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站组合体各舱船高清呈现,这是载人航天工程奋斗三十余年成果的直观呈现,科幻感扑面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起宇宙的深邃,“人造航天器”带给人类的观感同样震撼,其中尤以“载人航天器”更为震撼,因为那是人类征服星辰大海的脚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对于我们,甚至是身处空间站之中的航天员,都是适用的,因为在此之前几乎没有什么机会能够以高清视角呈现中国空间站的全貌。

即便是载人飞船对接或撤离时,由于返回舱舷窗位置的原因,身处其中的航天员也难以看到空间站的近距离高清全貌。哪怕是航天员执行出舱行走任务时,更多的情况下也是只能看到空间站的局部,即便是搭乘机械臂转移的航天员也难以不留死角地看到中国空间站全貌。

神舟十六号乘组出舱画面

想要拍到中国空间站的高清照,就必须安排一个航天器专门执行绕飞动作,这项任务就落到了神舟十六号乘组身上。据官方报道可知,此次绕飞属于计划外的任务,飞控团队对此做了很多缜密的准备工作。

这组照片是神舟十六号乘组03航天员桂海潮在飞船绕飞期间通过返回舱舷窗拍摄,他在拍摄的过程中曾这样感慨:非常漂亮,我们的空间站很帅!

桂海潮通过神舟十六号飞船返回舱舷窗拍摄中国空间站全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这张照片中可以看到问天实验舱与梦天实验舱分别对接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的第四象限与第二象限的侧向停泊口,组成了T字形构型,天舟六号货运飞船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

三舱两船组合体规模90吨级,可以看到我们的所有舱船均位于同一平面,这是在吸取和平号空间站、国际空间站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严格遵循的一个设计原则,全站仅保留一个径向对接口,用于神舟载人飞船的轮换部署,这一原则的作用是尽可能降低舱体对太阳翼构成的光照遮挡影响,提高整站发电能力。

组图拍摄期间,天和机械臂停靠在了问天实验舱的第三象限舱外:

充分体现了天和机械臂基于头尾互换功能的舱体表面爬行能力,它还可以与问天实验舱小机械臂对接,形成级联组合臂,大小臂组合后展开长度超过15米,再基于舱体爬行功能,就可以实现中国空间站外表面的全触达。

双臂组合

中国空间站三大舱段均配置有中继通信天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舱中继通信天线基于融合使用模式,即可实现连续测控覆盖。

梦天实验舱第三象限的展开式暴露实验平台:

梦天实验舱的展开式暴露实验平台,可以扩展载荷挂点的数量,除了图中展示的这块,在梦天舱第一象限还有另一块展开式暴露实验平台。

展开式暴露实验平台与梦天实验舱的货物气闸舱的设计很巧妙,前者就像套筒一样包裹着货物气闸舱。

中国空间站的货物气闸舱也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货物气闸舱,支持通过的货物尺寸是1.15米*1.2米*0.9米,而国际空间站同类设施的最大支持能力仅0.85米。


货物气闸舱滑移开合的弧形外舱门

货物气闸舱出舱任务展示

在机械臂的支持下,有了货物气闸舱可以极大方便空间站内外货物的自动进出舱,而不需要航天员高频次地进行人员出舱。

中国空间站目前已经实现了“舱舱皆有气闸舱”,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气闸舱,在关键技术验证阶段承担了航天员出舱任务,问天实验舱到位后,又有了空间更大的人员专用气闸舱,这两个气闸舱还能形成备份关系。

假如,问天舱的人员专用气闸舱故障,身处舱外的航天员还能通过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气闸舱回到舱内,实现“异舱回站”,这是国际空间站没有的功能。

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气闸舱出舱口

问天实验舱人员专用气闸舱:

进出舱口
人员专用气闸舱内部

再来看太阳翼:

太阳翼是中国空间站能源系统的核心组件,天和舱、问天舱、梦天舱皆配置有高光电转换效率的柔性砷化镓太阳能电池翼,其中问天实验舱与梦天实验舱的太阳翼面积最大,双翼展开翼展超过55米,有效发电面积约110平方米,且驱动机构拥有两个自由度,以实现对太阳的定向运动。

说到太阳翼就不得不提到天和核心舱的太阳翼,其与两个实验舱舱体之间的距离确实很近,这也不可避免地影响机械臂在各舱之间的爬行运动,同时也存在光照遮挡问题。


机械臂搭载航天员在核心舱太阳翼与实验舱之间的狭小间隙中运动

对此,我们早已未雨绸缪,中国空间站太阳翼具备在轨展收与转位功能,天和核心舱的一对太阳翼将分别转移至问天实验舱与梦天实验舱的两端安装。如此一来,中国空间站太阳翼的受晒率将实现最大化,同时也将彻底解放机械臂的运动空间。

天和核心舱太阳翼转位前后构型对比

突然看到中国空间站的高清全貌照,不由得感慨,此时此刻,我们终于不用再羡慕国际空间站的高清全貌照,这不再是他们的专属体验。

单独由一国承建的载人空间站“中国空间站”与国际空间站的全貌照对比:

中国空间站与国际空间站相比,虽然后者吨位更大,但他们很多都是低效设计,比如为了让太阳翼拉开间距,降低遮挡影响,需要硕大的桁架来布置,而我们呢,巧妙地利用问天实验舱与梦天实验舱的对置布局,使两个舱体起到了类似国际空间站的桁架效果。

问天实验舱与梦天实验舱的对置布局

再比如,我们天和核心舱一个舱段的功能,就国际空间站而言,要拿出星辰号服务舱、曙光号功能舱、团结号节点舱三个舱段才能与之比肩。

中国空间站的天和核心舱不仅具备整站运维控制功能,而且配置了数量可观的科学实验机柜,在建造初期就具备在轨实验能力,三舱完成部署仅用了不到两年时间,之后就进入到了常态化运营阶段。反观国际空间站,从曙光号功能舱部署到常态化运营,前后历时将近十三年时间。

千万别拿他们空间站吨位更大做理由,因为400吨级国际空间站的科研机柜数量并不比百吨级中国空间站多多少,前者是31台,后者是25台,同时要知道国际空间站的31台科学实验机柜是美欧日3家总量,而我们是一家独有,事实上我们拥有的在轨实验资源已经居于世界最前列。

另外,中国空间站实验资源占比也远远高于国际空间站。目前我们正在建造拓展舱段,待中国空间站二期舱段全部到位后,将全面反超国际空间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