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隆中对》,可能是历史上最出名的战略构想。

千古以来,对《隆中对》的赞誉,不绝于耳。

然而,也有许多有识之士,指出《隆中对》存在致命缺陷。

这是怎么回事呢?

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

主席在评价《隆中对》时,就一针见血地提出:“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不过分强调个人(如关羽)在具体执行中的失误,也不过分强调后来荆州未能保住的历史,排除一切干扰项,仅就战略本身进行客观地分析,也就是“就战略论战略”,这种读史方法,值得我们每一个学史者学习!

作为伟大的军事家,主席非常清楚:各个作战部分,只有进行连续、不间断的统一指挥,才能形成合力,才能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

解放战争时期,虽然各解放区也距离较远,但是,通过电报、电话等现代通讯手段,中央始终保持着对各野战军的统一指挥。

而在三国时期,以当时的科技条件,相隔千里,通讯困难,仅能在大致方略上进行统一安排,无法实现在战役层面的配合,更无力及时应付突发状况!

要知道:即便蜀汉成功实现“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并能够长期维系这一局面,其与曹魏之间的实力差距依然是十分明显的。

北伐,则依然是以弱战强,且强弱还是比较悬殊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隆中对》对北伐的构想是:一路出荆州,一路出汉中,两路出兵。

然而,汉中与荆州,彼此相隔一二千里,通讯不便,几乎无法进行任何战役级的配合。

我们通过实际发生的战争,也能窥见这一现象。

西线的汉中之战,东线的襄樊之战,两边都是各打各的,不要说战役级的配合,就是“遥相呼应”、“虚晃一枪”的动作都没有,完全没有什么相互配合。

尤其是襄樊之战,关羽北伐围攻襄樊,到东吴“白衣渡江”,再到最后关羽兵败身死,益州方向完全没有什么动作···

蜀汉兵力本来就弱,又要一分为三(两路出击,一路留守),彼此又很难及时联络、策应,这是很难成功的。

对“人心思汉”的高估

当然,诸葛亮认为:北伐有机会取胜,还在于“人心思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隆中对》对此的估计是:“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确实,如果能够得到群众的支持,蜀汉北伐军的一些问题,似乎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克服。

然而,实际上呢?我们知道,并非如此。

仅仅在关羽“水淹七军”后,出现了“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的情况,其余诸葛亮、姜维北伐,均没有发现人心对蜀汉有明显倾向。

而且,“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其主要原因也是当时陆浑等地徭役过重要,百姓起而反抗,是百姓活不下去了的反抗,是“人心思活”,而非“人心思汉”。

显然,诸葛亮得出“人心思汉”的结论,是根据自己在荆州时期的观察。

当时,曹操与拥汉派的大族之间的矛盾确实很深,而北方的局势也没有完全稳定。

然而,随着北方的统一和社会生活安定,“人心思治”,曹操在北方的统治已经基本稳固。

尤其是:在曹操去世,曹丕继位后,随着“九品中正制”的推行,北方大族获得了更多的特权,其过去“思汉”的情绪已经基本不复存在。

到这个时候,再打着“光复汉室”的旗号,其号召力确实已经不大了。

所以,诸葛亮认为“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的设想,实际上很快就“过时”了···

“跨有荆、益”与“结好孙权”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隆中对》虽然内容多,但基石是两个“基本点”:一则以“荆益”为根据地;二则是孙刘联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跨有荆、益”与“结好孙权”之间,本身就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因为,东吴的基本点是:以长江立国。

如果刘备实力弱小,那么,东吴让他在荆州中部、西部,正好可以分担抗曹压力的。

但是,如果刘备夺取益州,而”关羽强盛“,那么,孙权是无论如何都睡不好觉的。

因为:曹操虽强,但是,凭长江之险、水师之利,江东基本无忧;而如果刘备强盛,又盘踞长江中上游的话,那东吴连”立国之本“都没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句话:这就意味着,对孙权来说,此时刘备的威胁要比曹操大得多!

所以,只要孙权不甘心做刘备的附庸,他就必然会袭击荆州!

襄樊之战的时候不袭,将来关羽”以向宛、洛“的时候也会袭!

“跨有荆、益”与“结好孙权”,刘备集团终究是不可能兼得的!

而相比之下,即便刘备强盛的时候,要与孙权争夺荆州,又存在天然的劣势!

“跨有荆、益”的局面天然不可能稳固

荆州,东为扬州江东之地,西为益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益州与荆州之间,因山脉所隔,交通主要依靠狭窄的三峡,很不便利,实际上是两个彼此独立的“板块”。

相比之下,荆州与江东之间,虽不能说天然连为一体,但阻隔小得多。

尤其是:如果孙权也在荆州掌控了部分领地的情况下,孙权袭荆州,条件十分便利。

而且,江东虽然总体战力未必胜过刘备,但江东水军战力的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

所以,我们会看到,刘备与孙权争夺荆州,每次都居于绝对被动的局面。

215年,孙权袭南三郡,迅速得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备紧急率军前来,行动不可谓不迅速,但是,当刘备赶到公安时,三郡已失,鲁肃、吕蒙控益阳,与刘备相持,占据主动。

219年,孙权再袭南郡等地。

这一次,吕蒙在袭得江陵后,派陆逊迅速夺取夷陵等地,封锁三峡。

而这一次,刘备始终没能出兵。

事实上,即便刘备出兵,在东吴已经控制三峡的情况下,也不可能救关羽了,最多是后来的夷陵之战提前爆发罢了。

因此,除非刘备集团的能力远胜东面之敌,否则,欲同时“跨有荆、益”,风险是极高的,难度是极大的。

既不能“跨有荆、益”,刘备所依者,也就只有益州一地了。

不是说益州不好。

但是,仅以益州一地,欲“光复汉室”,除非对面是秦二世、赵高···

就战略论战略而已。

我们说《隆中对》存在巨大问题,但并不能否定其价值,更不能因此否定诸葛亮的雄才。

主席在指出《隆中对》问题的同时,又高度肯定了诸葛亮:“言忠信,行笃敬,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众益”。

就战略而言,《隆中对》虽然存在问题,但是,他毕竟为颠沛流离半生的刘备指明了一条道路。若无《隆中对》,刘备的颠沛流离恐怕还要继续下去,恐怕不能跻身“三足鼎立”之列了。

《隆中对》,不能完成“光复汉室”的使命,但是,没有《隆中对》,恐怕连“季汉”都没有!

所以,《隆中对》,依然是一个优秀的战略;诸葛亮,也依然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