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本是浮萍

作者/慧超

(一)

“那个女孩眼里的光熄灭了。”

一段时间以来,这句话已经变成了“郑州小夫妻”亮亮和丽君,二人生活境遇转折的简要浓缩。

熟悉他们故事的朋友大概可以秒懂,我之所以要给“郑州小夫妻”这个标签打上双引号,是因为他们严格意义上仍算不得“新郑州人”。

他们在2021年贷款102万元买下融创的房子,很快楼盘因为融创暴雷而烂尾,至今这套月供六千多元的房子,仍然没有交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中国,房子不仅仅是一个居所,它绑定了太多的属性。“有房者”和“无房者”的区别不止于资产层面,它甚至象征着两个全然不同的身份。

所以当然,仍未获得自己住房的亮亮和丽君,在严格意义上,他们仍然可归为统计口径中的“外来务工人员”。

亮亮和丽君这对小夫妻的“郑漂”之路,其实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小镇青年的奋斗故事”。

他们在一所普通的专科学校相恋,随后双双通过专升本考试取得本科学历,毕业后在郑州从事着普通的工作。没有家里帮衬,没有天降横财,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和一毛一块地攒钱,终于在郑州凑够了一套房子的首付款。

普通的他们有着普通的背景,靠一份普通的工作支撑着普通的生活,试图通过普通的奋斗去追逐一份普通的希望——买一套普通的房子。

这也正是亮亮和丽君身上,最为触动公众的地方。

他们身上散发着小人物的温度,映射着普通人所熟悉的喜怒哀乐。所以,亮亮和丽君不是他者,不是那些与己无关的陡然间被命运压垮的畸零人。

他们的命运,无限接近我们的命运,即“一个普通人的命运”,一个被时代飓风吹得支离破碎的普通人的命运。

所以,网络上无数普通人共情于他们眼里的光,共情于那种脚踏实地的奋斗,共情于举两家之力买下的房子突然烂尾,共情于他们在追讨自己应得权益时被拳脚相向……

这种普遍的共情背后,是一个令小人物内心惊惧的问题:

“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该当如何?”

(二)

万物之中,希望至美。

和当下一些人攻讦他们是“卖惨博流量”的角度完全迥异,更多人关注亮亮和丽君这对小夫妻,恰恰是因为他们骨子里透出的那份相信,恰恰是因为他们对生活抱持着坚定的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眼里闪烁的点点星芒,来自于小人物心底最朴素的世界观:即相信付出会有回报,相信越努力越幸运,相信贫寒的出身可以通过个人奋斗而改写。

正如丽君曾经很笃定地说:

“穷是可以改变的!”

楼盘烂尾改变了一切,他们眼中的光芒被时代之风不由分说地熄灭,他们一直笃信的世界观分崩离析,对未来生活美好的想象戛然而止。

而他们没有做错任何事。

这也是亮亮和丽君这对小夫妻,他们的遭遇之所以令人感到窒息和挫败的根源:

即他们的不幸,并非是因为两个人对生活产生了不当的贪婪,而是因为他们对生活保持了一份卑微且执拗的希望。

在此地,卑微是必要的,执拗却天真且危险。

即便经过这么多“不讲道理”的荒诞事,这对小夫妻却仍然深信“欠债还钱”这样朴素的道理,执拗地去讨要融创当初承诺要返还的两万多元购房佣金。

然后,他们心中坚硬的道理,遇到了更坚硬的拳脚。

他们显然不擅于“维权”,竟然选择以“直播讨债”的方式冲到售楼处。凡深谙此中“潜规则”的人,一定会为此种行为捏一把汗,这是一个危险的举动,一不小心,就会变成有司眼中的“不稳定因素”。

熟悉中国叙事的人,都明白这个标签背后所代表的肃杀、无奈和随之而来的新的困境。

亮亮和丽君被打之后,有关部门很快介入。随后,人们熟悉的结果熟悉地传来,夫妻二人很快在公共平台表示:

“事情已经圆满解决,我们很满意。”

如亮亮和丽君这样的小人物,他们生来既不是高山,也不是溪流,甚至,卑微脆弱的小草也不是。草,至少是有根的。

他们既无法抵御命运的摧折,又决定不了人生的流向,他们只是高山脚下那条不起眼溪流之上,一片无根的浮萍。

所以,当一片浮萍面对一种近乎系统性的困境,摆在他们面前的其实只有三个选项:

1.我同意。

2.我接受。

3.我满意。

(三)

“不知足!不满足!”

在政府介入承诺“保交楼”的背景下,亮亮丽君夫妇仍执着于开发商两万多元的欠款,在很多人的眼中,已然变成了某种“不合时宜”。

由此形成了一股针对小夫妻“搞事”的批判声音,这种批判和另一群人讽刺地屙出“他们的认知配得上他们的苦难”,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

你瞧,后者强调的是“因为你们有错,所以注定悲惨”,而前者则以大局姿态着墨于“你们不该哀怨,人要学会知足”。

在我看来,这两种指责有着相似的傲慢与冷漠。他们都外化为对个体苦难的麻木不仁,而其内在,亦有着底色相近的犬儒式逻辑:认命吧!

捅你一刀的人,纵然心不甘情不愿地买上一个创可贴,你也必须要学会“知足、满意。”

这实在是我们过于熟悉的一套逻辑。

我一直觉得,“要知足”是深深烙在中国人头顶上的紧箍咒。

这个词汇及其所隐含的生存哲学,是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在这片土地上,它几乎像一句咒语,只要念出来就随时可以收获众多和声。

但不装外宾地说,同为小人物的我,对此又非常理解。因为每一个被生活暗流所割伤的人,都可以清晰地窥见这套生存哲学的现实启示:

既然反抗注定是徒劳的,那不如早一点说服自己接受现状,以一种苟且的姿态蜷缩脊梁。一切往前看,别追忆,别铭记,如果感到痛苦,你就看看那些比你更不幸的人。

几天前,莫言在一场活动中,再次重申了对青年人的寄语:

“不要被大风吹倒。”

这真是一句结实的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惜,莫言老师并未告诉我们:

生如浮萍,该如何抵御时代和命运的风暴?

浮萍的悲剧,正在于除了自己孱弱的身躯,并无可依附之物,只能随波逐流,任由那外在的微风,掌控自己零落的人生。

这里是思维补丁,谢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