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29年的一个春天,湖北黄安县一个叫郑家塘的小山村里,16岁的少年郑国仲正跟着父母在地里辛苦地干着农活。这一年的春耕对他们这个贫苦农户来说格外艰难,因为家里唯一的一头牛刚刚病死了。

这时,田埂上传来了几个少年的喊声:“红军在招兵啦!”郑国仲矗立在原地,手中的锄头“哐当”一声掉在了泥土里。他定定地望着村口红军的方向,双拳紧握,眼中透着坚定。

这就是郑国仲离家参军的开端。一个16岁少年,为何要选择离别父母,加入到这场看似与自己无关的革命洪流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于贫苦,立志报国

1913年,郑国仲生在一个小山村的穷苦农家。那个年代的农村,生活极为艰苦,父老母亲靠着一亩三分地和孩子的劳动力勉强糊口。郑国仲从小就要帮着家里干粗活,没上几天学。

14岁那年,老郑爷爷去世了。按照习俗,需要购买棺材殓葬,然而小郑国仲跟着父亲辗转乡里,请求亲戚帮忙凑钱,许多人都因为自己也一贫如洗而推脱。最终老郑爷爷只得简陋草草埋葬,并没有体面的仪式。

一家人含泪回到破烂的瓦房,心头的悲苦又添上几分。郑国仲坐在灶台前发呆,忽然拍着大腿起身道:“我长大了一定要当兵,杀了那些欺压咱老百姓的土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正是农民起义盛行的年代,郑国仲也听说过一些事迹。比如鄂豫皖工农起义军的故事,就让他耳目一新。原来穷苦人也可以拿起武器反抗,安静的乡村也会燃起革命的烈火。

家乡发生的黄麻起义似乎也为郑国仲指明了方向。他开始明白,想要摆脱水深火热的日子,必须自己挺身而出,去革命。

当父老乡亲们谈及“匪”、“赤匪”的时候,郑国仲也会竖起耳朵仔细听。他发现许多人也在暗地里期盼着革命军的到来。因为只有推翻这个黑暗的旧社会,他们才能过上好日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让还是少年的郑国仲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他时时刻刻盼望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加入到革命的队伍,为人民争取解放。

于是,当16岁的郑国仲得知红军来招募时,他毫不犹豫地抛下锄头,甩手向村口跑去。这一次,郑国仲没有再征求父母的意见。他知道,正如当年老郑爷爷没有体面的丧礼,自己活不下去的日子还会持续很久。为了那个收复河山的理想国,他必须选择离别。

“娘,您放心!儿子一定会给您过上好日子!”郑国仲在心中默默地对老母亲说。他相信革命的胜利会给自己和百姓带来新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投身革命,砥砺前行

1929年,郑国仲如愿以偿地加入了红军。从一个半大孩子到革命战士,郑国仲走过的路并不平坦。

刚参军的时候,郑国仲经常受到队长白眼,因为他太瘦小了,简直就是所有装备都顶不住。身材矮小的郑国仲需要穿补丁的旧军装,头盔也总是歪歪扭扭。

但郑国仲没气馁,他开始自觉地锻炼身体,举着队里最大号的步枪跑步。同时也在老战士的指导下,学习武器使用和战术配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几个月后,郑国仲的体格明显变化了很多,也从一个新兵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战斗员。

有一次,郑国仲带领一个班在湖北兴山县的桃坪子伏击国军。根据侦查,郑国仲认为这里地形复杂,可以设下埋伏。他让大家刷白自己战袍里边的红布边,然后冒充当地村民在树林里伏击。

这出乔装结束的很完美。国军步兵连踏入桃坪子的时候,红军突然从四面跳出,接连扫射。乱作一团的国军很快就有30多人倒下,剩余的也都四散奔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后,郑国仲还主动提出用缴获的枪支装备新兵。他这次出色的计谋和带兵能力,终于让队长刮目相看。郑国仲也从一个半大孩子,逐步得到重用,最终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党员。

1931年,红四方面军开始了历史性的川陕苏区转移。在途中的许多战斗中,郑国仲已经当上了连长。1935年长征开始的时候,21岁的他已是一名班主任参谋。

长征路上,郑国仲与战友共渡难关。为了保存实力,大家经常是挨饿受冻。队伍行军在峨眉山盘山公路上,郑国仲连续两天一口东西没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爬上陡峭的山路时他突然眼前一黑摔倒在地,差点就要在10米高的山崖上摔下去。还好旁边战友眼疾手快,将他拽了回来。郑国仲只觉得头重脚轻,几乎要站不稳,还是战友从背后背着他往前走。

但郑国仲没有气馁,每次只要一休整,他就又能立刻加入战斗。也正是这样的顽强意志,让他在长征结束后
很快成为了一名团附属参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抗战爆发,英勇抗敌

1937年七七事变后,郑国仲所在部队主力编入八路军,开始了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