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政治人物做出来的种种决策,并不能说他们笨,而是经过多方面的权衡考量下做出的决定,地理是不可避免的,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广西的地理,复杂又偏僻,它极度依赖从长江到南海的水运系统,广西大部分地方和长江到南海的水运紧密联系,所以,两广一体化,桂东和粤西关系亲密,广东和广西的核心枢纽就是广西梧州,外贸总额占广西全省的80%。

1916年,袁世凯病死,北洋军阀各怀异心,互相争斗,广西军阀陆荣廷产生了野心,命谭浩明统帅五个军从桂林进入湖南,沿湘江北上攻克长沙,同时派另一支部队沿西江东进,经梧州进入广东。陆荣廷成了西南王。

但好景不长,4年后,1920年8月,更为强悍的孙中山发起了逐陆战争,逼陆荣廷下野,孙中山的悍将陈炯明统领粤军进驻广西,取代陆荣廷,开始将两广收入麾下。

孙中山和陆荣廷都有一样的共识,广西欲将成事,必先占领广东,广东欲将北伐,必先安定广西,两广抱团才能有所成就,各行其是绝无希望,两广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孙中山整合两广的时候,李济深是刚出茅庐的菜鸟,尚且稚嫩的他加入了粤军,通过不断征伐中,逐渐成为了孙中山的得力部下。

李济深梧州苍梧县人也,年少就读梧州中学堂,其中有个教师是大名鼎鼎的国民党元老,广东番禺人胡汉民。毕业后,李济深报考了广东陆军速成学校,在这个乱世,想要建功立业,最好读军校,成为军事人才,大把机会。他一路读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陆军大学,夯实了坚固的军事基础,成了不可多得的将才。

1920年底,孙中山将援闽粤军改编为粤军第一师,邓铿为师长,开始裁汰老弱选拔精锐。正巧,邓铿和李济深是广东陆军速成学校的同学,有了旧相识引荐,李济深开始腾飞,应邓铿所邀,他到粤军第一师担任了副官长,直属麾下有张发奎、薛岳等大名鼎鼎的战将。

蓄精养锐了两年,孙中山看兵强马壮,他欲将以两广为基本盘,进行北伐,但陈炯明不答应,他认为联省自治才是保存实力的最好选择,因此两人政见不同,反目成仇,陈炯明一不做二不休,悍然背叛孙中山,暗杀了邓铿,并把广西的粤军也调回广东,用来和孙中山作战。

陈炯明叛乱,给了很多初出茅庐的新人上位的机会,其中就有李济深。他得到了孙中山的秘密指示,表面依旧平静,但在第一师,他左右逢源, 积极联络一批中下级军官,无一人告密,这是多大的人格魅力,多强的组织能力啊!在李济深的暗中布置下,里应外合,顺利击败了陈炯明,收复了广州城。

凭此功劳,李济深很快成了孙中山的红人,取代邓铿成为粤军第一师师长,实权在握,又能培养大量的嫡系,为他日后成为粤系大佬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再结合以上对两广地理的介绍,孙中山非常喜欢和重视地域关系,他最喜重用的几乎全是广东人,李济深是广西人,得到孙中山的青睐,是沾了两广一体化的时代背景的红利吧!

虽然收复了广州,但一大批问题又涌上来,陈炯明带来的影响实在过于恶劣,他把驻扎广西的部队调走,广西没军队了,自然成了众狼环伺的一块肉,只要手中有兵,都想趁乱夺取之,之前被打跑的陆荣廷,也想卷土重来。

两广几乎处于分裂的状态下,这不是孙中山能容忍的结局,他非常不满意,决定重新整合两广。他派李济深担任梧州善后处长,统领一部分粤军,在梧州寻找合适的小军阀,将他们扶持起来,作为两广的屏障。

李济深选择了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三驾马车,帮助他们组成新桂系。李宗仁、白崇禧就不用说了,大名鼎鼎如雷贯耳。黄绍竑和他们比是名声稍逊,但此人政治眼光厉害至极,他认为部队驻扎在广西玉林,没有强大的背景靠山,是毫无前途的,想要在广西有所作为,必须要联系上一个大人物,这个大人物就是孙中山。

因此黄绍竑和李宗仁长谈一番,达成了共识,黄绍竑带千余人部队北上,打算夺取梧州,在广州养伤的白崇禧,被黄绍竑吩咐去联系孙中山,希冀得到他的支持。

孙中山和李济深高兴坏了,决定对他们进行大力扶持。

在广东,孙中山接见了白崇禧,对他进行了鼓励,然后将他们的部队改编为讨贼军,在广州设立了办事处;

在梧州,李济深出兵出力,帮助黄绍竑,击败了驻扎梧州的冯葆初部队,占领了梧州,李济深把梧州送给了黄绍竑。

有了根据地,黄绍竑的部队混得风生水起,每个月就有40万财政入账,用这笔款,设立了讨贼军总指挥部,扩编4000多人,实力大增。李宗仁不甘人后,看出来孙中山是值得追随的大人物,他马上和李济深联系上,并在他的介绍下,在梧州正式加入了国民党。

1924年底,在幕后大佬李济深的支持下,黄绍竑在梧州攻城略地,李宗仁在玉林招兵买马,两股势力庞大,两广之间的重要门户都被他们占据,拥兵上万。李济深和李白黄,挑拨陆荣廷和沈鸿英火并,待沈鸿英消灭陆荣廷之后,李济深派出粤军第一师,直接配合李白黄作战,将沈鸿英的部队消灭干净,于1925年8月统一广西。

没有孙中山和李济深在幕后的大力扶持,新桂系实在是弱小的很,根本无法担任起统一广西的重任。

因此黄绍竑曰:“李济深不是新桂系,但他是新桂系的恩人。”

扶持新桂系成功,等于两广重新被整合成功,1925年国民政府整编军队,李济深的粤军就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李白黄的桂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

在北伐中,李济深的第四军猛将陈铭枢、张发奎、叶挺等部队直奔武汉,打出了铁军的威名,新桂系的第七军和蒋介石的黄埔第一军,攻占了长三角地区。

北伐中的最大赢家乃是粤系、新桂系、黄埔系。

但是国民党内部不是很团结,汪精卫始终和蒋介石不对付,汪精卫想要让蒋介石下野,完成宁汉合流的任务。

蒋介石本来想要通过徐州战役,击败张宗昌和孙传芳,获取巨大的声望,否决汪精卫的下野要求。没想到蒋介石希望破灭,徐州狼狈大败,没办法,蒋介石为了弥补损失,他找了新桂系,希望黄埔系和新桂系合力攻伐武汉。

新桂系的白崇禧根本不理他,硬生生呛了回去,拒不执行。

无奈之下,满怀怒意的蒋介石不得不宣布下野,新桂系得到了南京国民党的军政大权。他们成立了“中国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促成宁汉合流,但新桂系又提出要求,让汪精卫下台。

无奈的汪精卫只能宣布下野,但武汉的军队不在汪精卫手里,在唐生智手里,所以要夺回武汉,必须踢走唐生智。

10月份,新桂系向唐生智宣战,唐生智屡战屡败,在1928年初下野,其部下李品仙、何健等人宣布拥护南京国民政府,接收新桂系的改编。

这时候,蒋介石杀回来了,他和汪精卫联系了李济深的旧部张发奎、黄琪翔,让他们起兵对付昔日老上级李济深,夺取广东,与新桂系抗衡。

张发奎和黄琪翔根本不念旧情,他们也觊觎广东许久矣,与蒋介石不谋而合,在11月份发动政变驱逐李济深。

蒋介石不出面,全让汪精卫出头,这么搞得罪了李济深和新桂系,他们开始倒汪!而蒋介石却以调停人的身份,支持李济深的倒汪行动,汪精卫发现被摆了一道,又处于群起围攻的环境,无奈之下抛出“蒋介石复职”的议题,希望向蒋介石低头来保住地位。新桂系和李济深没有理由拒绝,蒋介石顺利复职。

蒋介石利用各方的矛盾,从新桂系的手里夺回南京国民政府的主导权,但承认新桂系战胜唐生智的成果,为了安抚新桂系和李济深,又委任李济深重回广东。

但是蒋介石始终不忘旧仇,新桂系逼他下野过,难免日后不会重蹈覆辙,所以,他谋划了裁军计划。这时候,中国有四股庞大的军政势力——长三角的蒋介石、晋冀和平津的阎锡山、西北的冯玉祥、两湖和广西的新桂系,各自拥兵数十万,而粤系李济深反而成了新桂系的附属势力。

为了削弱他们,蒋介石要求大家一起裁军,全国军队60万,蒋介石20万,冯、阎、新桂系各10万,他们都呸一声,你老蒋想得挺美,自己裁军这么点,要我们裁这么多,方便你再来打我们?美得你!

湘案,直接让蒋介石和新桂系彻底撕破了脸。

李宗仁是武汉政治分会主席,他任命第四集团军一军团总指挥鲁涤平主持湖南,但何健也在湖南境内。

1929年2月,蒋介石给湖南运了一批军火,明确说是给鲁涤平的,何健非常不满,要求武汉政治分会给个公道。蒋介石这么搞,是故意挑拨鲁涤平和新桂系的关系,新桂系对鲁涤平开始起了疑心,何健投诉了,新桂系免除了鲁涤平的职务,改任何健为湖南省政府主席,并派两个师进驻长沙,把鲁涤平的部队缴械。

鲁涤平不爽,到南京找蒋介石告状,蒋介石大喜,终于有借口打新桂系了,于是爆发了蒋桂战争。军事上,新桂系能打,但政治上,蒋介石无敌,李济深到南京,想要调停蒋桂冲突,居然被蒋介石软禁起来,然后老蒋进行高超的分化艺术,将新桂系彻底孤立起来,和蒋介石打到五月份就被迫退回广西,何健从湖南推进到桂林、陈济棠从肇庆攻占梧州,掌握了广西的两道门户。

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宣布下野。

李济深被蒋介石软禁了将近三年,直到“九一八事变”后才放出来,但他的势力早已分崩离析了,李济深再也无实力与之抗衡,只能搞搞反蒋工作,暗中支持王亚樵之流进行暗杀工作,但威风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李济深深恨蒋介石,一直在反蒋的路程中尽绵薄之力,反而积累了巨大的政治名望,1948年在香港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以后,李济深更是成为反蒋的旗帜性人物、国民党正统的代表。

凭借这样的身份,李济深得以出任新中国的副主席,位列开国元勋之一。而他曾经扶持的新桂系三驾马车,结局就没李济深这么美好了,早已没有实力的黄绍竑留在大陆,陆续做了三届政协委员,李宗仁则出走美国,白崇禧飞往台北。

对于曾经一代枭雄李济深来说,这是最完美的结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