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张发奎——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是近代史上响当当,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中国十大元帅中,大部分出自他的麾下。

正所谓乱世出枭雄,在那个战乱频发,风起云涌的时代,他几战成名,真正成为了百姓心目中的“大将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来他打的每一场仗都充满意气,胜利简直是常态。后来却因为几次摇摆不定的政治选择,断了他辉煌之路,以至于他有元帅之首的实力,却只成为后人口中的“国军上将”。

晚年张发奎更是直言:为何我偏偏跟了汪精卫?

战功赫赫,出道即巅峰

1926年8月27日早晨,天还未亮,湖北咸宁南面汀泗桥一片寂静。

守卫在汀泗桥北面的吴佩孚部队,在连续几天的征战中,已经有些疲惫。

他们固守的阵地,是一座崎岖高山,想从汀泗桥南面过桥,打破他们的阵地,异常艰难。

国民革命军始终无法攻克,但为了以防万一,吴佩孚还是在这里驻扎了两万军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几次下来,吴佩孚军队守住了阵地,此刻,他们得意又疲倦,镇守的部队开始放松了警惕。

然而,就在此时,几声枪响,让守卫部队,瞬间将心提到了嗓子眼。

随即,枪声炮声不断。

还未等吴佩孚部队反应过来,几个小时时间,死的死,伤的伤,最终大量士兵选择缴械投降。

这易守难攻之地,瞬间被国民革命军占领。

8月30日,国民革命军攻克贺胜桥,直逼武昌。这场北伐战争,打得尤为漂亮,也为接下来推进北伐的脚步奠定了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张发奎的第四军功不可没,而张发奎自身的指挥作战能力更是毋庸置疑。

早在8月26日夜晚,张发奎便已经下令,让三十六团渡水,偷袭到吴佩孚守卫军背后。

天刚微微亮,张发奎亲自带领三十五团向汀泗桥方向杀去,吴佩孚部队遭到包围。

枪林弹火密密麻麻,小小的铁桥颤颤巍巍。机关枪扫过水面,河水通红,正面战场嚎叫不断,残肢断臂跌进河里,与鲜血一起被冲走。

然而,张发奎部队,没有一人畏战退缩。

相反,吴佩孚安插的两万军队,在国民革命军双面夹击的攻势下,很快没有反抗余地,只得投降。

也正是这一仗,张发奎的军队打出了响亮名号——铁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次北伐时,张发奎更是勇猛,他率领铁军与张学良的东北军,两人棋逢对手杀的难舍难分,最后还是他更胜一筹。

令东北少帅不得不抛弃吴佩孚,成为了蒋介石的麾下,从而一举结束了国内长期军阀混战的局面,结束了北伐。

等到国内混战结束,一致对外抗日时,张发奎也立刻挺身而出。

七七事变爆发后,张发奎愤然致电蒋介石,要求出兵抗日,终得老蒋许可,率兵支援淞沪战场。

那一场淞沪战争打的极为惨烈,敌人的兵舰在江面汇聚,运载陆战队上万人进入战场。

张发奎担任右翼军总司令和集团军总司令,同时指挥左翼军和右翼军对日军展开反击。

右翼军不作为战场重点,战况尚为沉寂,而左翼军正与此相反,战况相当紧张,对左翼给予策应和支援的重任,自然落到了总司令张发奎的头上。

于是,他就想了一个奇招:建立炮兵阵地,来专门攻打日军战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更好的命中目标,同时消除地方空军捣毁阵地的威胁,他在炮兵阵地对面设了一个秘密的观测所。

白天按兵不动,利用地形优势,将阵地悄悄隐匿起来。一到黄昏傍晚,敌军空中力量视野差时,就开始发起猛烈进攻。

这个只有几台炮车的小阵地,却对战局有大影响,有效的打击了日军的指挥系统,张发奎因此赢得“炮神”称号。

紧接着他又率领部队参加武汉保卫战、昆仑关等战役,并在第一次粤北会战中大获全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毫无疑问,张发奎是货真价实的抗日名将,是北伐中铁军第四军的领头羊,他是百姓心中的骁勇善战的大将军,亦是叶挺心中的前辈。

那时的他意气风发,战功赫赫,一腔热血只为保家护国。

无奈之下拒共择汪

战场上的他一直无畏无惧,所向披靡,政治上的他却左右摇摆,落子有悔。

张发奎作为国民党军中难得的一位爱国将领,内心十分厌恶打内战。

所以他虽然坚定的为国民党效力,但面对蒋介石公然与共产党撕破脸皮,违背两党之约,大肆捕捉屠杀共产党人时,张发奎对蒋介石是不满的。

他不愿看国人自相残杀,拒绝杀我党的人。

在他看来,共产党员是忠诚勇敢的,是抗日路上值得信赖的伙伴,不应因内战白白葬送了性命。

可,奈何他一直扶持的南京政府总统汪精卫,却不这么认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汪精卫不止一次提醒张发奎:

“人无伤虎心,虎有伤人意。”

在汪精卫一再劝阻下,张发奎自知,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对于汪精卫提出的“分共”,他只得应允下来。

不过,他依然没有伤害共产党的心。

他提前向部队内共产党高层军官放出消息,要么离开军队,要么脱离共产党。

此时,张发奎手下有大量共产党员,其中就包括叶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此之前,我党实际上已经看出南京国民政府的意思。

三个月之前,也就是1927年4月12日,武汉政府,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已经公然反共。

此刻,国民党与共产党已然对立。

尽管,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是对冲的,但毕竟是同一党派。

因此,在南京国民政府还未彻底翻脸之前,周总理就有意将张发奎拉入共产党阵营。

毕竟,张发奎不论是战场上作战指挥能力,亦或是在国民政府中的人品,以及对共产党人员的友好态度,都足以说明,张发奎值得拉入我党阵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还未等我党做出行动,张发奎坚定表示,他会继续留在汪精卫身边。

其实,说来也很简单。

张发奎是孙中山先生坚定的追随着,孙中山先生建立的国民党自然也是他至死追随的对象。

至于,他为何选择了汪精卫,而不愿选择蒋介石,也很简单,蒋介石私欲太大,还发动白色恐怖,这与张发奎理念完全相悖。

汪精卫提出只是“分共”,而不是屠杀,这一点,他尚可接受。

一边,蒋介石大肆屠杀共产党,一边,汪精卫要“分共”,我党明白,此刻只有一条路可走:壮大自己的武装力量,开辟一条新的道路才能拯救国家。

于是,在张发奎放出消息“分共”后,我党开始积极筹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刻,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共有第四军,第十一军,第二十军。而这当中,有近三分之二的人是共产党员。其中,第二十军军长贺龙虽说还是国民党,但与我党关系尤为交好,他明确表示站队我党。

不久,在叶挺的带领下,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绝大部分军官,跟着叶挺南下,南昌起义打响。

显然,这一次起义部队基本都是来自张发奎部下。

对此,张发奎却并未生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7年9月宁汉合流,即南京国民政府、武汉国民政府合并。

汪蒋达成协议共同反共,令共产党的处境更加危险,面对上级下达的清剿命令,他消极对待,依然不愿逮捕共产党员。

不过,对共友好,却不愿加入我党。

无奈,我党只得放弃。

对于滥杀无辜的蒋介石,张发奎也看不上。

相比之下,他将他的忠诚坚持到底,一直追随着汪精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处境尴尬,遗憾终身

直到汪精卫叛国,张发奎不得不选择投靠蒋介石。

可是生性多疑的蒋介石,哪里会重用汪精卫当年的重臣呢?

但作为军人的张发奎,在国家处于危难之际,他必须要上战场,保家卫国。

在他看来,蒋介石虽然与他有很多理念不合,但仅凭蒋介石坚持抗日这一点,他认为可以追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他还是错了。

老蒋并没有不计前嫌的宽广胸襟,鉴于张发奎之前的反蒋记录,老蒋一方面任用他,又一方面提防着他。

张发奎的军事生涯至此由盛转衰,不再如往日那般辉煌,那支“铁军”也如昙花一现般,难以再现真容。

抗日战场上依然激烈,然而,张发奎到后来已经基本没有了一线指挥的权力,他就只是听命行事。

这也致使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能够客观的评价:在抗战期间,国军打不出完胜的仗,都是撑到日军弹尽粮绝后不得不撤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内战再次打响,张发奎虽时任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但因为对外抗战的心愿已了,蒋介石也并未把他当心腹,他无心于内战,自愿请命卸任,回香港定居。

在国民党战败,蒋介石率残党逃到台湾省时,张发奎依旧在香港住着,没有离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5年,新中国授衔元帅之际,看着那一个个熟悉的面孔,张发奎心里五味杂陈。

这当中大部分都曾是张发奎的部下,作为上级,却有着天壤之别的命运。

以至于后来,张发奎无奈说道:

“为何我偏偏跟了汪精卫。”

是的,如若追随我党,张发奎的命运定然会改写,也许,十大元帅中,也将会留下他的名字。

哪怕,一直是追随蒋介石,他也很可能受到重用,在抗日战场上,大放异彩。

却偏偏因为跟了汪精卫,落得这般下场,实在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