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你好呀,我是锦言。

网上看到一组数据:2023年4月,16~24岁青年人的失业率为20.4%,创下历史新高。

拿现在来看,锦言觉得这个比例会更高。毕竟,身边七、八朋友歇业在家,已经大半年了。

她们说,自己也一直在投简历,但很多都如泥牛入海。

其实,招聘网站一直有个“35岁现象”,一般35岁的求职者,投了简历要么等不到回复,要么HR压根不会打开。

似乎到了35岁,就是职业打工人的极限了。

所以,一些有远见的人,在“硬技能”之外,提前学点“软技能”,提升自身竞争力。

所谓“软技能”,一般体现在3个方面。

1、绝对的行动力

想改变世界的人,从来就有两类。一类是“工程师”,一类是“设计师”

前者更多地从结构、效率、功能和稳定性的角度出发构建世界;后者更多地基于人性、体验、愿景和个性来构建世界。

令锦言感叹的,倒不是他们满分的“硬技能”,而是时刻保持着对兴趣的热爱,并付诸超强的执行力。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每天睡4小时的人,年薪400万以上。反之,多睡1小时,薪水就要除以4。

比尔盖茨连续工作36小时,腾讯老板也经常和员工加班到12点。

在华为,甚至有种“床垫文化”,每个人都会备个垫子,以防加班补觉,任正非办公室也有一个简陋小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信服的沟通力

35岁之后,我们必须从一个点扩展成一张网,不仅要成为专业领域的实力大拿,也要成为六边形战士。

网上有很多类似的段子:不会文案的策划,不是好设计师。

锦言刚实习时,去了一家地产创意公司。总监36岁,是个帅气的大哥。他本职是设计,可是他还能写提案、做汇报。

再举个反向例子:最近有个朋友和锦言吐槽,自己跳到了一家新公司当部门总监,但部门其他同事完全不待见她,甚至还集体排挤她。

其实,这个朋友自身实力没话说,行业内已经做了10年了。但就是情商有点低,表达方式太直接,不会沟通,很多场合说话太直接,让人下不来台。

3、敏锐的前瞻力

锦言的堂姐,是一家网红直播孵化公司CEO,今年业务扩大想招个财务人员。收了几百份简历,也应聘了几十位佼佼者,其中不乏名校毕业高材生。

但结果面试了一圈,一个没留下。我问为什么,堂姐说没遇见“特别合适的人”。

她解释称:这些求职者的确业务能力很强,能写会算,也熟悉合规;报表做得很专业很好看,但是我需要的是这种人吗?随便招一个懂电脑的出纳用软件就能做完了。

她说,更希望看到应聘者对公司未来的一些看法,以及一些建设性改进意见。

换句话说:招你来,能给我提供什么点子,能给公司带来什么不一样?

这就是,对岗位和行业的前瞻力。

企业普遍看重“工作软技能”而不是“专业硬知识”的匹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衡量一个人的能力,无非就三点:会的技能多不多、资源广不广、影响力足不足?

毕竟在现代,这样的一个有能力、有资源、懂交际的全能人才,哪个老板都会喜欢,也愿意赋予高薪。

你要坚信:“硬技能”是立足之基,“软技能”才是提升之道。

“软技能”代表着我们有多少正向影响力?能有多大的爆发力?

科学实验证明:人脑认知能力在40岁左右达到顶峰,70岁开始衰退。

如果一个人在35岁被淘汰,这就意味着他尚未亮剑,就被迫退场

35岁之前,请和锦言一起,多学点“软技能”。

点亮【赞和在看】,变富变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