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传西藏阿里全体公务员为一女子献血#,引发众多网友关注,并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榜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舆情发酵后,媒体跟踪报道,当地官方回应,结果发现,这又是一场乌龙——所谓“全地区公务员献血”,其实并不存在,献血并非强制,只是爱心人士的自发参与,其中一部分为公职人员。

女子丈夫告诉媒体,自己确实有过“动用阿里的所有公务人员献血,“这样的不实表述,但发生在妻子抢救结束苏醒之后,因妻子伤势太重,为了鼓励妻子求生,他才说出这段话。

其实,我最初看到这则消息时,心中就打了问号——类似大范围动员献血,一般是都发生在重大群体性伤亡事故时,仅仅为一个人的用血,动员整个地区的公务员 ,至于吗?

从聊天截图看,女子是A型血,A型血并非什么稀有血型,血库都有库存,即便库存不够,寻找一些血型匹配的爱心人士并不算太难,根本没有大范围动员献血的必要。

一个只有单方消息来源,没有其他消息源佐证,且在逻辑上明显存在漏洞的消息,居然上了热搜第一,想想都觉得魔幻。实际上,热搜话题出现“网传”等不确定字眼,并陷入 “网传某事”—“否认‘网传某事’”的循环,早已不是第一次了。

比如上月,#网传合肥一小学生校内死亡#的话题就曾冲上微博热搜,家属称,学生死亡原因是被罚跑7圈,当场毙命。事后当地调查通报予以否认,称该学生是在放学后的足球训练中出现身体不适,经抢救无效后死亡。

此后不久,一张”疑似今年的爱奇艺尖叫之夜内场图“在网络疯传,并上了微博热搜,尖叫之夜导演为此专门出来辟谣,称”(舞台)我还没搭呢……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舆论风向标的热搜,一再成了“谣言”和“辟谣”双重信息聚集地,不免让人摇头叹息。那么,类似“传谣-辟谣”游戏为何会不断上演呢?

其中的原因,当然有很多。比如,一些事件的当事人或旁观者,出于种种考虑,作出夸大和不实的表述。一些自媒体、营销号,为了吸引关注,追逐流量,人为炮制话题。而一些机构媒体,在操作此类话题时,缺乏新闻素养,为追求新闻时效而放弃多方求证,平衡报道,等等。

而微博热搜机制本身的”硬伤“,更为这种“传谣-辟谣”游戏,提供了肥沃的生存土壤。

根据微博官方此前的披露,其热搜产品并不”生产“内容,热搜有一套算法,会综合搜索量、发博量、阅读量、互动量等数据指标,让那些被大量网友搜索和讨论的关键词或话题词登上热搜。

换言之,微博热搜主要不靠人工干预,而是滞后、被动的管理,利用机器算法的排序,让热搜跟着网友的情绪走,顺其自然地产生,反映用户实时的关注重心。

这种机制当然有其可取之处,它能有时能捕捉到真实的社会情绪,打捞出一些有价值的公共议题。可与此同时,其负面作用也显而易见。

在网络信息泥沙俱下的环境下,有时候,网友的情绪受到不准确信息误导,往往是偏颇和非理性的,如果单凭网友讨论的热度和参与人数,将一些话题推上热搜,那么热搜不仅不能提供有价值的议题,反而会成为谣言的放大器,混淆视听的同时,更会对无辜者造成误伤。

如在“阿里公务员献血”的事件中,那些自发参与献血的公职人员,他们本是出于爱心的自发之举,却被打上为“特权”服务的标签,怎能不让他们深感受伤?尽管此事已经辟谣,但这个标签恐怕很难去掉——许多网友依然坚持认为这些公职人员献血,就是统一要求的。

热搜反复上演“传谣-辟谣”游戏,微博难道就没办法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微博等社交媒体,具有鲜明的媒体属性。和媒体不能“有闻必录”,随意传播小道消息一样,微博也不能“唯热是举”,对网络传闻理当保持一份警惕,在热搜管理上必须遵循基本的新闻规范,合理、适度进行把关。

事实上,此前微博热搜引发争议后,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也明确表示:未来会加强热搜把关能力。

这样的”把关“,为何至今还未见真正落地呢?

说到底,还是屁股决定脑袋。一些未求证的”网传“信息频上热搜,“传谣-辟谣”形同儿戏,固然损耗了大众注意力,扭曲了公共议程,但客观上,对微博并非坏事。

因为,这些”网传“信息,往往具备极强的吸睛效果和流量效应,激发更多网友参与讨论的欲望,即便事后真相大白,辟谣信息上热搜,则会带来又一波流量。这样的用户活跃度及流量价值,最终将体现在广告收入,体现在财报和股价上,对一家社交媒体可谓至关重要。

然而,我想强调的是,任何一家社交媒体,其属性不仅是商业平台,更是一个大众发声的空间,一个重要的公共场域,由此决定了,平台必须摒弃“流量至上”,恪守新闻真实性原则,用好自己的议程设置权力。

热搜的媒体立场和社会价值,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正视并修补现有微博热搜机制缺陷,终结“传谣-辟谣”游戏,是时候了!

鱼眼观察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