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培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企业负责人吴连军指着车间里的一台进口设备说,筛选出来的花椒还要进入这个机器,清理掉肉眼看不见的杂质,才能进入包装环节。在这里,严格的管理标准贯穿整个流程。吴连军表示,之所以这么做,为的是统一质量标准,保住“莱芜花椒”这一地理标志产品的口碑。

拥有“地标”,远远不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莱芜出产的花椒,因麻度适中、香味浓郁而驰名中外,因此获得地理标志产品称号。但是,仅仅获得“姓名”就足够了吗?名声打响后,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的乱象在当地也有发生。

“给花椒立立规矩,让地理标志产品发挥出品牌效应,才能惠及企业和椒农。”同时兼任莱芜花椒协会会长的吴连军曾经几次联合本土企业和椒农们尝试制定花椒的种植和加工标准,但由于缺乏专业知识,这一想法一直未能落地。

与此同时,在济南市标准和质量服务中心的一间办公室里,党员骨干任加新和王芳正在整理材料。今年,他们中心成立了一支“党员助企服务队”,分派党员走访全市各区县,收集企业诉求。而莱芜花椒协会的这一诉求恰好被他们收集上来。

“我们支部的党建品牌叫‘标质先锋’,一直要求中心党员在标准化和质量服务领域内争当先锋,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为行业和企业赋能,从而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在任加新看来,为花椒制定地方标准,为当地企业和椒农们蹚出一条标准化生产的路子,无疑是对“先锋”二字最好的诠释。

“标质先锋”,攻坚克难

就这样,中心党员牵头,联合莱芜花椒协会和部分椒农代表,成立了“标准制定工作组”。

但标准的制定并非易事。中心的工作人员说道,一套完整的标准包括起草文本、前期调研、意见征集、数据对比、标准制定等诸多环节,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包括大量工作。因为任何一项数据的偏差都会影响到品牌价值。

党员骨干第一次带着课题走访协会成员企业时,就遇到了一个大难题。莱芜区花椒种植企业少、散户多,椒农们大都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种植晾晒,企业也没有种植规范等文本信息的记录材料。也就是说,标准的制定需要从零开始。中心的工作人员需要自己走访入户收集数据和信息。

当时,他们分派多个小组,由党员担任组长,去椒农的田地里实地走访。“前期调研得扎实不扎实,直接决定标准的可靠性。”任加新和同事们每天走访3到4户椒农,从育苗栽种到采摘再到晾晒,全流程细致记录数据。他们发现,在很多环节,椒农们各自采取的方法不一,最终导致花椒的含水量等品质也不一。“这样的花椒进入市场后,虽然都叫‘莱芜花椒’,但品质却参差不齐。”

今年5月份,前期调研工作完成,党员骨干们将收集来的数据梳理完成后,党支部发挥组织优势,联络农业技术专家和种植能手,与中心的党员骨干们一起召开了第一次标准研讨会,分析比对,形成第一版标准草案。

争当“先锋”,永远在路上

标准研讨只是刚刚开始。回忆起这个过程,吴连军不禁感慨:“我们此前没有想到,标准的制定工作量如此庞大、工作态度如此严谨。在长期研讨过程中,我们发自内心地佩服中心党员的敬业态度。”

确实,在长达半年的研讨过程中,任加新跟同事们俨然已经成了半个花椒种植专家。大到气候、土壤,小到栽植坑的尺寸、剪枝方法,他们都能说出最准确的解答。

今年9月5日,济南市标准和质量服务中心邀请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单位的5名专家组成专家审查委员会,针对前期多次研讨和修改后的标准材料进行审查。这一次,会上的专家对标准的框架、内容细节,特别是感官指标、理化指标、检测方法等提出了修改意见。审查会结束后,任加新和同事们马不停蹄,再次与花椒协会进一步验证试验。当试验数据出来后,他们根据所有数据对标准草案又一次修改完善。

自此,莱芜花椒有了规范化种植的技术支撑。不论是田间种植,还是车间加工,都有了全流程可参考的精细标准。“莱芜花椒”的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口碑也得到了保障。“让我们最高兴的是,看到越来越多的农民有了品牌意识和标准意识。作为党员,作为质量服务工作人员,我们乐于用我们的专业为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赋能。”任加新透露,接下来,他们将投身下一个领域,继续在农产品标准化道路上争当“先锋”。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