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5.30”工程施工者袁天全

杨星火

(1978年12月11日晚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袁天全:我于1953年12月生于四川省南川县城一区北固公社乐秀三队。初中一学期辍学,在家务农。1973年1月入伍。在成都八一校训练四个月,在西宁乘车走青藏公路到那曲。在那曲住了两天,5月16日到独立二连(原六连) ,被分在炮排(六0炮班) 。11月10日调到四0火箭筒班。

1974年4月底, 我连参加“5.30” 工程,修建青藏线输油管道。从索县到唐古拉山大约450公里(西藏与青海省分界岭,或者说唐古拉山口) ,早上四点多就起床,天不亮就从连队出发,天都快黑了才到达目的地:唐古拉山。

唐古拉山,藏语意为“高原上的山”,又称当拉山或当拉岭,又分大唐古拉山、小唐古拉山(即小唐古拉山上还有大唐古拉山,青海与西藏分界山口) 。是长江和怒江的分水岭。它与喀拉昆仑山脉相连,在蒙语中意为“雄鹰飞不过去的高山” 。唐古拉山西段为藏北内陆水系与外流水系的分水岭,东段则是印度详和太平洋水系的分水岭。恕江、澜沧江和长江都发源于唐古拉山南北两鹿。我连在小唐古拉山上,一个较为平缓地的公路两侧,搭建十多顶帐篷为中心宿营地,上行大唐古拉山、下行小唐古拉山施工方便。

四月份内地已是春暖花开季节,在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上还是冰天雪地。5月1日国际劳动节。上午,全连人员列队站在一个斜坡上,时任连队副连长徐富成站在高处作施工动员令,他说“我们从海拔3980米的连队,来到这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进行“5.30”施工。我连施工段起点从青海省与西藏自治区交界处的唐古拉山至当雄终点,全程约360公里。输油管道毛坯沟的标准是:1.2米宽,1.2米深,底宽0.5米;铺设管道,回填泥土。一句话,人站在沟内施工要方便,铺设管道时,两人在沟内转身行动要方便自如。竣工时间:1976年10月1日以前。为此,在施工期间,我们要战胜高原空气稀薄,高寒缺氧;施工中预想不到的各种困难”。他仰头一望,尔后用右手指着飘来飞去的雪花,很风趣地对大家说:“白皑皑的雪铺满着大(小) 唐古拉山脉,我们第一次看到唐古拉山“好一派白雪风光”尽收眼底的美好雪景。老天爷有眼,现在给大家送哈达来了,祝愿大家施工吉祥。惹得大家一片笑声。( 西藏海拔5000米以上,夏天下雪都很正常,如内地下暴雨一样)。他要求全连人员发杨毛主席教导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

今天各班进行讨论,准备工具。为了按时竣工,明天不论打霜下雪,开施施工。5月2日正式开工, 以排为施工地段,暂定每人每天挖五米长的管道, 以后视情况再作增减任务。以抽签号为序,以秩序号划分施工地段,以免闲说山脊不好挖,平地施工快,河滩水中挖,唯有抽签号碰“地段运气”。各排也仿照连队抽签号为秩给各班按人数划分施工地段。第一天施工,地表面泥土砂砾用园锹、十字镐还挖得动,挖到约30公分厚的土层时,就是冻土层,军用铁镐都无法施工,一挖一个白点,还冒火花,简直有力不能施展。尔后采用钢钎打孔,用雷管炸药实施沿线爆破冻土层方法,两人合作施工,一人用十字镐在前面挖一段距离后,稍作休息;一人在后面用圆锹挖沟,挖完一段距离,一人又举镐挖土,这样轮流施工,轮流休息, 逐步施工,逐渐适应唐古拉山气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天施工,自然环境给施工人员带来的是:雪地、刮风、头昏、头痛、胸闷、呼吸困难、冻土层这种“下马威”。但采用爆破施工方法,各班排还是提前完成当天任务。三天后每人每天增加到10米的任务。凡是冻土层、拦沟石、坚硬的石脊梁等地段,由连队视情况决定放炮施工。一周以后,海拔也在降低,人们气候也逐渐适应,自然环境对人体摧残,相比较而言也减弱,战士们饮食量也增加,每人每天任务从5米、10米增加到12米。只有这样,才能如期完成施工任务。尽管任务梯次增加, 连队没有一人有怨言,说牢骚怪话,总是千方百计完成当天任务。

在114道班线段,我们班抽签序号,就遇着管道线路过河滩、河流施工地段。大家都明白,遇着这样地段,连队、排里动员时有言在先,分配线路任务时,不论河滩、河流,或者贫瘠石砾地段,每人米数不减。谁遇上,就算谁的“运气得食(湿)”。采用拦山“八字排(堵) 水方法,集中流水于主河流,主河流砌墩架管过河,在铺设管道时一次性完成。在用沙袋堵水挖沟时,我作为班长,带头在刺骨的河水中扶住沙袋,我在水中用身体堵了几个小时,就昏倒在水中,是战士们用力拖我上岸边。在挖凼砌墩时,全凭人工挖,挖凼费力费时,河滩表层全是大小不一的鹅卵石, 用园锨施工用不上,只有用手把石头一砣一砣的捡在麻袋里背走,挖凼时只能用钢钎捅,用十字镐挖,挖到一定深度后,又渗透水在凼里,又要用桶舀完水才能施工,有时还要防止塌垮,有时只能在水凼凼里施工。最后挖到一定深度时,按要求进行抢时间进行铺底,浇注水泥混合土,在表层后再砌墩搁管道。

在“5.30” 施工期间, 我们班遇上四次河滩、河流施工, 我们针对不同地貌地质情形,采用不同施工方案,战胜不同艰难险阻,最终按施工监理部门要求,保质保量完成河滩、河流施工任务。

在“5.30” 工程施工的两年多时间里,从小唐古拉山到安多、从安多到那曲至谷露、从谷露到当雄,完成挖通管道沟,又返回唐古拉山起点,开始铺设管道,天天与钢管打交道,两人或者四人抬着几米长的钢管,肩膀象马在啃一样酸痛,双肩象“骡驼”锋一样红肿。施工帆布围裙往双肩上一系。铺设管道要求高,沟底要铺垫细土,底面要平整,然后搁置钢管,随后又回填20公分厚的细土,再实施回填泥土,回填要高于地面土20公分,看是粗活,但粗中有细,细中要求严格,还不能马虎从事。

在藏北高原施工两年多时间里,全连施工人员战胜昼夜温差大,缺氧风沙大,早晚霜冻干冷,气候干燥, 有时中午时辰一过, 刮大风天气常有。有时无法施工;特别是偶尔遇着那满天乌云笼罩,不是下冰雹就是降大雪,在野外又无处躲避的情况,使人用帆布围裙包裹着头。常言说的:“顾头不顾尾”的滋味,所有人都亲身经历过,终身难以忘怀。难得有风平日丽,气候温和的气候。

我于1976年9月上旬回到连队。在连队总结“5.30” 工程竣工时,在施工期间, 我班四次遇着河滩、河流施工线段,我们发扬“啃硬骨头,战河流、顽强拼搏” 的施工精神;114道班、那曲、当雄等地河流水,都是冰山雪岭积雪融化水,那怕是炎热夏天, 人在水里,刺骨凉心打寒颤, 那怕是寒冬腊月,也决不退却。全班同志双脚被刺骨的河水冻得红肿,皮肤发裂开口,鲜血直流,没有一人呻吟;在自始自终施工中,出色完成施工任务,被评为“功臣班”, 荣立集体三等功一次。

当时我班人员有:腾继军(1973年入伍,班长) 投弹能手;李世胜(1976年入伍, 初中生) 学习标兵;嘎杂(1976年入伍,小学) ;杜本林(1977年入伍) 机枪手;菅绍银(1977年入伍) 机枪副射手;廖美全(1978年入伍,高中毕业) ;侯加群(1978年入伍,高中毕业);安宁(1978年入伍,初中)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注:本文插图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杨星火:四川省威远县人。1925年生。国立中央大学化工系毕业。1949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随十八军进藏。曾参加修筑川藏公路、平息西藏叛乱和民主改革、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边防建设等。在西藏工作20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军旅诗人。

后期整理:刘光福、雪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杨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