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刘德科(德科地产频道)

这几天,几乎整个房地产行业都在关心一份「白名单」。各大媒体报道说,金融监管部门正在拟定一份涵盖50家房企的「白名单」。

具体是哪50家房企?哪些民营房企会出现在这份「白名单」上?对于民营房企来说,这简直是在抽生死签——上了「白名单」,就是生;上不了,差不多就是死。

对于这样一份生死攸关的「白名单」,我们有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已出险房企,在不在这份「白名单」上?

从目前各大媒体报道来看,出险房企似乎是可以上「白名单」的,比如碧桂园、旭辉等。如果这是真的,将是房地产纾困的一项关键进展。至于到底有多少家出险房企能上,我们暂时还无从知晓。

第二,金融监管部门拟定这份「白名单」的标准是什么?

有一些人说,初步按照销售额排行榜来筛选。如果真是这样,那就麻烦了,这是变相鼓励「大而不能倒」。当然,我们理解金融监管部门的难处——过去这么多年,除了销售规模,整个资本市场实在找不出其他什么指标来衡量一家房企的竞争力。

如果一定要找出一个衡量指标,纳税排行榜(比如以过去五年的纳税总额为指标)肯定要好过销售额排行榜。

第三,央企与国企还需要出现在「白名单」上吗?

地产央国企的资金链差不多是「无限子弹循环」模式,他们上不上「白名单」,根本就不受影响。但对于民企来说,这却是生死攸关的事情。既然这份「白名单」只有50家房企,是不是应该把更多名额让给民企?

第四,为什么只能是50家?

既然「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已经是房地产纾困的共识,为什么这份「白名单」只能是50家?可不可以是51家?纾困是救命,救命不适合用「定额思维」吧?

我们能理解,「白名单」是推进房企纾困工作的简单而有效的工具。「白名单」是好事,但一份没有「定额思维」的「白名单」,将会是更好的好事。无论最终「白名单」是怎么样的版本,无论最终入选了哪些房企,我们还是期待它不会脱离「三个不低于」。

我们可以再来重温一下一周前的金融机构座谈会(央行、金管总局、证监会,2023/11/17)提出的「三个不低于」——

●各家银行自身房地产贷款增速不低于银行行业平均房地产贷款增速

●对非国有房企对公贷款增速不低于本行房地产增速

●对非国有房企个人按揭增速不低于本行按揭增速

继续等着吧。那些走过的弯路,至少会留下一些令人警醒的路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