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亲1973年去世以前,一直在北京和上海当数学教授。1928年他曾经在芝加哥大学得到博士学位。他游历甚广。但是我知道,直到临终前,在他心底一角,始终没有原谅我的抛“抛乡弃国之罪”。——杨振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振宁和父亲杨武之、儿子杨光诺

杨振宁有多了不起?很多人可能没有什么概念,有专业人士曾经评价“杨振宁是当今世界物理学界当仁不让站在C位的人”。可为什么网上对杨振宁颇多微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很多网友认为杨振宁有“抛乡弃国之罪”。那么,杨振宁真的有“抛乡弃国之罪”吗?

1945年11月,杨振宁抵达纽约,当时他心里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像当年他的父亲杨武之一样,在美国念书求学几年之后就回中国,把自己所学贡献给还相当贫穷落后的祖国。但他怎么也料想不到,整整隔了26年后,才终于有机会回到祖国,但只能以探亲的名义短暂回国。

还不到4年时间,中国政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取代国民党成为新中国的执政者,蒋介石败退台湾。不久后,朝鲜战争爆发,新的冷战对抗格局至此形成。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总统杜鲁门颁发了一道命令,禁止所有在美国得到科技博士学位的中国人回中国。

杨振宁就属于这个禁令限制的对象,虽然1949年上海解放时,杨振宁曾以电报和家人联络,但冷战开始后,他不能回去探望家人。1957年,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夏天他在电报中告知家人,说他将带妻子杜致礼和大儿子到瑞士日内瓦工作数月,希望父亲也能去日内瓦小聚。

父亲杨武之得到中国政府允许到日内瓦和杨振宁一家共同生活了几个星期。其间杨武之向儿子介绍了新中国的各种新气象和新事物,还特意带儿子到中国驻日内瓦领事馆去看了纪录片《厦门大桥》。1960年和1962年的夏天,杨振宁的父母两度到日内瓦和杨振宁再次小聚。

每次小聚父亲都要和他谈起新中国的建设和思想,杨振宁对父亲的话,有许多能了解,但也有许多不能了解的地方,所以父子俩发生过多次辩论。父亲有一句话给杨振宁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要告诉你,今天我们要否定许多我以前认为是对的,而实际是错的价值标准。

杨振宁初到美国和当初他父亲的遭遇不完全类似,当时他一直身处学术圈中,而且当时美国的物理学界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有许多从欧洲到美国来的第一代移民科学家,尤其是他所研究的物理科学领域具有明显的国际合作的特色,所以还没有感受到明显的种族歧视。

但这并不代表杨振宁就没有碰到过受种族歧视的遭遇。1954年,杨振宁夫妇决定在普林斯顿附近一个新开发的地区订购一栋房子,但是过了几个礼拜,开发商告诉他们,他必须退还他们的定金,因为杨振宁是中国人,他担心中国人买了那个区域的房子,会影响房屋的销售。

此事激怒了杨振宁,他当即就找了律师,但是律师劝告他不要打官司,因为他赢的机会很小。后来杨振宁慢慢才了解到,像他父亲和他这样的知识分子在美国受到的屈辱,比起早年许多来美国的中国人还不是最糟糕的。所以,早期去美国留学的人,大多数最终都回了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振宁(左)和邓稼先(中)

从杨振宁这一代开始,才有比较多的留学生长期留在美国,主要还是因为受到朝鲜战争以及随后而来的冷战格局的影响。杨振宁自幼的成长环境和他父亲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影响,再加上他骨子里的个性,使他在美国待的时间越久,就越深刻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上的责任。

尤其是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以后,杨振宁越来越深刻意识到自己科学成就背后所代表的意义,更加促进了他内心对祖国情感的一种醒悟。1960年,杨振宁访问巴西时,在机场受到了好几百名华侨的热烈欢迎,他意识到就是因为他获得诺贝尔奖,使得全球华裔都感到高兴。

1949年杨振宁的岳父杜聿明被俘后,岳母曹秀清在台湾一直都有点被当作人质的味道,不被允许离开台湾。直到1957年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蒋介石才特别允许曹秀清去美国看望女儿和女婿,还特别给了她一本护照,蒋介石还希望她趁机劝杨振宁来台湾看看。

但那个时候杨振宁并没有去台湾访问,因为美国总统杜鲁门颁发了禁令,不允许他回中国探望父母和家人。1961年2月14日,杨振宁和李政道联名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名义,给当时美国白宫国家安全事务助理邦迪写信,提到当时中国出现饥荒,希望能得到美国的帮助。

身在美国的杨振宁一直都受到了环境的许多压力。1960年和1962年,父亲两次和杨振宁小聚时都劝他回祖国看看,说这既是中国政府的建议,也是父亲内心深处的愿望。杨振宁深知父亲内心的矛盾,既希望他回祖国看看,又觉得他应该留在美国,学术上才能更上一层楼。

杨振宁没有贸然回国,1964年,他申请加入了美国籍。对此,杨振宁曾经自我剖析,他说对于自己这样一个中国人,作出申请成为美国公民的决定尤其不易,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根本就没有永久离开中国,而移居其他国家的概念,一旦移居别国会被认为是彻底的背叛。

杨振宁也承认,美国对他十分慷慨,给了他发展潜力的机会。杨振宁内心有过十分强烈的挣扎,但是,申请成为美国公民的决定,更多是因为有实际的需要。他的这一决定没有获得父亲的理解和原谅,父亲1973年去世,他知道父亲临终前都没有原谅他的“抛乡弃国之罪”。

1964年底,杨振宁前往香港讲学,他写信给家人,希望家人能和他在香港团聚,结果终于如愿。就在这一年的10月,中国刚刚成功爆炸了原子弹,当时的政治气氛非常的紧张。在香港有一位杨振宁父亲的旧相识,此时正在台湾出任要职,他希望杨振宁顺道去台湾看看。

杨振宁房间的隔壁住着两名英国的安全人员,名义上为了保护杨振宁,实际是监视杨振宁,不准他跑回中国去。1970年夏,杨振宁写信给家里,说他12月要去香港中文大学讲学,希望能再次和家人重聚。但此时国内正是非常时期,杨武之因为办申请手续太劳碌奔波病倒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振宁(右)1945年赴美国

这一次杨振宁和母亲、两个弟弟在香港相聚,但心里担心重病的父亲,他当时就认为自己可能一两年内可以回一趟中国。因为他察觉到了中美两国关系有修好的可能。1971年中美两国进行“乒乓外交”后,他觉得通往中国的门已经打开,立即通知美国政府说他要回中国探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