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个时代的变革,都不缺勇于探索的先锋和热心传播的使者。在山西,有这样一群为科技创新研究,为成果落地实践,为知识普及奔走,为技术推广服务的科技工作者,他们数十年如一日,默默求索,以平凡的姿态追逐远大的理想,他们为山西高质量转型发展注入更多的科技元素和创新动力,他们是科技创新发展和科普传播推广的探路者、燃灯者、追梦者,他们在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山西篇章的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大力宣传优秀科技人物,弘扬科学家精神,即日起,《山西科技报》推出“每周一星”科技人物宣传专栏,集中展示科技人物在科技创新、科学传播、社会服务、创业带动、弘扬科学家精神等方面取得的优秀成绩,以此向创新致敬,向梦想致敬,向所有科技工作者致敬!

今天,让我们一起认识本周“科技之星”——罗正明。

罗正明是忻州师范学院地理系副教授,长期从事土壤生态学与恢复生态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多年来,围绕黄土高原亚高山森林、草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矿区退化生态系统,开展生态系统退化机制与恢复技术研究。与普通学者成果多出自实验室不同,罗正明的课题更多诞生于广袤的田地山林间。他说:“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坚实的野外调查基础之中。野外考察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地理工作者只有深入实际、应用新理论、新技术进行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才能发现问题,丰富和发展地理学新理论。”

因此,罗正明和同事们这些年会积极进行野外考察,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和教学需求,走进大自然,探索地理之谜,赏析地理之美。由于他所在的忻州市地处黄土高原东缘,全市土壤资源也以亚高山草甸土、山地草甸土等土壤环境为主,因此罗正明很自然地将研究的重点放到了忻州当地的地理环境中。

近年来,他针对当地亚高山草甸生态保护修复所面临的问题,与山西省林业和草原工程总站以及五台山国有林局开展合作,建立不同类型、不同程度退化亚高山草甸生态修复示范基地,开展草甸退化发生过程与机制、草甸退化标准评价、退化生态系统演变、研发针对不同类型退化草地快速、稳定恢复技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5年来,他共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在土地退化与修复领域国际权威期刊《Land Degradation& Development》、《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Water Research》等SCI论文发表6篇,在《生 态学报》和《环境科学》等学科主学报发表论文1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基金各1项,主持山西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和山西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等省级项目6项。2023年5月获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虽然在学术领域,罗正明的成绩已足够耀眼,但他却始终认为草甸生态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长期保护与恢复,要实现到这一点,靠他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为此,他决心在教学端投入更多的精力,争取带出一支专业、稳定的研究队伍。在他的带动下,忻州师范学院地理系教学工作快速发展。

罗正明表示,地理学要想出成绩重点在于实践,因此教学中他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他说:“野外实习实验是学生认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物体与现象、理解和实践理论的必须之路。地理学科的特点体现为空间区域性、多要素的综合性,理解、认识地理物体的存在与发展、自然地理要素的人类利用、地理环境与人类的协调和矛盾,必须综合、动态、发展地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只有脚下沾满泥土,才能做出实用化成果。”

正是在他的坚持下,忻州师范学院地理系近些年在亚高山草甸取得了一系列成绩,这些研究成果填补了亚高山草甸退化机制研究的不足,明确了亚高山草甸退化演替过程中的土壤特性、植物群落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特征以及土壤—微生物—植物三者相互作用机制:阐明了亚高山草甸退化过程土壤养分流失的微生物机制。建立了不同退化演替阶段植被恢复与重建的模式与配套技术(围栏封育、补播、草皮移植、栽种、灭杂、施肥等)试验样地,研究草甸退化发生过程与机制、草甸退化标准评价、退化生态系统演变、研发了针对不同类型退化草地快速、稳定恢复技术,可为山西省亚高山草甸草地健康评价、生态恢复技术研究和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和技术指导,为我省生态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