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他是如何在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成为长征先锋侦察员的?在红军长征的艰险路上,又是靠什么样的过人之处赢得了林彪的赏识和提拔?新中国成立后,他又是凭借什么样的气节和为人坚守住了共产党人的本色?

或许,正是因为苏静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出色表现,他才能在艰险卓绝的长征路上成为让林彪称赞“一个苏静等于百万雄兵”的不凡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少年苏静在龙溪中学受革命思想熏陶 1932年回乡组织武装力量

1925年,15岁的苏静第一中学毕业后来到了漳州城的省立第八中学求学。当时,省立第八中学流行着进步思想,不少学生秘密结社,传阅《新青年》等刊物。

苏静也在进步思想的熏陶下,逐渐对家乡的封建统治产生质疑,渴望寻找真理。

一年后,他参加了中共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并在同学中间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多次发起组织学生开展反帝国主义的游行示威。“那时苏静已经是运动的核心人物,我们秘密称他为‘小领袖’。”高中同学李凤回忆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逃脱追捕,1929年中学毕业的苏静只得返回家乡海澄当教师。海澄县城虽小,但岁月静好。

然而面对父老乡亲们仍深受封建迷信、民不聊生的景象,苏静内心的革命热情丝毫未减。1930年,他再次来到龙溪中学求学,希望能在这里找到革命的道路。

当时的龙溪中学正是思想澎湃、党组织活跃的时期。苏静的学长们利用课余时间开办义学,宣传共产主义;更有人在校内秘密建立了中共党小组,积极发展党员。这一切都深深影响着苏静,他迫不及待地想为革命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快,在党小组的领导下,苏静就成为学生运动的中坚力量。他先后发起学生请愿、声援上海工人罢工等多起运动,一时间龙溪中学的进步声势大振。

“我们仰仗着苏静的组织力量,那时校园里简直是一片革命的烈火。”李凤说。

然而1932年初,苏静的身份暴露,为避免牵连,他只得中断学业,返回家乡。“我记得苏静离开龙溪中学那天,我们很多同学都特意去车站送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家都不舍,但更多的是为他的革命道路打气。”李凤至今仍难忘苏静离别时坚定的目光。

回到海澄不久,22岁的苏静就迫不及待地拉起一支四十多人的武装力量。他找到同乡苏精诚一起带队,自己担任政治委员。

正当苏静焦急等待与红军会师之机时,4月20日毛主席领导的中央红军东路军攻占漳州的捷报传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静和苏精诚立即带领武装队伍开赴漳州,融入当地的宣传队。“那时苏静高举着大旗,领着我们在漳州城里到处张贴标语,宣传共产主义,引得路人纷纷侧目。”曾跟随苏静宣传的战友李凤至今仍记忆犹新。

2、长征路上苏静勇于探路侦察 林彪称赞“一个苏静等于百万雄兵”

随后不久,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5月底,苏静转入中央红军第一军团,任司令部作战科科员和侦察科科长。

在长征的艰险路上,大部队经历的地方都十分荒凉,一些地区从未有人涉足。饥饿、疾病随时威胁着红军战士,就连拿枪的战士也不能幸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保障部队能准确掌握前方形势,苏静的主要任务就是深入前方开路侦察。

“每到一个地方,大家都能住下休息,就苏静不能。他要带上侦察兵深入山中搜集情报,有时候要走上十几二十里路。”曾在长征路上跟随苏静侦察过的李万海至今还记忆犹新。

在连绵的山脉丛林中,为躲避追兵,苏静和侦察兵走的路常常是大部队的两三倍。“我们当时跟着苏静,有时候一天要走四五十里,到了晚上浑身脱力,苏静还给我们讲解地形。”李万海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次侦查回来,面色苍白的苏静也没有休息的时间。他必须连夜根据记忆绘制详细的地形地貌和行军路线图,有时候要忙到天亮,然后赶在红军首脑开会前汇报。

据统计,在长征近两年的时间里,苏静为红军绘制、提供的路线图多达数百张之多。这些图纸成为红军判断形势、制定行军方针的重要依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6年初红军到达陕北时,林彪、左权曾带人考察新区,在荒郊野岭迷失了方向。左权心急如焚,推搡着苏静说:“你不是长征都在开路引路吗,怎么这会儿反倒迷路了?”

苏静沉着地下了马,把缰绳一放。那匹老马像有灵性一般,竟自个儿扭头就走,一行人也只得紧跟着。

让众人欣喜若狂的是,这匹马竟真的找回了来时的路。林彪由此对苏静的能力更加赞不绝口。在他看来,一个像苏静这样勇于开拓的好侦察员,恰如百万雄兵一般珍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抗战时期屡建奇功 称赞声不绝于耳

抗日战争爆发后,苏静随115师开赴前线,仍担任侦查科科长,受林彪和罗荣桓的直接领导。在这一时期,他屡建奇功,赢得两位长官的赞誉。

1938年3月,林彪在带领部队转移时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