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电视小说的人,可能经常会看到流放的情节。所谓天子一怒,伏尸百万,更不要说区区流放了。

那么大家在观看的同时,有没有疑惑过,为什么犯人在途中不会逃跑呢?

一般看守的狱卒只有两三人,而且流放路途十分遥远,路上吃饭睡觉杂事繁多,总有机会可以逃跑,但是似乎很少看到有犯人成功逃脱的情节。那这个究竟是为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作为我国古代刑法的一种,流放的起源很早,在秦汉时代就已经初具雏形,到南北朝后期时已发展的十分完善。

自隋起,流便与笞、杖、徒、死一起组成新五刑体系,并一直延续到清末年间。

作为一个历经一千五百多年不断变革发展的刑罚,流放制度必定有其特殊性和保证性,才能在古代牢坐五刑之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犯人根本不具备逃脱的身体条件。被发配的人肯定会佩戴刑具,手铐脚镣,脖子上还要套一个木质枷锁,总重达数十斤,而且还会有专人看守押送。

流放的犯人通常不会被优待,即便曾经是高官或者很有钱财,出发前有家人打点过狱卒,也很难在流放过程中过的轻松。流放一般都是发配到偏僻穷困的不毛之地,山高路远,从起解地到目的地走几个月都是稀松平常的事情。

犯人的吃食分量都有严格规定,会保证犯人饿不死,但也绝对吃不饱。一路上风餐露宿,日夜奔波,饥肠辘辘,就是健壮的官差都受不了,更不要说一直戴着枷锁的犯人。

一般被流放的很多都曾生活优渥,没受过什么苦,在流放途中不要说伺机逃跑,就是健健康康、不拖后腿的赶到被流放地都不容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古代流放制度具有一定完善性。被流放之人在起解之前,途径的各地都已收到消息,画像早就遍布各地就算侥幸逃脱,走不了多远就会被附近的管押发现。而且后期流放的犯人,大多脸上都会被刺青,一看便知是被发配之人。

更何况,古代是户籍制度,什么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都要凭借碟牌,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身份证,只有拥有一个“通行证”,才能自由出入城门。

古代人员流动性相对较小,忽然跑来一个衣衫褴褛的陌生人,要不了多久,村长、亭长、保长、里长这些人就会收到消息,只要发现形迹可疑,立马就会被抓去县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有,则是古代人讲究家族荣辱,一人身系一门。虽然自己被流放,但是一旦逃跑的话,全家全族的人都要受到牵连。因此,为了全家安危,绝大多数的犯人都不会轻易逃跑,尤其是一些大家族出身的犯人更是如此,不仅是为了家人性命,也是为了家族荣耀。

最后,流放的犯人内心总还抱有一线希望。有些犯人背叛流放都是有刑期规定的,在被流放地服刑超过一定时间之后,还有机会可以回到原籍。而且如果自己运气够好,遇到新皇登基、大婚、战事大捷等情况,龙颜大悦之下大赦天下,也不是没有可能的,毕竟人活着,一切都有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流放看起来很悲惨,一路上被驱赶折磨,到达之后更是连日劳作,性命堪忧。

但是在古代由于制度的完备性呵呵特殊性,还是很少有犯人在流放途中逃跑的,比起逃跑后被抓面临更严重的后果,绝大多数犯人都会选择老老实实被发配,也因此流放是除了死刑之外,最具有震慑力的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