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讲了“空”,悟空,悟能,悟净,是三种境界,空是第一位的。

而四大:地 水 火 风,之所以为空,就是因为光。

万物本是光,一切相也都是光;光是相,也是物,这就是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是波还是粒子,这个争论到了今天在科学界依然是个谜。

最出名的就是双缝干涉实验

用电子模拟光子,打向双缝,如果光是波,因为衍射效果,就会形成干涉条纹;如果是粒子就不会,只能形成两条线。

实验开始,科学家对着双缝大量发射电子,产生了干涉条纹,说明光是波。

但是粒子派不死心,将电子逐个发射,穿过双缝后,依然形成了干涉条纹。

这其实是反常识的,因为干涉需要两个波互相干涉。

而单个电子,要么走左缝,要么走右缝,不可能同时穿过两条缝而发生干涉。

为了确定单个电子是如何穿过双缝的,科学家安装了一个摄像头在双缝前,怎料这个举动颠覆了人类科学的根基。

安装摄像头之后,电子好像知道了摄像头的存在般,从干涉条纹变成了两条线。而拿走摄像头之后,又恢复为条纹。

哪怕把摄像头放在双缝的后面,穿过了双缝之后的电子依然变成了两条线!

摄像头存在与否,竟然改变了科学实验的现象!?

观察改变存在,意识决定了存在。

这和我们一直以来的存在决定意识相违背,颠覆了唯物主义,也让定域论的科学家们开始怀疑人生。

为了解释这一现象,科学界开始了一场大辩论,两方分别为哥本哈根学派和爱因斯坦。

薛定谔提出了薛定谔函数,认为光的空间分布是一种概率,并非是固定的存在。

爱因斯坦却说:“上帝不掷骰子!”

薛定谔又提出了薛定谔的猫理论:薛定谔的猫既死又活,在波函数坍缩前,量子处于叠加态之中,而一旦观察测量,波函数坍缩为特定的状态,猫的死活才被确定下来。

讲到这里可能很多人听不懂了,不要紧,我用道德经来解释一下。

观测产生了坍缩,让叠加态变成了确定性。

这个过程就是:“识”生“相”。

《道德经》中,叠加态,就是“无”,就是未发之中。

而坍缩就是确定的“有”。无中生有。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也就是叠加态,是天地的起始状态。“有”也就是坍缩后的结果,产生了确定性的万物。

咱们的宇宙中的物质,就是从“无”中一次次的产生“有”,并留存积累到现在的体量。

未被观测的光量子,是未发之中,是无,是叠加态,是天地之始。

被观测到的,是有,并在进一步观测中继续固化,成为了这山川大地。

量子力学总结就是:万物由心造,相由心生。

点到为止,说多了就怕被说是唯心主义啦。

但其实宇宙本就是心物一体,有物的一面,也有心的一面。

爱因斯坦在和薛定谔第一次对决失败后,仍然不愿服输。

他指出了薛定谔方程中的bug,就是量子纠缠悖论。

假如有两个量子,形成了系统,系统总量可以测定,但是里面的两个量子因为叠加态呈现出未确定的状态。

如果把两个量子向相反的方向发射出去,让其相距一个极远的距离。

观测一个量子,这个量子叠加态坍缩后,纠缠中的另一个量子会是什么状态?会同时坍缩吗?坍缩的结果能保持系统总量不变吗?

这么说吧,就是咱俩一共有100块钱是确定的。但是咱俩各自有多少钱不确定,是一个概率。把你发射到一万光年外,咱俩联系不上了。当把我的钱包打开,我的钱从不确定变成确定,如果是10块。那一万光年外的你,钱包的钱就必须同时变成90。

爱因斯坦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信息的传播速度不能超过光速,相距如此远的两个量子,无法做到同步,所以量子纠缠是悖论。

然而,爱因斯坦再次被打脸,量子纠缠在实验室中被证实,无论相距多远,纠缠的量子都能同时变化,信息传递速度超越了光速,趋近无穷大!

这种速度被应用在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机上,大大提高了咱们的通信水平和计算速度。

那么量子纠缠为何能超越光速呢?为何光的相是一种概率呢?咱们的古人已经给出了答案。

这答案很出乎意料,因此我一直认为咱们的伏羲女娲是外星人。

他们的学说过于先进,以至于科学家们感叹“科学的尽头是玄学。”

在伏羲的描述中,宇宙是一场大电影,而且这个电影有一个放映源,我将其称为宇宙之心

这个宇宙之心包含所有可能性,所有空间,所有规则。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全集。

现实的宇宙好像是宇宙之心的一个投影,受限于投影介质“光”的速度,电影的“相”的变化速度最快只能是光速。

大家可能不理解,我把投影仪换成打印机,大家就懂了。

咱们这个宇宙是以“光”为墨水喷出来的,喷墨的速度也是光速。

打印文件在不断变化,如果变化的速度超过了光速,就会出现没喷到墨,就要变的情况。

想象一下你在打印店,你打印身份证,刚点击打印,打印机还没喷出墨,你就取消打印任务,改为打印户口本。这样打印机能喷出墨吗,纸上能成相吗?

哪怕打印出来东西了,你看看打印出来的东西,会不会是缺一半?

结果就是,我们会发现生活着的世界缺了一部分,比如说南半球突然没了。

哈哈,真发生了大家也不要大惊小怪啊,过一会儿系统修复就出来了。

这个宇宙内部的事物,变化的速度不能超过光速,哪怕相对速度也不可以,否则这个物体就会从相应的时空中消失,无法被打印和投影,产生一个时空缺口。

为了维持这个宇宙的稳定,所有速度都被设定为无法超过光速。

如果你的相对速度快,时间会膨胀,会相对变慢。

当然这并不会改变你的体感时间,只是相对于他人变慢罢了。

宇宙为了平衡,让其内部趋于安静,会有一种限制内部物体相对运动的趋势,这种趋势表现为“力”。

所有的力都是为了限制相对运动而出现的。空气阻力,惯性力,摩擦力,洛伦兹力,库伦力等等。

而科学界有四种基本力:万有引力,电磁力,原子核内部维持原子核稳定的强力,分子体内部维持结构稳定的弱力

弱力和强力也是一种电磁力,万有引力也是电磁力,虽然这两条是有待科学证明的,现在科学还没有发展到这步,但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会被证明出来,因为老祖宗在前面等着他们。

综上,所有的力最后都可以转化为一种力,电磁力。

而电磁力的表现有电力和磁力:电力是光的运动的切向力,磁力是光旋转产生的轴向力。因此光又被称为电磁波

电和磁也可以互相转化,归根到底,宇宙中只有光的运动力,再没有其他的任何力。

而这种光之运动力,被老祖宗称为“炁”或者“气”。万炁本根。

所以咱们这个宇宙,除了光什么都没有。

而和打印机不一样的是,咱们的宇宙和宇宙之心是一直保持联系的,影子和本体并不是分割的。相中的光也就是信息也能回归到投影仪,这被称为回光。

宇宙和宇宙之心的联系不可分割,就好像人心和人体的联系不可分割一般。

人的心念也是光,这光也能回归到宇宙之心,也能影响整个宇宙:所谓一念起,惊动十方神煞。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也都是宇宙之心的分身。我们的天心也是一个投影仪,在我们每个人的肉心中成像,形成我们的小宇宙。

我们讲天人合一,就是希望自己的小宇宙和宇宙之心的大宇宙相合。

大宇宙播放的影片有无限种可能,就好像有无限个平行宇宙。

而我们的心,只能选择其中一种。

孔子说: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坍缩后的宇宙,浮现于我们的心中,其中物的部分也浮现于这个我们所有人共存的宇宙中。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其实只是众多可能性中的一个,是弱水三千中的一瓢,你一瓢我一瓢的叠加,就是咱们现在所谓的客观世界。

因此,这个宇宙是我们所有人的共业。

为何量子纠缠能超越光速?

并不是量子之间互相通信,而是当我们选择一部特定电影时,也就是特定的一瓢时,这瓢中的相就同时呈现出来了。

就好像选择了一个平行宇宙,其中的变数也就都同时固定了。

一旦被观测,先天变后天,变数成定数。

那有恢复的可能吗?现在已知的后天返先天方法,就是儒道释的那些手段了。

无中生有,无中有万种可能,有只是一个固定的结果。

而有返回无,该有多难。

这就好像让坍缩过的量子,变回原来的叠加态量子。

无为而无不为,这个无为,就是让自身的行为永远处于叠加态。

无可以生有,生万有,无为可以“万为”,所以无不为。

因此,道德经中的无,不能解释为“没有”,空才是没有,无是“将有而未有”。

无和空两个字都有没有的意思,但是古人从来不会凭空增加一个同义字,这两个字有细微的差别。

无是指过去没有,将来或许会有,因此无中可以生有。

而空是指当下没有,当下为空,过去可能有,未来也可能有,仅仅当下此时是空。

前面讲了宇宙的本质是光,而这世界万相都是光产生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