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2023年7月16日,我国耗资516亿元的引汉济渭工程,正式实施通水,看着涓涓流水,一个疑问浮现在大家心中。

如此巨大工程,凿穿秦岭究竟值不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地势险峻的秦岭,因此独特的地理优势,素来有着我国“龙脉”的美称,古往今来,无数人仰之秦岭,却止步在其险上。

如今人类的伟力,已经可以改变自然,我国凿穿了向来被人们视为不可翻越的秦岭,建立了引汉济渭工程这样一个大项目。

引水入陕

引汉济渭工程是陕西省境内,一个规模浩大的水资源配置工程,横跨了黄河、长江两大流域。

传说中,愚公被家门前的大山挡住了去路,因此萌生出了移开大山的念头。

而引汉济渭工程不惜凿穿秦岭,也要实现跨域调度水资源的背后,也是陕西省多年来,存在的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困境所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众所周知,虽然陕西省境内有长江流经,但由于都是一些小支流,水量少,供水永远不足。

加上陕西省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处内陆腹地,有40%以上的土地都被黄土高原覆盖,地表水十分稀缺。

所以陕西省的水资源基本只能靠黄河补充。

但是黄河本身水量远小于长江,而且常年断流严重,而陕西省却人口众多,是中国的人口大省之一。

种种因素造成了陕西省水资源匮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统计,陕西省居民人均用水量,还不足全国人均用水量的一半。

许多市民都曾经反映过这种情况,有时候一停水就是好几天,人们的正常生活也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同时,水资源对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在20世纪,陕西省连工业用水有时都无法保证,因此常年因为水资源缺乏的桎梏而经济发展迟缓,错失了产业布局的重要机会。

不过,陕西从不坐以待毙,为了解决用水困境,陕西政府多次实施水利工程,但由于发起的规模较小,始终没能解决绝大多数人的用水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陕西,关中地区其他省份,也或多或少有着类似的困境,缺水成为这些地区早年发展的瓶颈。

不过,纵使希望不大,这些年来,陕西从未停止过自救的脚步,在看到20世纪,由水利部统筹规划,中央启动的南水北调工程,解决了南北方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后。

如今,陕西省政府为解决陕西省上千万人的用水困难问题,向国家请修引汉济渭工程,并于2011年正式启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引汉济渭工程是南水北调的一个补充性工程,届时工程完成并投入使用之后。

不仅会解决关中地区的供水问题,并且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展现中国基建力量也将起到重大作用。

现代愚公移山

凿穿秦岭,斥资516亿的引汉济渭工程,上月实现通水,引人疑问,如此巨大工程,背后困难重重,究竟值不值。

解决陕西缺水的办法是有了,但是在实现引汉济渭的工程中,困难却是一重接一重。

其中最为艰难也最为关键的,莫过于要穿过具有重重山体阻隔的秦岭,这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尝试从底部穿过秦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知道专家评价秦岭疏水隧洞工程,“综合施工难度世界罕见”,短短数字,足以想象工程背后的成功踏平了多少艰难。

首先最为突出的就是温度问题。

由于地质原因,秦岭疏水隧洞内部的温度常年超过40℃,已经濒临人体所能忍受的极限。

除此之外,秦岭疏水隧洞的湿度也非常大,要在如此湿热的环境下工作,对工人来说是极大的考验。

不过秦岭的石头坚硬异常,但工人们的决心却更硬,在工人的努力下,工程逐渐艰难推进,但很快工程组又遇到另一个更大的问题.

那就是人工钻爆法,对更深的秦岭主脊段施工失效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这也不算什么大事,不久工程就引进了更为先进的挖掘机,即隧道硬岩掘进机(TBM)来进行一定的辅助施工。

这台机器的爆破能力处于国际最先进的水平,被人们称之为“穿山甲”,有着强大的“移山之力”,可以轻松地凿穿坚硬的岩石。

但这种“神器”自然也有着副作用,处于如此极端的地理环境,大型机器的使用很有可能引起岩爆、突发涌水、有害气体灌入等等危险事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统计,该地段累计发生岩爆4000余次,岩爆时,碎石像流星一样突然迸发而出,速度快而冲击力极大,工人只能戴着坚硬的钢盔进行防范。

危急事件频发,需要在场的施工组,有着强大的临机应变和组织能力,也非常考验工人们的心态。

除了克服这些艰难险阻以外,工人们还需要有持久的耐力与恒心。

每天光是进行一次长途运输就需要八个小时,实在是过于消耗体力,一般人也难以承受这样的工作强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十余年间,无数施工者因为过度操劳,从青丝变成了白发,但他们所铸就的伟大工程,也成了人类战胜自然的奇迹。

为了顺利完成这个世纪工程,国家批准了巨额的款项,也派遣了各种高科技骨干来进行技术上的支持,可谓是费尽了心血。

在工程建设中,中国电科承担了引汉济渭工程的数字化搭建,其中调度管理自动化系统更是令人瞩目。

它能够实现工程数据的整合存储及分析应用,大大提高了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操作精度与决策的准确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本次项目中,中国电科以最新的技术,助力引汉济渭工程实现全面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打造“智慧引汉济渭”工程,实现科技引领与数字赋能的远大目标。

有了科技赋能,“移山”就有了技术上的保障,我们不必再需要像愚公一样耗费数代人才能实现这个壮举。

柳暗之后是无数花明

凿穿秦岭究竟值不值,斥资516亿的引汉济渭工程,用亮眼数据解答人们的疑惑。

都说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

21世纪以来,因中国在喜马拉雅的皑皑雪山上,修建起了一条“通天”的铁路,在浩瀚的海波上修建起了港珠澳大桥。

一直到我们在国际上承包修建的铁路遍布全球,这碾压性的实力,让我国逐渐拥有了基建狂魔的称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当初开辟秦岭多么艰难,但是在开辟过程中,我国所展现出的工匠精神,所应用的科技手段,就多么地亮眼。

再次让世界看见了中国的基建力量,不负中国基建狂魔这个称号,也让今后我国基建在国际道路上走得愈加坦途。

而我国在大规模的水利工程的建设上,也给全世界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与此同时,引汉济渭工程的意义堪比都江堰、郑国渠等造福千年的水利工程,将使关中平原的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有了20世纪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重大项目的经验。

我们已经深切意识到了施工过程,对当地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的重大影响,因此牢牢坚守绿色底线,也是这一世纪工程的核心设想之一。

秦岭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是多种动物栖息的家园,因此对于河道路线的选择,对保护野生动物也有着相当重大的意义。

故设计人员在施工过程中,精心考察并挑选了最为合适的施工路线,争取最大程度地避让这些野生动物,减轻对它们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减少对鱼类的影响,在工程开始之初,设计人员就设计了一条长达1908米的“生态鱼道”。

这样鱼儿就能够在此处休养生息,有助于鱼类种群后续的繁衍需求。

为了补充鱼苗,引汉济渭公司还特意筛选了许多高质量鱼苗,修复当地的水域生态。

除此之外,工程对废水的处理也非常严格,基本上都要经过废水处理站的层层过滤才能重新使用。

同时高新科技也在引汉济渭工程的生态保护方面,插上双翼,秦岭输水隧洞内部采用了水压爆破这一核心技术,降低了粉尘飞扬以及污染土壤地质的可能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70多组高清全景式摄像头同步了手机软件操作,实现远程控制。无人机在空中时刻拍照监控,完成了各种远程勘测的任务。

还有光谱分析仪等等设备也为现场施工提供了技术支持。

这背后的一切都足以证明,引汉济渭工程耗资虽大,但是凿开秦岭背后,我国科技,经济,生态保护都在跨越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7月16日,引汉济渭工程首次通水,西安人终于喝上了汉江水。

期待拥有了充沛水资源的关中平原地区,能有更好的发展,西安这座千年古都能够再次向我们展现它经久不衰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