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关前裕

通讯员 杨洪霞 吴沛 刘柳

“度春足芳色,入夜多鸣禽。”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描绘了古代人的“庭院情怀”。与古代人不同的是,在郧西县“庭院经济”正在不断融入新的定位与内涵。

初冬时节,花木凋零,但六郎乡金钱湖畔山坡上,一排排沿着山体栽种的桑蚕、香椿、花椒等林特基地生机勃勃,枝干上黄绿相间的叶子迎风摆动。站在山坡上俯瞰,山脚就是金钱湖,湖水湛蓝,仿若一块闪着光泽的宝石,镶嵌在青山之间。

在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郧西县六郎乡的做法是——结合当地实际,坚持“巩固传统产业,培植优势产业,做优第三产业”的思路,鼓励村民发展“庭院经济”,成立了产业发展和深加工合作社,形成了以契约式利益链接机制为纽带的订单经济。

“小白茧”织出“新丝路”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六郎乡是郧西县传统的桑蚕养殖基地之一,有着悠久的种桑养蚕历史。走进该乡大石堰村的蚕丝被加工车间,几名产业工人正忙着加工包装蚕丝被。展示间里,工作人员热情地向记者介绍了目前合作社主推的蚕丝被产品。六郎的蚕丝被是经过人工120次的反复拉制而成的,不仅因为它的稀缺性,还有它独特的保健功效。

“养蚕时间短,投入少,回本快,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正在车间工作的产业工人李益云笑着告诉笔者。李益云说,养蚕的数量习惯是以张来计算的,1张20000多条幼蚕,到结茧只需28天左右,1张蚕能挣到2000元左右。在六郎乡像她一样的蚕农有100多户,年收入1万元以上。

据六郎乡党委书记姚燚波介绍,六郎乡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养蚕。近年来,他们按照“党建+产业+农户”发展模式,以一家一户的“小蚕房”庭院养殖为抓手,充分发挥政府的技术扶持、资金扶持、产销对接作用。全乡桑园基地达3000亩,每年养蚕1000张,年产蚕茧量20吨,年产值100万元。2022年,该乡兴建了蚕丝被加工车间,把“小白茧”变成蚕丝被,年生产蚕丝被500多床,创收80余万元,蚕桑产业已成为六郎乡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

香椿树长成“致富树”

称重、打包、封装、发货……在六郎乡百旺农业红油香椿专业合作社,几名工人正忙着把干香椿、香椿酱、香椿花茶等产品打包贴单后发给客户,顺丰、邮政、京东等快递小哥在门口排队等候拿取订单。

郧西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日照充足,无霜期长,严冬时间短,山区海拔高度落差大,独特的气候孕育出了香气浓郁、风味独特的“郧西香椿”。2019年,在农业农村部组织的第三次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评审会上,“郧西香椿”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六郎乡瞄准商机,通过招商引资,吸引赵家河村4组村民王德宝回乡创业,投资成立了红油香椿专业合作社,通过“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种植香椿1000多亩,年产椿芽30万公斤。

“门前一树椿,春菜不担心”。眼下正值冬季林特基地管理的好时节,在百旺农业红油香椿种植基地,村民们正忙着追肥、覆土,一派忙碌景象。

合作社负责人王德宝介绍,香椿是一种发芽较快的植物,每年3月中旬就可以开始采摘椿芽,每2天可采摘1次,7天一茬,一年可采摘8茬,每茬可采摘2.5万公斤。

为了提高产品附加值,合作社在种植、销售鲜香椿的基础上,开发了速冻香椿、干香椿、香椿酱、香椿油、香椿茶等多个香椿系列产品,带动了200余农户增收致富,年产值达500余万元。

如今,稀松平常的香椿树摇身一变成为村民的“致富树”,全乡靠着香椿“吃饭”的农户达1000多户。六郎乡有5个村依靠香椿产业每年增加了2万多元的村集体经济收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花椒树下的“增收账”

记者在六郎乡青铜沟村5组大洼岭花椒基地看到,三五名村民正在给花椒树喷洒防冻营养液。漫山遍野的花椒树通过涂白、剪枝、除草等整理后,换上了“冬装”,一条条“白裙子”洒落在田间地头,在冬日的暖阳下,犹如一幅镶嵌在崇山绿水间的美丽画卷。

正在劳作的村民李德梅说,她在合作社工作,一年能拿到2万元管护费,赶上花椒采摘期,每天务工还能多挣5000多元。

记者了解到,六郎乡种植花椒的历史悠久,从2017年开始就探索出了一条花椒兴乡、花椒富民的新路子。他们通过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坚持“通水通路、好田好地、自主自愿、集中连片”,栽植花椒10800亩,年产花椒100多万斤,产值1000多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康家梁村村民曹忠林是六郎乡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创始人,他曾在韩城花椒基地当过学徒,在农科院当过学生,全面掌握了“大红袍”花椒品种的种植要点。有了技术支撑后,六郎乡的花椒树成活率高,挂果见收快,出产的花椒粒大饱满、色泽鲜艳、香气浓郁、麻味纯正,每公斤价格达到120元。

曹忠林介绍,他的合作社共有社员4000多户,现在已经注册成立了花椒龙头企业,主要经营鲜花椒、干花椒、花椒面、花椒酱等系列产品,年销售收入500多万元。

“现在我们还用这些花椒树枝加工成了一批‘文玩’产品,我们的绿水青山真的变成了发家致富的金山银山了。”曹忠林笑着说道。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庭院经济”的出现,让六郎乡村民房前屋后的一棵棵经济树变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摇钱树”,也是郧西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路径的最好注解。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