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多湖泊的国家,拥有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自然湖泊近2700个。一个个湖泊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国大地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你对身边的湖泊了解多少呢?如今很多孩子从小生活在城市的钢筋水泥丛林中,远离大自然,没有真正感受过湖泊的四季变化、烟波浩渺,没有切实体会过湖水沁人心脾的温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认识中国书系"中的《认识中国湖》一书就是想帮助少年们认识祖国的湖泊。

湖泊是大地的眼睛,它的存在令大地生机勃勃。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文化积淀与这片土地上的湖泊是分不开的。中华大地上的湖泊生生不息,滋养着流域内的大片土地。湖泊为我们提供水源、调节气候、调蓄洪水、贯通航运——中华文明的崛起离不开湖泊,湖泊本身也成为中华文化底蕴的一部分。

湖的名字

在古代,湖泊被称为"泽"。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禹抑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这里的"九泽",指的就是上古时期九个较大的湖泊:大陆泽、雷夏泽、大野泽、孟诸泽、荥泽、菏泽、云梦泽、彭蠡泽和震泽。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九泽"中的前"六泽"走完了自己作为湖泊的一生,已被淤平。云梦泽、彭蠡泽和震泽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淤积,它们的古名也渐渐不再被提起,现在,再没有以"泽"命名的湖泊了。

随着语言和文化的变迁,这些或大或小的水体获得了新的称谓。通常,面积小而岸线圆滑的会被称为"池""塘""潭",面积较大的则被称为"湖""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语言文化多样,这一点在湖泊的命名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各地的湖泊名称多样而富有特色。现在的湖泊名称里除了带有众所周知的"湖"字外,比较常见的还有"泊""淀""池""荡""漾""潭""水""泡/泡子""海/海子""诺尔/淖/淖尔""库尔/库勒""错""茶卡"等。湖泊的名字带着历史文化的印记,向我们展示着绚丽多姿的地域风情。历史上存在过的一些湖泊虽然消失了,但它们的名字已载入史册。《认识中国湖》一书中梳理了我国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自然湖泊的名称,总结了一些有趣的规律。

"湖"字的本义是被陆地包围的、长有水生植物的大型水体。据统计,我国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近2700个湖泊中,约42%直接以"湖"为名。比如我国的五大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等。唯一一个以所在省名直接命名的湖泊是青海湖。

遍布全国各地的湖泊,可分为青藏高原湖区、蒙新高原湖区、云贵高原湖区、东北平原及山地湖区和东部平原湖区五大湖区。其中以中国东部平原和青藏高原两大区域湖泊最为密集,形成了中国东西相对的两大稠密湖群。

东部平原湖区拥有面积1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634个,总面积21053.1平方千米,分别占全国湖泊总数量和总面积的23.5%和25.9%。

湖的生命

你或许可以把湖泊看成一种巨大的生命体,它们和地球上的生物一样有着出生、成长、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历程,也会经历各种磨难和变化。这或许会让你感觉更亲切,更懂得珍惜它们现在的样子。

相对于山、川、海洋而言,湖泊的生命要短暂得多,一般只有几千年至数十万年。天然湖泊的演化一般分为"形成—扩张—萎缩—消亡"四个阶段。影响湖泊生命过程的因素一般有地质构造因素、气候因素、河流因素、人类活动因素。近百年来,人类活动不断加强,人类对湖泊演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围湖造田、水土流失和拦河建闸等方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湖盆的淤积和湖水的干涸会造成湖泊死亡。前者使得湖泊逐渐变成沼泽,最终演化成陆地;后者可能导致湖盆萎缩,湖水咸化,最终变成干盐湖。上游来水量减少、气候变化引起的降水减少、湖泊蒸发加剧、地下水位下降等都是湖泊衰老的诱发因素。历史上,消亡的湖泊不计其数,最著名的当数罗布泊。它的消亡很可能也导致了昔日繁盛的楼兰古国的消亡。

知道多一点:

认识洞庭湖

那么认识湖泊要从哪里开始呢?《认识中国湖》一书,带读者们先了解湖泊的历史与文化,然后深入了解中国湖泊的形成和演化、分布和特点、现状和问题,了解湖泊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等方方面面的科学知识,了解不同类型、不同区域湖泊的故事,了解我国湖泊资源和生态环境面临的压力,探讨了湖泊和我们的关系。

洞庭湖,历史上曾被称为"云梦""重湖"等,"洞庭"之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洞庭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从先秦楚文化开始,一直处于文化交流的中心。其流域也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发祥地之一。明清时的谚语"湖广熟,天下足"就是指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盛产粮食。

洞庭湖的湖盆形成于7000万年前的燕山运动。此后,该地区一直在沉降。据记载,先秦时,洞庭湖地区还是河网交错的平原,只在君山西南侧有一个小湖。秦朝以后,长江和汉江带来的泥沙使云梦泽逐渐淤塞,为洞庭湖蓄水创造了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迁的士族带来了大量人口和先进的耕作技术。随着垦殖活动的增加,云梦泽彻底成了适宜农耕的江汉平原,也直接影响了洞庭湖的演变。隋唐以后,荆江北岸河床继续增高,南边的洞庭湖区域则继续沉降,于是,江水向南分流,洞庭湖面积进一步增大,至晚唐出现了"八百里洞庭"的说法。明清之际,洞庭湖面积达到最大值。随着长江上游人类活动增多,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江水裹挟着大量泥沙注入洞庭湖,导致湖底淤积、湖面扩展。

近代以来,泥沙淤积和围湖造地则使洞庭湖逐渐缩小,到20世纪90年代,其面积只剩全盛时期的三分之一了。现在洞庭湖在丰水期面积约为2820平方千米,平均水深8.4米。洞庭湖的缩小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洞庭湖流域年降水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流入湖泊的水量偏少。我们能做的只有减少人类活动对洞庭湖的危害,加强监管,提升公众环保意识,爱惜、保护大自然。

作者:宣晶

文:宣晶 供图: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编辑:卫中 责任编辑: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