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大雅·生民》——

大家好,我是姬为毅。

上集说道,周人将自己的族源上溯到传说中“五帝”之一的帝喾身上,而在《史记》中,周人的始祖母姜嫄正是帝喾的“元妃”。若按照后世常理推断,周人祖先后稷身为帝喾的嫡长子,理应继承帝喾的帝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在《五帝本纪》中,先后成为中原共主的是帝挚和帝尧,而他们另外两位同父异母的兄弟——后稷及商朝始祖殷契,最终只能屈居臣下。

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五帝本纪》)

那么,这位没能成为“帝”的周人的始祖后稷,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后稷有何传奇经历?

《诗经》收录有诗歌305篇,其中最长的一首名曰《閟宫》,收录在《鲁颂》之中。

这首长诗的前半段,主要在追忆周族先祖们的创业史。其中歌颂的第一位周人父系先祖,就是后稷。诗曰“皇皇后帝,皇祖后稷”。短短八个字,就用了三个“皇”字、两个“后”字,正所谓“皇天后土”,先秦时的“皇”和“后”基本是用来形容天和地的,算是所有形容词中的最高级,可见后稷地位之高,可与天、地并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左传·文公二年》中,作者左丘明在引用这句诗时解释说,“君子曰礼,谓其后稷亲而先帝也。”

也就是说,在当时的周人心目中,后稷是周族的“皇祖”、“先帝”,是为祖先中的至尊。

那么,作为周人祖先的祖先,后稷的出生,自然也少不了浓墨重彩的传说故事。

后稷的传奇人生,在这篇《閟宫》,以及另一篇周人史诗《大雅·生民》中,都有着详细记载。

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无灾无害。弥月不迟,是生后稷。(《鲁颂·閟宫》)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

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菑无害。(《大雅·生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两篇《诗经》的原文,记载了如下几个事实:

其一,后稷的母亲,叫姜嫄,是姜姓族群的女子,这个在任何史籍中都是无可争议的;但后稷之父失考,《生民》说姜嫄是踩了帝的“武敏”而怀孕的,也就是上帝“脚印中的大拇趾”,这显然属于上古老生常谈的感生神话,可以说,后稷就是“上帝”的儿子;

其二,姜嫄怀孕的原因主要有两种,《大雅·生民》中说,是姜嫄主动向天帝祈祷,希冀不要没有后嗣,即原文中的“克禋克祀,以弗无子”;而在《史记·周本纪》中,太史公笔下的姜嫄似乎只是觉得巨人的足迹有趣,没想到踩上去之后,竟然意外怀孕,并因此觉得“不祥”;

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史记·周本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三,是姜嫄的生产过程十分顺利,属于足月分娩。新生儿却没给母体带来任何痛苦,没有留下任何伤痕,甚至不用他人接生,即所谓“弥月不迟”、“不坼不副,无菑无害”。郑玄注解《生民》时认为,怀孕之时,母亲犹如过鬼门关一般,出生之时如果难产,给母亲造成病痛,那更是横逆人道。

凡人在母,母则病。生则拆副菑害其母,横逆人道。(郑玄《大雅·生民》注)

而姜嫄诞下的这个天使般的宝宝,就是古人眼中的大孝之子;而与此相反,先秦最有名的反面教材,当属“不肖子”郑庄公寤生了,等我们说到春秋的故事时,可以采访下其母武姜的感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回姜嫄的故事,她生下了个省心的孩子,按理来说应当好生抚养才是,可她偏不,反倒狠心要将这婴儿遗弃,而且,丢一次还不够,竟然还接连弃婴三次。这,又是为什么呢?

姜嫄为何遗弃婴儿?

姜嫄弃婴的经过,《诗经·大雅·生民》中有着详细而生动的描述:

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

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訏,厥声载路。(《大雅·生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姜嫄先是将婴儿丢在小巷子里,结果牛羊过来哺养他;第二次,姜嫄将婴儿丢进树林里,却遇上好心的樵夫,将他救起送还原主;第三次,姜嫄更加狠心,竟将婴儿丢到寒冰之上,结果不知哪里飞来一只大鸟,用翅膀给他温暖。直到这时,姜嫄才知道这个孩子实在命大,丢弃他就是违背上天的意志,只好将这婴儿抱回家,养育成人。不知是为了纪念这三次灵异的弃婴事件,还是实在太过随意,姜嫄给这个孩子起了正常人几乎不会用到的名字——“弃”。

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史记·周本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好家伙,人家孟母为了孩子的教育,连搬了三次家;姜嫄倒好,没事丢孩子玩,丢了三次未遂,才肯罢休,给了个略显敷衍的名字。

那么问题来了,无缘无故的,姜嫄为何要丢弃孩子呢?

究其原因,可以从《生民》中一段稍显突兀的记载中,找找线索:

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大雅·生民》)

这句诗的核心,在于“上帝不宁”这四个字,历代注家对于这个“不”字,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解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种解释认为,“上帝不宁”就是字面意思,说明姜嫄生下的这个孩子让上帝不安了。但奇怪的是,上帝其后的行为,却又一点也不像“不安”的样子,反倒处处庇佑这个婴儿,逻辑上似乎讲不通。所以到了战国时期,“上帝不宁”有了另一种解释,《毛诗》的作者认为,这里的“不”应当通“丕”字。丕者大也,那么如果用“丕”来解释,那原文的意思就变成“上帝大宁”,姜嫄因此安然生子,语意似乎瞬间通顺多了。也就是说,这个婴孩降生之后,上帝是十分开心的。

而至于姜嫄抛弃婴儿的原因,司马迁认为是“生子以为不详,而弃之”,这多少有用父系社会的视角解释母系社会之嫌。而到了近代,历史学家杨宽先生认为,姜嫄将婴儿遗弃乃是出于故意,是“用来显示他的灵异”,这个角度也十分清奇。但这些也并没那么重要,总之,得了上帝庇佑的婴儿,最终奇迹般地存活下来,得到生母姜嫄的抚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新的疑问随之到来,在周族和商族的史诗中,姜嫄踩巨人脚印而生周弃,简狄吞玄鸟之卵而生殷契,都属于感生神话,知母而不知父;但在《史记》中,姜嫄、简狄乃是帝喾的元妃、次妃,可她们怀孕生子的过程,似乎毫不顾及帝喾的感受;而两个孩子各自长大成人,也基本上没有帝喾什么事。倘若帝喾真的是华夏部落的首领,那么这两位妃子的神奇经历,算不算是家丑外扬呢?

因此后人有观点认为,帝喾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人间帝王,应当为商人和周人崇拜的神祇,或是化身玄鸟,“降而生商”,或是化身天帝,“是生后稷”,成为商、周各自“生民”信仰中的共同祖先,以天神的身份,享受名为“禘”祭的最高规格祭祀,为殷人、周人共同祭拜。

殷人禘喾而郊冥,……周人禘喾而郊稷。(《礼记·祭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言归正传,说回这位幼年命蹇的婴儿弃。

有了天帝庇佑的他,是如何长大成人,并最终成为大名鼎鼎的“后稷”的呢?

弃怎样成长为后稷?

关于弃的成长史,《大雅·生民》中用了浓墨重彩的三段来描写。

简单概括其中心思想,就是这位婴孩生来就知道觅食吃饭,小时候就会种大豆、黍粟、麻麦、瓜瓞等作物;长大后技能升级,不仅能种粮食,还研究出改进农作、年年丰收的办法;此后,他又获得天帝垂青,天降“嘉种”,包括了黑色的秬、 秠,红色的穈,白色的芑,这些在当时可谓神迹般的作物,结出来的果实,自然又成了祭祀上帝、庇佑百姓“庶无罪悔”的上等供品,是为“后稷肇祀”的典故由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穈维芑。恒之秬秠,是获是亩。……

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诗经·生民》)

而在《诗经·閟宫》和《史记·周本纪》中,弃身上的神话色彩略微褪色,但他对稼穑之事的出色禀赋,以及“好耕农”、“勤百谷”的德行,使之成为新农耕技术的开创者,他擅长“相地之宜”,大大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在当时被视为最先进的生产力,很快得到了帝尧、帝舜的赏识和重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史记》说,帝尧举弃为农师,天下都因他获益。帝舜封弃于有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

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史记·周本纪》)

而在《殷本纪》中,太史公引《尚书·汤诰》的记载,称大禹、皋陶、后稷为“三公”,认为三公“久劳于外,其有功于民,民乃有安”,故而“后有立”。可见在后稷在农业方面的贡献,得到商朝缔造者成汤的官方认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尚书·吕刑》将后稷同大禹、伯夷列为“三后”,负责“降播种,农殖嘉谷。”同样彰显后稷在唐、虞之际的卓越贡献。

那么,“后稷”二字,是什么意思呢?

先看“稷”,在麦黍文化的早期,稷是旱作农业中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产量高、易存活、口感好,故而被称为“百谷之主”、“五谷之长”。

而“后”,在甲骨文中通“司”,因为甲骨文没有左右之分,所以两个字最初是同一个字。在字形上,“后”是权杖和口的组合,表明是发号施令的最高权力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这个角度看,所谓后稷,就是司稷,即掌管五谷的某个职位,就和司徒、司马一样,姑且可以称之为最早的“司农”。也就是说,弃在尧舜之时,担任的是人间的农官之职。

但在上古时期,“后”往往不是指代凡人,而是对上古神祇的称呼,常常和“帝”连用,比如“后帝是飨”(《楚辞》),“后帝不臧”(《左传·昭公元年》)等。帝在上,是为上帝,属于天神,那么后就在下,属于地神。古人常说“皇天后土”,《左传·僖公十五年》中有“君覆后土而戴皇天”,便是这个意思。同理,后土是土地之神,那么后稷就是五谷之神。

也就是说,后稷其实不仅仅是人间的农官,而是被升格为神祇,是为“稷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为什么古人对后稷的祭祀这么隆重呢?

周人如何祭祀后稷?

在周朝的《考工记》中,对都城的规制有“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规划。也就是说,宫殿坐落在都城的中轴线上,宫殿的正前方供奉着两个重要的祭祀场所,左边是“祖”,也就是祖庙,是供奉周朝的历代先公先王;右边是“社”,也就是社稷坛,供奉社神和稷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虎通·社稷》篇说“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因此需要立社、立稷,以祭祀土地和五谷的神祇。

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也;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白虎通·社稷》)

在社稷坛中,社神就是土地神,被称为“后土”。《礼记·祭法》说,共工氏之子名曰“后土”,能平定九州,因此后代都将他奉祀为社神。

“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

至于稷神,根据《左传》的记载,在夏代以前,烈山氏有子名曰“柱”,能种植百谷、百蔬,因此被奉祀为“稷”,东汉的郑玄、西晋的杜预都认为,这里的“烈山氏”,指的就是炎帝。但到了商朝,由于周始祖弃在农业方面的贡献更大,于是《左传》中晋国史官蔡墨说,“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也就是说,到了商朝,社稷坛中奉祀的稷神就不再是烈山氏之子,而改由弃担任了。虽然商代考古目前并不能证明他们曾经祭祀过后稷,但如果蔡墨所说属实,殷商天下最终被他们所祭祀农神的子孙所得,不知殷商先王泉下有知,会作如何感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礼记·祭法二十三》)

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左传》)

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国语·鲁语上》)

而由于华夏统治者将社神、稷神合祭,因此“社稷”二字,也与“江山”合称,成了后世对国家政权的代称。“左祖右社”的规制,也被周朝各诸侯国以及后世各代统治者所沿用,这种祭祀土地和五谷的礼俗流传数千年,直到清朝的故宫之外,至今也还留存有社稷坛,与清人的宗庙相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对于两千多年前的周人而言,后稷除了是稷神之外,还有另一重身份,那就是周人的始祖。

也正因为此,周人对后稷的祭祀除了在社稷坛进行外,还有更为隆重的仪式,那就是“郊祭”。

根据周朝《礼记·祭法》的记载,“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也就是说,历代周王都会对四位最重要的祖先进行祭祀。在户外祭祀中,以禘祭祭祀帝喾,以郊祭祭祀后稷;在宗庙祭祀中,奉周文王为祖,奉周武王为宗。这其中,“禘祭”仪式最为隆重,祭祀地点选在圜丘,也就是后世王朝的天坛所在,祭祀对象乃是昊天之神,也就是周人、商人共同祭祀的神祇帝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奉祀后稷的郊祭,是在周朝才出现的祭祀,在《左传·襄公七年》中,鲁国大臣孟獻子说,“夫郊,祀后稷以祈农事也”,正所谓“国之大者在祀,祀之大者在郊”,不管是在周朝还是在鲁国为代表的诸侯国,后稷都享受规格极高的“郊祭”,这足以说明后稷的身份尊崇,既是周人的“先帝”,又是代表大地的“农业之神”,其生前造福百姓,身后更是名垂千古,永享万世香火。

但遗憾的是,后稷死后,他的后代遭遇“夏后氏之衰”,竟然抛弃农官的职事,逃亡到戎狄之间,过起了游牧一般的生活,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下集再说。

我是姬为毅,《大周八百年》,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