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日,河北省医改办在各地、各单位推荐基础上,遴选出10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典型案例。这些案例各有侧重、各具特色,集中展现了我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为充分发挥引领示范带动作用,我们现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典型案例进行集中推介,谨供各地各单位参考借鉴。

保定市全面推开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努力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

近年来,保定市始终坚持以基层为重点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作为解决基层医疗体制问题的突破口,在全省率先推开覆盖全市的县域医疗卫生集团改革,凝心聚力、持续推动,探索出了县域医共体改革的“保定模式”。改革一年多来,县域内住院量占比75.4%,较上年提高12.94个百分点,基层就诊率占比54.01%,较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较上年提高0.65个百分点,城镇职工、城乡居民住院费用个人负担比例均有所下降,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市级强势推进“三个环节”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市卫健、医保、财政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改革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医共体建设。先后6次召开部署会、推进会、协商议事会,市委书记、市长亲自安排、调度。市委、市政府制定印发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改革原则、标准、要求。将医共体建设作为民生事项列入县(市、区)“书记月点评”,每月通报工作进展,排名结果纳入县级党政领导班子年度综合考核。二是全面整合推进。制定“两步走”战略,2022年5月底前,7个试点县率先完成医疗卫生集团改革,在此基础上全面推开。截至2022年10月,18个县(市、区)全部完成资源整合,成立医疗卫生集团,实现全覆盖。三是加强督导考核。成立医共体改革工作专班,加大工作督导指导力度。建立任务清单和落实台账,持续完善“汇报、通报、简报+督办函”的“三报一函”制度,先后6次开展实地督导,印发督办函4个。遴选组建“保定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专家库”,发挥专家指导作用。对18个医共体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和综合考评,“一对一”下发整改通知,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实施动态跟踪督导。

二、县级落实落地“三项改革”

一是厘清三级权责清单。明确县(市、区)政府、部门、集团权责分工,构建权责对等、分工明确的治理体系。卫健、人社、财政和编办等部门转变职能、下放人才招聘、职称评聘、人事任免、收入分配等职能。二是实行医共体自主经营管理。按照精简、高效原则,医共体内部建立了“九个管理中心、五个业务中心”,行政上实行扁平化管理,业务上实行垂直化管理,落实医共体经营管理自主权,全面激发医共体运行活力、服务效率和发展动力。三是强化制度体系建设。坚持规划引领,精心制定符合医共体长远发展的战略规划,鼓励地方和基层有序开展渐进式改革探索。针对制约医共体建设突出问题,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不断完善医保打包支付、人事编制、薪酬管理等方面制度。特别是在医保打包支付领域,科学测算2022年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医共体按人头打包支付标准,明确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办法。截至2022年底,11个县(市、区)已落实了医保基金按月按人头打包支付。

三、集团内部强化“三级能力”

一是强化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实现“县强”。围绕“常见病、多发病在县里解决”的目标,各县级医院积极对接京津优质医疗资源,利用远程会诊、技术支持等信息化手段,重点提升县级医院肿瘤、心脑血管、呼吸、消化等疾病防治能力和疑难重症诊疗水平,加快多学科诊疗团队建设,增加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提高县域就诊率,让百姓看病更便捷、得实惠。二是提升乡镇卫生院医疗能力,推进“乡活”。各县级医院通过科室共建、专家派驻、临床带教、远程会诊等多种方式,积极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2022年,县级医院帮助基层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60个,下派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20082人次,患者下转基层2072人次,下转同比增长860人次;开展一二级手术的乡镇卫生院同比增加45家,慢病规范管理率由63%增长到78%,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高。三是巩固乡村卫生一体化成果,力求“村稳”。全面落实乡村医生各项保障待遇,强化业务管理、教育培训、绩效考核和奖惩,充分调动乡村医生工作积极性,乡村医生“健康守门人”作用发挥日益明显。组建5534个以乡村医生为主体的家庭巡诊小分队,为农村重点人群提供上门送医送药和“一对一”诊疗指导服务,在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国家媒体宣传报道。

省卫生健康委医改处供稿

编辑:康小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