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

记录过去,映照当下。

山西是文物大省,

除大量不可移动文物,

各博物馆现存可移动文物达320余万件(套)。

每一件文物,

都讲述着三晋文明故事,

构建着共同的精神家园。

为了让人们从静默的文物中,

看得见鲜活的历史细节,

触摸到过往生活的人间温度,

感知器物之美、探索之美、文明之美,

由山西省文物局主办,

山西晚报、山西省博物馆协会承办,

启动了“晋地宝藏·神奇文物在这里”第二季。

从此刻起,

让我们感受山西文物的神奇……

文物档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角:青铜夔凤纹罍

体态:高36.2厘米,口长14厘米,口宽11.6厘米,重7.15千克

出生时期:

出生地:山西省浮山县桥北墓地

藏宝地:临汾市博物馆

2001年,山西省破获一起文物盗掘案,缴获7件晚商青铜器,其中包括饕餮纹觚6件和青铜夔凤纹罍1件,器身均铸有“先”字铭文,它们出自浮山桥北遗址区商代墓地。

浮山桥北遗址位于浮山县城东北的桥北村,由新石器时代一直到宋金等历代遗存构成,分布于村西四处当地人称“疙瘩”的坡梁上,崔家疙瘩、西咀里、南疙瘩、堡墙里头自北向南依次排开。商代墓地位于南疙瘩西南部。

2003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和浮山县文化局一起,组成桥北考古队,对此处墓地进行发掘,清理出的33座墓葬中有5座带墓道的大墓、9座中型墓和14座小型墓,为“商代晚期以来的墓葬,下限不晚于西周中期”。根据墓地出土器物中有典型的商式鬲和土著陶鬲两种类型,并且出现西周晋文化墓葬中时常发现的墓道中随葬车马的现象,学者认为,桥北墓地应是晋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遗址,代表的遗存是殷墟文化的一个地方类型。因此,这里应该是商代的“先”族墓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严重盗掘破坏了墓葬的原始信息,想要判定每座墓的确切年代显然非常困难。考古工作者从缴获的6件形制相同、大小相当的青铜觚形状和纹饰等方面分析,认为这种铜觚与长觚一样,盛行于殷墟文化二期偏晚之时。而桥北M1发掘出的铜弓形器又与安阳大司空村殷墟二期偏晚的M663出土的一件同类型器相似。

现在,我们的视线聚焦到缴获的这一件青铜夔凤纹罍上。

此罍方形,有着长方形直口和弧形肩,下腹内收,圈足。颈部四面各有两个变形凤纹装饰,肩部有对称排列兽形双耳及兽形鋬,长边一面下腹部亦有一兽首耳。它的胸部饰有凤鸟纹,并与扉棱组合成一组饕餮纹,腹部饰龙纹组成蕉叶纹。其铺首内侧铸有铭文“先”。专家指出,在殷墟,这种方罍目前仅见于殷墟文化第二期晚,如妇好墓M5、花园庄东地M54及郭家庄东南M26等出土的同类型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何毓灵先生研究日本收藏的3件“先”族青铜器时,对这7件缴获的青铜器也进行了观察研究。他认为,从公布的照片来看,这7件器物的时代相近,可能出自于同一座墓葬,且极有可能均出自桥北M1中。

依照邹衡先生的殷墟文化分期方法,殷墟文化二期为甲骨文分期的武丁、祖庚、祖甲时期,在盘庚迁都后,距今3200多年。学界普遍认为,晚商王朝的统治除了大邑商及周边地区外,仍然具有较大的对外控制力,主要包括殷墟卜辞所记的东、南、西、北四土,与中商时期所控制的范围差不多相当。

在殷墟卜辞中虽然记载了“西土”,但指向不明,研究者判断,“西土”的概念里应包括太行山以西的晋南、豫西以及关中的大部分地区。而从浮山桥北商周墓地以及闻喜酒务头晚商墓地中,分别发现与殷墟相似的甲字形大墓、车马坑和青铜器等遗物,使得晋南与殷墟文化的密切联系变得鲜明,由此可以相信晋南地区属于晚商的西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浮山桥北墓地的发掘,使得考古界对晋南晚商遗存的认识取得了突破。而“先”字铭文在被盗墓葬所出罍、觚等青铜器上的大量出现,证实桥北是商代先族的一处墓地。

先族是陶唐氏部落之苗裔,最早活动在临汾附近的汾水两岸“隰”地,与商战争中战败而臣服于商,族内很大一部分成员或被征到殷都服务商王,或被派到山东地区做官。殷墟卜辞多记载商与山西石楼、永和一带戎族部落之间的战事,其中有戎族部落侵扰桥北一带“唐”地,“唐”向商王报告请求处置的记录。

西周初年周公灭“唐”后,作为殷人旧族,先族被迫迁至陕西。周宣王时,隰叔奔晋受封,居住在临汾附近先人故地。春秋时晋国有先轸、先且居和先克等大夫,是为先族后裔。春秋之后,先族在史册上逐渐消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罍的基本定义是,古代一种盛酒或水的容器。其外形像壶,小口、两耳、深腹、有盖,表面刻有云雷纹纹饰。在文献中,罍根据体态、用途的不同,而各有不同的称谓。《诗经·周南·卷耳》中有“我姑酌彼金罍”的句子,这里的“金罍”就是指青铜罍。作为重要的礼器,在王室和贵族的盛大宴会上,罍不可或缺。

这种青铜容器出现时间很早、存在时间很长,从商代二里岗上层时期出现直到战国晚期消亡,时间跨度一千三四百年。罍一出现便进入礼器组合,一直与鼎伴出,且出土于高等级墓葬。在商周青铜器中,除了鼎和鬲,很少能有其他器类的地位可以和罍相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济先生曾经对罍的起源进行探讨。他认为“罍”字不见于甲骨文,且就留存的古说推寻,很显然罍的原形可能是用木制,更早大概是土烧的陶器。木制的大概是方形罍的开始,土制的大概是圆形罍的开始。古木器保存者甚少,但瓦器从史前时代起,留存到现在的甚多。而陶制的罍形器可以远溯到史前的彩陶时代,其前型显然是由没有耳、鼻的坛形器演变而来。

青铜罍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器形形体压低,趋于矮胖,成为小口短颈、上腹外鼓、下腹内收且大多无盖的样子,部分在肩腹间置有衔环或二环、四环耳。与商代时的青铜罍相比,显然少了几分庄重和神秘。

桥北墓地的青铜夔凤纹罍器身的高和宽比例为三比一,修长挺拔。这种比例在今天被认为适合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具有明快、匀称的美,使用十分广泛。然而这也是个极限比例,大于这个比例的设计一般很少出现,因为很容易产生不稳定感。

正如“先”的喻示,在重重纹饰的雕琢下,这件极具现代设计理念的古老文物,似乎早已窥透了对这个世界的感知。

临汾市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临汾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博物馆,位于滨河西路九州广场南端,建筑总面积32429平方米,建筑高度23.65米,设计造型为日月相抱,设计理念源自象征“日月同辉”的陶寺古观象台,整个建筑把传统文化和汾河生态公园巧妙地融为一体,构成临汾博物馆不同凡响的视觉效果,在博物馆建筑中独具特色。

博物馆主体建筑地上三层为展区,地下一层为库区,是全市的文物中心库,代表临汾历史文化的珍贵文物在博物馆保护、存放、展示,其中尤以青铜器、陶瓷器、水陆画、木版年画为特色。陈列形式设计大胆运用国内国外先进的展陈理念和最前沿的科技手段,打破博物馆“千馆一面”的模式。把数字化新技术运用到博物馆展览中,实施“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保护”、“智慧运营”。

陈展以历史传承为脉络,以专题文化为特色,内容分四个板块:一是“远古足迹”专题,展示“丁村文化”和“柿子滩文化”,延续至“枣园文化”为代表的临汾新石器时代文化。二是“最早中国”专题,展示以“陶寺遗址”为主的尧都平阳最早中国的史实。三是“晋霸春秋”专题,展示晋与三晋波澜壮阔的文化风貌。四是“千秋平阳”专题,勾勒自秦汉至清代文明进程之大线索,展示平阳冶铁的滥觞、兴盛、发展的辉煌,演绎平阳戏曲之乡的历史传承,彰显平阳金元木板雕刻中心的重要地位和明清平阳木板年画的特色文化,全面展示佛教在平阳地区的传承和兴盛。

临汾博物馆是临汾市最主要的文化载体,是临汾市百里汾河生态长廊的标志性建筑,是展现华夏文明、促进文化交流的主要平台。

文|唐晋

图|临汾市博物馆

海报制作|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傅宇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