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78岁高龄的许世友计划再次探访故乡。

为了这次行程,他向南京军区提交了一项特殊申请:要求调用43辆汽车。

令人意外的是,南京军区竟然批准了这一请求。

众所周知,我军历来不主张在出行上大张旗鼓,因此,许世友此举引发了诸多疑问:他为何会提出如此非同寻常的要求?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深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末次归途未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叶落归根”的深厚情感,这种情怀让无数游子无论走到何方,职位高低,总怀揣着对故乡的深情与眷恋。

许世友将军,这位身负盛名的军事领袖,也对他的家乡抱有深厚的情感。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自1950年至1985年,他共计划了四次回乡之旅,其中三次成功,一次遗憾未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3年8月,78岁的许世友将军感知到自己的生命时日无多。

他计划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最后一次回到他的故乡——许家洼。

为此,他向中央军委请了两个月的假期,并从南京军区借来了43辆吉普车。

这个数字并非偶然,而是代表了新县出生的43位将军,他们在黄麻起义和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涌现,有的已逝,有的健在。

许世友希望借此象征性地代表这43位将军,回到大别山,向家乡的父老乡亲表示敬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命运似乎与他开了一个玩笑。

他请假时,天气晴朗,可就在吉普车集结出发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降临,连续十多天的倾盆大雨迫使他不得不取消计划。

许世友向中央军委销假,而就在当天下午,天气又突然转晴。

许世友无奈地感叹:“老天爷不让我回去,那我就不回去了,等我死了再回去。”这样,许世友将军的最后一次回家之旅,终究未能成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重返故土,情归母怀

1953年的中秋佳节,许世友迎来了自建国以来的首次回乡。

经历了漫长的军旅生涯,许世友终于在离家30余年后,怀着一颗念母之心,踏上了回家的路。

为表达对乡亲们的敬意,许世友精心准备了丰厚的礼物,并特邀两位厨师随行。他一行人乘坐着汽车,浩浩荡荡地驶向河南新县田铺镇的许家洼村,但身居高位的他,极力反对特权思维,因此他特别嘱咐随行人员,不得扰乱当地政府秩序,他们默默地朝着镇西北方的乘马岗许家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抵达老家,眼见家乡变化巨大,许世友心中波澜起伏。

午后五点,他终于踏入了魂牵梦绕的许家。

院子的景象依旧,他迫不及待地奔向那座靠山的小瓦房。

推门而入,映入眼帘的是一位老母亲,身着蓝布大褂,头梳髻发。

那一刻,许世友的眼中满是久别重逢的泪水。

他轻声呼唤:“娘,俺回来看您了!”那熟悉的声音令母亲难以置信,她放下手中的活计,满眼惊喜与不敢置信地凝视着儿子。

老母亲紧握住儿子的手臂,激动地说:“真是我的儿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世友轻轻搂着年迈而慈祥的母亲,眼中再次充满了难以抑制的泪水。

许世友回到家后,家乡的人们闻风而动。

将军的回归自然吸引了众多乡亲的目光,许家洼因此被人们围得水泄不通。

面对这些久别的亲朋好友,许世友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他吩咐随从在院中搭起大锅,亲自招待每一位到来的乡亲。

他耐心地一个接一个地接见他们,没有丝毫的不耐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在与一位乡亲握手问候时,许世友的目光突然定格在门后的一个身影上,面色骤变。

那人是许存礼,许世友的亲叔叔。

但在见面时,许世友并没有寒暄,而是直接唤出了叔叔的全名:“许存礼?你还敢来这!”

许存礼曾是当地的保长,家境远胜于许世友,但他作为许世友的亲叔叔,在许世友父亲早逝后,不仅未曾伸出援手帮助一家老小,反而在当地横行霸道。

更甚者,在许世友投身革命后,许存礼不仅对许世友的母亲和妹妹施加迫害,还四处追捕许世友,导致许世友的两名贴身卫士为救主而死。

面对曾经的仇人,许存礼,许世友心中的怒火难以平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存礼跪地求饶:“侄儿啊,我当年的确有错,但如今已是新时代,求你放过我这条命吧。”

许世友心中的往事如潮水般涌现,怒从心头起,悲从心上发。

他从口袋里抽出手枪,冷冷地对着许存礼说:“你还有脸说这种话,我今天就要你血债血偿!”

此时,许母目睹儿子怒发冲冠,慌忙抱住他的腿,泣不成声:“好儿子,你不能杀他,他毕竟是你的叔叔啊。”

许世友回头望着母亲,眼中闪过一丝犹豫:“妈,您忘了他给我们带来的苦难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母深情地说:“孩子啊,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他若死了,谁来照顾他的家人?”被母亲的宽容所感动,许世友逐渐放下了手中的枪,缓缓地扶起母亲,对许存礼说:“今日我放过你,不是因为你是我的叔叔,而是要让法律给你应有的惩罚。现在是新中国的时代,我绝不会做出违法之事。”

当地政府在查处许存礼的事宜上,有人因顾及许世友的面子而犹豫不决。

得知这一情况,许世友明确表示:“大胆查,不必顾及我的面子,对于国家和人民的事,决不能手软。”

不久后,许存礼被警方逮捕。

1957年,他因一生的罪行被判处死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重返故乡的秘密行程

1957年,许世友身兼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中央军委委员及国防部副部长等重要职务,深受人民敬仰。

那年冬天,他再次踏上了前往河南老家的旅程,探望年迈的母亲。

此行对于许世友来说,意义非凡,因他深知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看望七十八岁高龄的母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次的返乡之旅,紧随许世友对南京军区国防工地的巡视。

他与秘书及司机一同,从安徽出发,沿着新修的水泥公路驶向河南。

旅途中,许世友心情愉悦,他时不时向同行者指出窗外曾经战斗过的地标,并分享往昔的故事。

临近许家洼时,许世友吩咐:“这次回家,我们不通知地方政府。”

于是,他带着秘书和司机,悄无声息地下车,向家中走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许世友回到家中时,时针已指向下午五点多。

他对司机和秘书轻声说:“这次回来,我没告诉老娘,我们要尽量保持安静。”

许世友轻手轻脚推开了家门,他的母亲许李氏,正忙着喂养家中的猪。

许世友走近,轻声说道:“娘,我回来看您了。”

母亲看到久别的儿子,惊喜交加,欣慰的笑容如同孩童般纯真。

与上次访家相似,这次许世友仅在家中逗留了两三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不同的是,这次他始终陪伴在母亲身边,与母亲分享他的工作经历,就像小时候一样依偎在她身旁,娓娓道来这些年的点点滴滴。

然而,他们母子俩未曾预料到,这次的重逢竟成为永别。

许世友离家不久,母亲便辞世。

因军务繁忙,许世友未能陪伴母亲走完人生最后一程,这成了他一生最深的遗憾。

因此,他立下誓言,希望自己去世后能与母亲长眠于同一地方,以此弥补生前未尽的孝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终归尘土,回眸故里

1959年,在国家和军队中担任重要职务的开国上将许世友,回到湖北省麻城县的许家洼,探访已故的母亲。

在母亲的墓前,许世友长时间跪着,他的眼中不再有将军的锋芒,只剩下游子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情思念。

他坚定地对母亲说:“娘,我在世时未能尽孝,我死后,定当来守您的坟墓。”

许世友曾在给儿子许光的信中表达了他对土葬的坚定意愿。

他写道:“我死后不火化,要葬在家乡,安眠在父母身旁,生前报国,死后尽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际上在1956年,中央曾发表了《倡议书》,提倡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实行火葬。毛主席、周总理、邓小平同志等领导都签署了这份文件,唯独许世友没有签字。毛主席也曾与许世友深入交流此事,但最终未能说服他。

没人料到,毛主席竟然先于许世友离世,许世友的土葬问题因此一直悬而未决。

1985年春,老将军许世友身患肝硬化,病情日益严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病榻上,他最关心的不是自己的病情,而是他关于土葬的请求是否得到了中央的回复。

在其他领导人均选择火葬的背景下,许世友坚持土葬的请求在中央引起了广泛关注,无人敢轻易作出决定。

最后,这份报告被提交给了邓小平同志。

邓小平同志深知许世友的心愿,了解他渴望回到故乡、母亲身边的孝心。

经过深思熟虑,邓小平同志在报告上作出批示:“照此办理,下不为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言

1985年11月9日,几位战士肩负着重任,手持邓小平同志亲签的特殊通行证,启程前往河南新县。

他们的任务,是将许世友将军的灵柩安葬在他渴望归宿的地方——母亲的身旁。

这位荣誉满身、内心却对母亲怀有深深愧疚的儿子,终于能够实现他生前最大的愿望,永远守护在母亲的身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参考:

《党史博览》2019年07期

《开国大将许世友三回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