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而在房地产市场,用不着三十年,七年、五年,甚至在“房住不炒”宏观调控新政出台之后,只需要三两年,楼市的风云就会骤变。

房地产是一条复杂的产业链,不仅仅是卖房和买房,还有前前后后的许多行业,涉及到千千万万相关从业者,命运都是相互关联的。

比如负责建房子的土木工程出身的大学生们,以及各层级的承包商。又比如负责卖房子的销售,以及为购房者提供贷款的各类金融机构业务员。

在风光不再后,他们的当下实际境遇,又有什么样的故事?

Part1

当年高薪职业,却沦为“跑路潮”重灾区

仅仅几年前,婚恋市场有几个职业特别耀眼,一是负责建房子的土木工程从业者,二是负责金融贷款的,三是卖房子的。

说白了,都是高收入群体,妥妥的中产或者中产潜力股。这些高收入群体,毫不意外地,都属于房地产产业链当中,受到房地产景气度的影响。

房地产行业出太阳,那就阳光普照,人人风光鲜亮,即使一行有一行的辛苦,但比起付出的辛劳与代价,得到的报酬比起不少行业更为可观。而对于一线的房地产业务员来说,当年月薪过万只是起步价,运气好的撞上大客户,一月提成几十万也不是什么新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 地产佬摄)

然而近年,网络上越来越多的土木工程毕业生,变得像是流水线的工人一样,动不动就“提桶跑路”,入职时还信心满满坚定不移,入职后短则一两个月,长则一年半载,就食言跑路。以往人们印象中西装加头盔、指点江山的土木工程中层管理干部,被剥掉各种耀眼的包装,成了晒得黝黑,胡子拉渣一脸猥琐,与农民工无异。

建房子的在跑路,卖房子的也在跑路。

如果说,“房住不炒”新政宏观调控开始后,房地产进入了真正的“拐点”,那么在疫情最严重的2020到2021年,房地产格局开始严重分化,而作为楼市关键一环,房产销售员,就是最受冲击的一群人。

笔者有不少资深一手驻场销售的朋友,在疫情爆发时,都突然大撤退,掀起一波“转业潮”,有人退而求其次去卖二手干中介,有人干脆脱离房地产行业,摆烧烤摊的有,进厂熬三班倒的有,都是生活所迫。

那些车贷房贷还得差不多的还好,有些待在房地产一个月成交不了一单,出来干其他连家都养不活,一部分人,谋新行业的工作一脸迷茫的更多。赚钱也有路径依赖,但当各行业整体形势都艰难时,去哪里都是手足无措,焦虑伴随左右。

而那些之前主要靠二手房租售的,也面临一大波门店倒闭潮,以前草台班子,十几万就可以拉起一个小团队,现在单打独斗难于上青天,不少独门独户的散兵游勇要么被迫加盟大品牌,希望靠品牌效应和房源,拉来新业务,要么干脆关门大吉,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客户积累丢得一干二净。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1至10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9257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7.8%,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6.8%。商品房销售额97161亿元,下降4.9%,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3.7%。其中,10月份单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为7773万平方米,环比下滑28.4%;商品房销售金额8091亿元,环比下滑26%。

(图源: 国家统计局)

成交的下滑看上去是一连串冰冷的趋势与数字,实际背后是一个个相关从业者的生活质量与水平的下降。

笔者曾认识的一名做第三方二手过桥资金的业务员,虽然学历不高,只学了个技工,因为阴差阳错进入了房地产行业,在房地产二手市场最活跃的那几年,借着东风,娶妻生子,还贷款买车买楼,过着顺风顺水的滋润人生,但近几年,成交越来越少,生活逐渐脱轨,房贷断供,车子也卖了,老婆还离婚带着小孩回了老家,现在过着单身的离异生活,还要应付法院时不时送来的传票,基本都是以前跟房子有关的债务,现在已沦落到靠跑外卖度日,也不知道何时能够再翻身……

房地产行业,让从业者们真切感受到什么叫做“形势比人强”。

Part2

并非错觉,房地产行业已经变天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1至10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95922亿元,同比下降9.3%,其中住宅投资72799亿元,下降8.8%。

以东莞为例,除个别央国企外,大部分开发商的拿地、开工积极性持续减弱,不少早期的大牌开发商,比如恒大、碧桂园等等,因为债务问题缠身,其实早在两年前这些大牌房企就大幅砍掉营销费用,这是不少地产相关从业者真实的感受,即使好不容易拿出预算去投放,对于发布内容也越发苛刻,并且很多都是支付的“商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源: 碧桂园港股公告)

这个“商票”,相当于“打白条”,在恒大暴雷前夕,打八折甚至腰斩紧急转让的传闻不绝于耳,如今恐怕已经没人讨论这个商票了,以前拖一拖还有兑付的可能,现在恒大等暴雷房企,泥菩萨过江,哪里还有钱管你这几百几千张白条?

民企开发商没有靠山倒了就倒了,那么“有靠山”的又如何?

确实,在这样的局面下,近两年部分央国企仍然顽强地冲在第一线。比如华润置地、保利地产、中海地产等等大牌央国企,不仅在土拍方面为东莞兜底,坚持长期看好,而且一些重大项目,比如东莞CBD建设、松山湖豪宅供给、滨海湾新区建设等等,从住宅到商业,从公共设施到城市景观,都有央国企的身影,并非央国企没有压力,只是履行社会责任在负重前行。

但是仍然有一些在外界认为“有靠山”的城投开发企业也一样相当艰难。

前几年在东莞麻涌,某项目前身就是云南城投的作品,只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项目还没正式开卖,自己就已经尘归尘土归土,宣告退出东莞市场了,于是项目在东莞楼市尚有余温的背景下,竟然成了“弃儿”,这在业内也是人所共知了。

其实即使是东莞现存的许多项目,一些营销总私下也吐槽说:

现在的房地产,已经从搞大项目,到搞人心态了。”

确实,以前是卖方市场,户型包装一下,备案价格只涨不跌,快点慢点总是能清盘,现在的楼盘,从选址开始就要考虑是否热门,是否受其他大型开发商挤压,尤其一些小项目,每次到价格备案,都是愁到满头白发,高了怕卖不出,低了怕赚少了影响运营。备案策略,其实早已成为影响库存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那么容易决定。

(图源: 东莞阳光网)

到了促销活动,降价太猛容易被买家怀疑质量有问题,还容易招来官方的低价警告,优惠力度不足,又会被上头说促销不力,去化不足,分分钟被撸,夹在市场、管理部门、股东之间,加上要维护销售团队,想办法让大家开单留得住人,可以说,现在的营销总,左右上下都不是人。

在下坡路,就算自己不摔跤,也得被别人撞倒。

Part3

浅尝辄止的药方,治不好饿坏的市场

最近东莞新政也是动作频频,但颇有点蜻蜓点水的味道。

前段时间调整公积金贷款,然后是再次强调认房不认贷,还有对套数的细节认定,开了一个小口子,一定程度优化了贷款的额度,以及名额问题,但是步子很小。

看着市场并没有什么大反应,东莞住建局又出新政,主要是变更了新房的调价周期,由原来“满360天方可上浮调整,上浮幅度不超过5%(含),满180天方可下浮调整,下浮幅度不限”调整为“自取得预售许可证(或现售备案证书)之日起或自上一次调整申报价格之日起满 30天方可变更”。有业内人士分析,这相当于把定价权还给市场。

(图源: 东莞住建局)

但是,定价权这个东西,可以上行也可以下行,房地产市场多次验证,买家多数是“买涨不买跌”,看到价格跌了可能有一部分有捡漏心理,但更多的是“持币观望”,看看还有没有下降的空间。

这就相当于本来的“一本道”,变成了“悬疑剧”,反而让市场更加不好判断了。因为人们内心本质上还是希望房产价值总是持续上升的,如果当下买的房子没有了价值上涨的预期,买与不买就成了更加难以决定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 8-10 月部分城市房价涨跌,图源: 纬房研究院)

当然就当下而言,备案价调整更多的,可能还是给开发商一个根据市场热度灵活调整售价的机会,但是能否在备案体系里实现促销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的政策说明。

楼市真正需要的是庞大而活跃的购买力,只有购房者整体的购买力提高了,价格才真正拥有可调整的空间,如果大家都买不起,反而通过低价竞争,让房地产一步步变成“下沉市场”,整个局面只会越来越艰难。

而如何提高购买力,这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不是一个行业,甚至不是一个城市能够解决的问题。

如果楼市的局面越来越艰难,无论是“跑路潮”、“转业潮”,还是“裁员潮”,其实只会愈演愈烈,那些半辈子生存和发展存在“路径依赖”的从业者们,日子只会越来越苦。

关注楼市最新行情,请留意“地产佬”最新动态,如有疑问均可后台留言,我们将会帮您逐一解答 。

免责声明:

本公众号对转载、分享的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如无意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等的知识产权,请联系删除,本公众平台将不承担任何责任。

以上声明内容的最终解释权归本公众平台所有,本声明将适用本平台所有时间分享与转载文章,谢谢合作!

THE END

News

官宣!东莞三限房新政出台,社保年限缩短

东莞楼市新政!新房备案价调整周期缩至30天

全市均价跌破3字头,最高5.12万/平,南城连续霸榜第一

分享,点赞,在看,三连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