芥子等。

用法:以一定比例研末,以醋或姜汁混合后做成饼状,贴敷在相应的穴位。

适用人群:以寒证、虚证(肺虚、脾虚、肾虚)为主的患儿,取穴按需选择(大椎、肺俞、膈俞、脾俞、肾俞等)。

注意:1岁以下,对药物成分过敏或皮肤有溃烂者禁用。

(三)饮食起居

1.饮食

均衡营养,合理膳食;温度适宜,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可用菊花、金银花代茶饮;也可用荸荠、百合、莲藕、雪梨、银耳、山药等煎水或熬粥食用。忌过食热性食物,如牛羊肉、辛辣等食物。

2.预防、起居

及时接种疫苗;外出佩戴口罩,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勤洗手,不随意抠鼻、揉眼;咳嗽、喷嚏时,注意遮挡口鼻;保证充足睡眠;注意室内通风换气;适度有氧运动。

二、治疗方案

(一)中药内服

1.轻症

1.1风寒袭表证

主症: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声重,咳嗽有痰。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浮。

治法:辛温解表,散寒止痛。

基本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

主要组成:荆芥6g、防风4g、羌活5g、柴胡6g、前胡5g、独活5g、枳壳4g、川芎4g、辛夷6g(包煎)、生甘草3g。

加减:头痛明显,加葛根6g、白芷6g;恶寒无汗者,加桂枝6g、麻黄3g;咳声重浊者,加白前5g、紫菀6g;呕吐者,加姜半夏4g、旋覆花6g。

煎服法:药物用凉水浸泡30分钟,大火熬开后改为小火15分钟,煎煮两次,共取汁50-100ml,连服3-5天。

用法:3岁以下每日1/2剂,3-6岁每日1剂,6-9岁每日3/2剂,9岁以上每日2剂,均分3次口服。

常用中成药:可选用荆防颗粒、小柴胡颗粒、小儿柴桂退热颗粒、风寒感冒颗粒等。根据情况选择,按照说明书服用。

1.2 风热袭表证

主症:发热或未发热,咽痛,轻咳少痰。

舌脉: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疏风清热。

基本方药:银翘散加减。

主要组成:金银花6g、连翘4g、桔梗6g、牛蒡子6g、芦根8g、玄参6g、白芍5g、鸡内金5g、荆芥5g、钩藤6g(后下)、甘草3g。

加减:咽红咽痛明显者,加木蝴蝶6g、射干6g;咳嗽者,加苦杏仁3g、前胡6g;呕吐腹泻者,加藿香6g、竹茹4g;大便秘结者,加大黄3g(后下)、枳实5g。

煎服法:药物用凉水浸泡30分钟,大火熬开后改为小火15分钟,煎煮两次,共取汁50-100ml,连服3-5天。

用法:3岁以下每日1/2剂,3-6岁每日1剂,6-9岁每日3/2剂,9岁以上每日2剂,均分3次口服。

常用中成药:可选用儿童清咽解热口服液、小儿宝泰康颗粒、四季抗病毒合剂、连花清瘟颗粒/胶囊、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小儿感冒退热糖浆、热炎宁合剂;咽痛重者可用小儿清咽颗粒、开喉剑喷雾剂(儿童型);高热持续不退者可选用羚羊角散、紫雪散。根据情况选择,按照说明书服用。

1.3风寒夹湿证

主症: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可伴有恶心呕吐。

舌脉: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治法:解表除湿,兼清里热。

基本方药:九味羌活汤加减。

主要组成:羌活6g、防风4g、苍术6g、细辛1.5g、川芎6g、白芷6g、生地6g、黄芩6g、甘草3g、柴胡6g、葛根5g。

加减:湿偏重者,加佩兰6g、藿香6g;呕吐者,加竹茹6g、姜半夏4g;泄泻者,加黄连3g、薏苡仁6g。

煎服法:药物用凉水浸泡30分钟,大火熬开后改为小火15分钟,煎煮两次,共取汁50-100ml,连服3-5天。

用法:3岁以下每日1/2剂,3-6岁每日1剂,6-9岁每日3/2剂,9岁以上每日2剂,均分3次口服。

常用中成药:可选用九味羌活颗粒/丸、荆防颗粒、小柴胡颗粒、小儿柴桂退热颗粒;以消化道为主要表现者选用藿香正气口服液(无酒精型)。根据情况选择,按照说明书服用。

2.重症

2.1风热闭肺证

主症:发热,咳嗽,气急,咽红。

舌脉: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治法:辛凉开闭,宣肺止咳。

基本方药:麻杏石甘汤合银翘散加减。

主要组成:金银花6g、连翘6g、炙麻黄3g、炒杏仁6g、生石膏10g(先煎)、芦根6g、牛蒡子5g、桔梗4g、大枣3g、甘草3g。

加减:咳嗽痰多,加瓜蒌6g、天竺黄6g;热重者,加黄芩6g、栀子6g、板蓝根6g;热重便秘者,加桑白皮6g、大黄3g(后下)。

煎服法:药物用凉水浸泡30分钟,大火熬开后改为小火15分钟,煎煮两次,共取汁50-100ml,连服3-5天。

用法:3岁以下每日1/2剂,3-6岁每日1剂,6-9岁每日3/2剂,9岁以上每日2剂,均分3次口服。

常用中成药:可选用小儿豉翘颗粒,疏清颗粒、双黄连口服液、小儿麻甘颗粒、小儿清宣止咳颗粒。根据情况选择,按照说明书服用。

2.2痰热闭肺证

主症:高热不退,咳嗽,气急鼻扇,痰黄黏稠,面赤口渴。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涤痰,开肺定喘。

基本方药: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主要组成:炙麻黄3g、苦杏仁3g、生石膏10g(先煎)、清半夏4g、黄芩6g、陈皮6g、桑白皮6g、浙贝母5g、全瓜蒌6g、葶苈子5g(包煎)、枳实5g、鸡内金6g、大枣5g、生甘草3g。

加减:大便秘结加大黄3g(后下);舌质暗有瘀斑,加丹参5g、红花5g;痰盛者,加竹茹6g,天竺黄6g;热盛者,加连翘6g、黄芩6g。

煎服法:药物用凉水浸泡30分钟,大火熬开后改为小火15分钟,煎煮两次,共取汁50-100ml,连服3-5天。

用法:3岁以下每日1/2剂,3-6岁每日1剂,6-9岁每日3/2剂,9岁以上每日2剂,均分3次口服。

常用中成药:可选用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颗粒、小儿清肺止咳片、连花清咳片、宣肺败毒颗粒、儿童清肺口服液,小儿肺咳颗粒,小儿宣肺止咳颗粒、小儿清肺化痰口服液。根据情况选择,按照说明书服用。

2.3毒热闭肺证

主症:高热炽盛,咳嗽喘憋,烦躁口渴,涕泪俱无,小便短黄,大便秘结。

舌脉:舌红芒刺,苔黄糙,脉洪数。

治法:清热解毒,泻肺开闭。

基本方药:麻杏石甘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主要组成:黄连3g、黄芩6g、大青叶6g、赤芍5g、栀子6g、炙麻黄3g、苦杏仁3g、生石膏10g(先煎)、水牛角8g(先煎)、玄参6g、芦根6g、甘草3g,生姜2片。

加减:大便不通者,加全瓜蒌6g、大黄3g(后下);咳嗽重者,加款冬花6g、前胡6g;烦躁不安者,加钩藤6g、白芍6g。

煎服法:药物用凉水浸泡30分钟,大火熬开后改为小火15分钟,煎煮两次,共取汁50-100ml,连服3-5天。

用法:3岁以下每日1/2剂,3-6岁每日1剂,6-9岁每日3/2剂,9岁以上每日2剂,均分3次口服。

常用中成药:对高热不退、高热惊厥、神昏谵语者,可选用牛黄清心散、安宫牛黄丸。根据情况选择,按照说明书服用。

2.4外寒内饮证

主症:发热恶寒,咳嗽,痰稀色白,或痰呈泡沫状,烦躁,气喘,胸满,或不得平卧,或口干不欲饮,或手足不温。

舌脉:舌体胖大,舌质暗淡,苔白略腻,脉浮紧。

治法: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基本方药:小青龙汤加减。

主要组成:生麻黄3g、桂枝4g、炙甘草3g、干姜4g、细辛1.5g、五味子5g、法半夏4g、白芍6g、苍术5g、陈皮5g、瓜蒌6g、浙贝母5g、款冬花5g、蜜紫苑5g。

加减:若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10g(先煎)、黄芩6g;兼喉中痰鸣,加杏仁5g、射干5g;若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包煎)6g、苍耳子3g。

煎服法:药物用凉水浸泡30分钟,大火熬开后改为小火15分钟,煎煮两次,共取汁50-100ml,连服3-5天。

用法:3岁以下每日1/2剂,3-6岁每日1剂,6-9岁每日3/2剂,9岁以上每日2剂,均分3次口服。

常用中成药:可选用小青龙糖浆/颗粒,积食明显选用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等。根据情况选择,按照说明书服用。

2.5痰瘀互结证

主症:咳嗽,气喘,痰稠色黄,或痰中带血,胸闷或胸中烦热,或胸痛,痛如针刺,大便干结。

舌脉:舌质红或瘀紫,苔黄腻,脉涩或数。

治法:清热化痰,活血通络。

基本方药:清气化痰丸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主要组成:陈皮6g、苦杏仁3g、枳壳5g、黄芩6g、全瓜蒌6g、茯苓6g、清半夏5g、桃仁5g、红花5g、当归6g、生地黄6g、川芎5g、桔梗6g、赤芍5g、甘草3g。

加减:胸闷者,加香附6g、郁金5g;大便秘结者,加枳实5g、厚朴4g;食欲不振者,加麦芽5g、谷芽5g。

煎服法:药物用凉水浸泡30分钟,大火熬开后改为小火15分钟,煎煮两次,共取汁50-100ml,连服3-5天。

用法:3岁以下每日1/2剂,3-6岁每日1剂,6-9岁每日3/2剂,9岁以上每日2剂,均分3次口服。

常用中成药:可选用二陈丸、血府逐瘀片/胶囊。根据情况选择,按照说明书服用。

3.危重症

参照相关诊疗方案积极给予现代医学救治。

3.1心阳虚衰证

主症:面色苍白,唇指紫绀,呼吸浅促、困难,四肢不温,多汗,肋下痞块,心悸动数,虚烦不安,神萎淡漠,小便减少。

舌脉:舌质淡紫,脉疾数、细弱欲绝,指纹紫滞。

治法:温补心阳,救逆固脱。

基本方药: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药物组成:人参4g、附子5g、煅龙骨15g(先煎)、煅牡蛎15g(先煎)、白芍6g、炙甘草6g。

加减:面色唇舌青紫,右胁肋下癥块明显者,加当归6g、红花6g、丹参6g;呼吸不整或叹息样呼吸者,加山茱萸6g、炙麻黄3g、熟地黄6g。气阳虚衰可用独参汤或参附汤少量频服以救急,还可用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

煎服法:药物用凉水浸泡30分钟,大火熬开后改为小火15分钟,煎煮两次,共取汁50-100ml。

用法:3岁以下每日1/2剂,3-6岁每日1剂,6-9岁每日3/2剂,9岁以上每日2剂,急煎频服。

3.2邪陷厥阴证

主症:壮热不退,口唇紫绀,气促,喉间痰鸣,烦躁不安,谵语狂躁,神识昏迷,口噤项强,角弓反张,四肢抽搐。

舌脉:舌质红绛,脉细数,指纹紫。

治法:清心开窍,平肝熄风。

基本方药: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加减。

药物组成:羚羊角片3g、钩藤6g、菊花6g、生地黄6g、白芍6g、虎杖6g、黄芩6g、郁金6g、浙贝母5g、生石膏10g(先煎)、生石决明6g、生甘草3g。

加减:抽搐者,加僵蚕6g、白蒺藜6g;痰多者,加天竺黄6g、胆南星5g、石菖蒲5g。

煎服法:药物用凉水浸泡30分钟,大火熬开后改为小火15分钟,煎煮两次,共取汁50-100ml。

用法:3岁以下每日1/2剂,3-6岁每日1剂,6-9岁每日3/2剂,9岁以上每日2剂,急煎频服。

常用中成药:可选用牛黄清心散、安宫牛黄丸、至宝丹。根据情况选择,按照说明书服用。

4.恢复期

4.1阴虚肺热证

主症:干咳少痰,低热盗汗,面色潮红,五心烦热。

舌脉:舌质红乏津,舌苔花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肺,润肺止咳。

基本方药:沙参麦冬汤合养阴清肺汤加减。

药物组成:北沙参6g、麦冬4g、西洋参3g、五味子5g、生石膏6g(先煎)、淡竹叶5g、桑叶5g、芦根6g、丹参6g、玄参5g、川贝1g、生甘草3g。

加减:反复低热者,加青蒿6g、知母5g、黄芩6g;咳甚者,加桑白皮5g、百部5g、枇杷叶4g;干咳不止者,加五味子5g、诃子5g;盗汗者,加煅龙骨9g(先煎)、煅牡蛎9g(先煎)、酸枣仁3g。

煎服法:药物用凉水浸泡30分钟,大火熬开后改为小火15分钟,煎煮两次,共取汁50-100ml,连服3-5天。

用法:3岁以下每日1/2剂,3-6岁每日1剂,6-9岁每日3/2剂,9岁以上每日2剂,均分3次口服。

常用中成药:可选用蜜炼川贝枇杷膏、养阴清肺口服液/膏、生脉口服液、槐杞黄颗粒。根据情况选择,按照说明书服用。

4.2肺脾气虚证

主症:咳嗽无力,喉中痰鸣,面白少华,多汗,食欲不振,大便溏。

舌脉:舌质偏淡,舌苔薄白,脉细无力。

治法:补肺健脾,益气化痰。

基本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药物组成:太子参5g、炒白术3g、茯苓5g、炙甘草3g、法半夏3g、陈皮5g、木香3g(后下)、砂仁3g(后下)、黄芪5g、鸡内金5g。

加减:虚汗多、动则汗出者,加煅龙骨9g(先煎)、煅牡蛎9g(先煎),或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咳嗽较甚加百部5g、紫菀5g、炙款冬花5g;纳谷不香加炒谷芽5g、炒麦芽5g。

煎服法:药物用凉水浸泡30分钟,大火熬开后改为小火15分钟,煎煮两次,共取汁50-100ml,连服3-5天。

用法:3岁以下每日1/2剂,3-6岁每日1剂,6-9岁每日3/2剂,9岁以上每日2剂,均分3次口服。

常用中成药:可选用香砂六君子颗粒/丸、玉屏风颗粒、童康片、潞党参口服液。根据情况选择,按照说明书服用。

4.3气虚血瘀证

主症:神疲乏力,气短,动则益甚,颜面微浮,大便稀溏或便秘不畅,小便清。

舌脉:舌淡暗或有紫斑,脉沉涩。

治法:补气活血。

基本方剂:四君子汤合桃红四物汤。

药物组成:党参5g、白术4g、茯苓4g、桃仁5g、红花5g、生地黄5g、当归4g、白芍6g、川芎5g、生甘草3g。

加减:气短明显者,加黄芪5g、太子参5g、白术6g;不寐者,加五味子5g、酸枣仁6g。

煎服法:药物用凉水浸泡30分钟,大火熬开后改为小火15分钟,煎煮两次,共取汁50-100ml,连服3-5天。

用法:3岁以下每日1/2剂,3-6岁每日1剂,6-9岁每日3/2剂,9岁以上每日2剂,均分3次口服。

常用中成药:可选用黄芪颗粒、血府逐瘀片/胶囊等。根据情况选择,按照说明书服用。

(二)中医外治

1.推拿疗法

(1)症见咳嗽

予清肺经、揉肺俞、揉膻中、点揉列缺。

(2)症见发热

予开天门、清天河水、推坎宫、运太阳、点揉风池、清肺经。

(3)症见头痛、鼻塞、流涕

予开天门、推坎宫、点揉迎香、揉太阳、点揉风池、掐揉耳后高骨。

(4)症见肌肉酸痛、恶风

予揉肺俞、清肺经、推膀胱经、点揉风池。

注意:相关操作需经中医药专业人员指导或培训。

2.穴位敷贴

用于咳嗽症状者。

药物:寒性咳嗽将延胡索、炒白芥子、甘遂、细辛以3:1:1:0.5比例,热性咳嗽将延胡索、黄芩、桑白皮、甘遂以3:3:3:1比例,分别共研为细末,生姜汁调制,放于敷料之上,大约直径2-3cm、做成厚度为0.3cm的敷贴。

操作:可贴于患儿双侧肺俞、膈俞、大椎、定喘、膻中、天突等穴,固定。每次敷贴时间为1-4h,连用3-5天。

注意:穴位贴敷请在医疗机构中进行。

3.耳穴疗法

用于发热、咳嗽症状者。

耳穴取肺、咽喉、气管、神门、三焦、内分泌等穴位,以王不留行籽贴压,每3日贴1次,双耳交替贴压。

注意:耳穴治疗请在医疗机构中进行。

4.拔罐

用于肺部啰音较多及咳嗽较重者。

操作:患儿取俯卧位,充分暴露背部皮肤,依据患儿身高及胖瘦程度,选直径2.5-4.5cm的玻璃火罐,用闪火法拔于双侧肺俞穴及啰音密集处,立即取下,再迅速拔住,每个部位反复10次左右,酌情加减。对能耐受的患儿,闪罐后可在肺俞穴、脾俞穴、肺部罗音密集处(阿是穴)留罐10分钟。

注意:拔罐治疗请在医疗机构中进行,婴幼儿需谨慎操作。

来源:陕视新闻、陕西中医

编辑:崔宁

审核:胡凯

终审:范启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