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看的一件衣服,到了这个月突然价格暴涨一半。

一双本该价值几百块的球鞋,也被炒作到了成千上万的价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炒价格的现象我们已经屡见不鲜,通过给商品附加上其它的意义,让商品变得十分抢手。

但有这几样东西,虽然如今已经跌落神坛,但过往的他们号称一件能买一套房,你以前买过几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偏爱兰花的“君子们”

兰花,一种幽谷深处生长的淡雅花卉,素有“君子之花”的美称。我国有“梅兰竹菊”之说,兰花以其清新的姿态,常常被文人雅士们当成心灵的寄托。然而就市场价值而言,兰花并不值钱,普通品种只需几块钱便可购得。

在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中,一个商人嗅到了机会的气息。他注意到兰花蕴含的文化内涵,便着手打造兰花的精神符号,企图通过包装兰花来获取丰厚利润。于是,各种宣传攻势铺天盖地而来,成功地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兰花热”的高涨氛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个年代,许多人都盲目跟风,疯狂搜罗各种兰花,希望能一夜暴富。当时全国平均月收入约50元人民币,然而一盆顶级兰花的标价竟然高达14万元,可见其炒作之烈。这场商业炒作在东北地区尤为强劲。当地不少家庭为获取兰花而典当了房屋甚至汽车,可见其疯狂程度,甚至有人戏言兰花的价格已超过汽车。

然而好景不长,当商人获得足够利润后迅速离场,导致兰花价格一落千丈,众多投资者血本无归。更糟糕的是,90年代初,东北地区遭遇了经济滑坡,许多企业倒闭,可谓雪上加霜,经历了惨痛教训,大家总该长些记性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对兰花热的记忆褪色得很快。2010年后,兰花价格再度飙升,2017年,一盆贵州蕙兰的标价竟高达1200万元。更加令人瞠目的是,2018年某位行家给一盆龙开兰花的价码定为一亿两千万元,简直不可思议!还好这场炒作行为很快就停止了,让兰花又回到了小众状态。

兰花热初起时,许多学者专家也为此现象提供了理论支持,鼓吹兰花在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他们设立了兰花文化研究所,开设了兰花评级培训班,出版了不少著作。在宣传形势的加持下,一时间兰花成为人人竞相追捧的对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事后证明,所谓的理论根基都很薄弱,紧跟商业炒作的需要而已。一些自称专家的人也是过街老鼠,真正的兰花专家很少公开发声。兰花热爆发后,盲目跟风的人们用了各种奇怪的方式搜购兰花。

有人四处寻访,有人在报纸上刊登采购信息,甚至有人在街头强买兰花盆景。这些举动可能加剧了兰花价格的上涨。等到兰花热退去后,手中的兰花对他们来说一文不值,只能送人或丢弃。那个年代,不少人就是这样砸锅卖铁,想方设法获取兰花,最后一无所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物是人非的邮票

从1840年世界上第一枚邮票诞生开始,它就承载了人们沟通感情的重任。一开始,邮票价格低廉,家家户户都会购买,用于与远方亲人联系。邮票成为情感交流的重要工具,分割两地的恋人们倾诉伤感,家里的老人们与外地打拼的孩子们联系思念。一枚枚邮票见证着千万条情感故事。

渐渐地,由于部分人的集邮爱好,邮票变得抢手难求。有些集邮者甚至组成了集邮协会,定期交流心得。他们为了获取新发行或稀有的老邮票,不惜起个大早排队、通宵达旦,当时邮局的邮票总是供不应求,不得不提高价格,但依然阻止不了集邮热情。这些集邮者为了邮票,可以说是血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时间,新发行的邮票无论价格多高,都会被集邮者疯狂抢购。他们为了争先买到最新或者稀有的邮票,已经习以为常地通宵达旦。甚至有人为此不惜弃工作于不顾,只为全身心投入到集邮的世界里。

随着时间流逝,邮票的价格被炒到了天价。一些集邮家族世世代代地继承这份爱好,他们收藏的邮票价值不菲,单枚数百万乃至上千万的邮票并不稀奇。曾几何时,新发行的部分邮票甚至需要抽签才能购买,倒卖牟利的行为也此起彼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就在邮票价格最高峰时,以电话和网络为代表的新兴通讯方式快速取代了它的地位。人们联系早已无需邮票,致使邮票市场陷入供过于求的局面。一部分集邮者依然活跃,但大多数人已经退出,转而寻找其他的投资收藏品。

那些价格昂贵的老邮票再也无人问津,沦为了家中的泛黄存品。曾孜孜不倦拍卖会的主角,如今不过是夹在相册里几乎无人翻阅的背景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曾与房价齐飞的邮票市场已日渐冷清,只剩下极少数死忠们还在坚持。变成了小众的收藏爱好。那些物价依旧高昂却无人询问的邮票,成为了时代变迁中最生动的注脚。岁月流转,曾火爆一时的邮票热再难复归,但它们极高的价格,依然昭示着那些辉煌岁月的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藏獒:一段被炒作的传奇

西藏高原上,有一种叫做藏獒的犬类,它具有威武雄壮的体型,浓密的长毛可以抵御严寒。在西藏苦寒的生存环境下,藏獒成为藏民最好的助手与朋友。它们性情凶猛,力大无穷,能与狼搏斗保护家畜,是藏民的守护神。

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投机商人将藏獒从西藏带到内地。他们用花言巧语大肆包装藏獒,宣称它忠心耿耿,“一生只认一个主人”,宣称它具有强大实力,“一獒可以打败三只狼,三獒可以打败一只老虎”。这些无稽之谈很快在内地传开,原本对藏獒不熟悉的人也开始对它产生浓厚兴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9年,北京有商人以20万元天价公开出售一只藏獒,引发了“藏獒热潮”。2004年,河北一场展览上,一只名为“小王子”的藏獒被其主人标上了3000万元的天文数字。一时间,无数人蜂拥而入藏獒这个刚兴起的市场,都想赚这一波狂潮。于是各路藏獒贩子、藏獒养殖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用各种手段获取种犬,大量繁殖出品种不纯的藏獒。

但是,任何市场热潮都像泡沫一样,最终破灭时迅速。随着越来越多的藏獒被繁殖出来,供过于求的局面不可避免。原本炙手可热的藏獒价格开始暴跌,没人愿意再养一只吃钱的“贵族”。那些养殖场中的藏獒最终被遗弃,流落街头或被卖到狗肉店。西藏的收容所也拒绝接收这些游荡的藏獒,原本高贵的“藏族贵族”,最后变得“一文不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钻石背后的真相

钻石,这颗万年的结晶,经过精心包装,被标榜为永恒的象征。“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句广告词深入人心,成为爱情的代名词。一时间,钻石狂潮汹涌袭来,每对新人都梦想拥有一枚璀璨的钻石,否则就显得不够体面。

然而,时至今日,曾几何时神坛上的钻石,已然失去光环。作为奢侈品,钻石价格一路飙升,远远超过其实际价值,其背后隐藏着巨大的信息不对称。钻石并非稀有,其供给量一直被主要的钻石卡特尔严格控制,制造出人为稀缺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依靠科技手段合成的人造钻石大量涌入市场,价格仅为天然钻石的几分之一,却拥有相近的外观。并且信息不对称正在被破除,钻石的稀缺性也随之瓦解。

曾经以数万乃至数十万购置的头端钻石,二手回收价仅几百块钱。与黄金等通货相比,钻石并不保值,甚至还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许多小众钻石品牌标榜天然,实为人造,也大大削弱了钻石在投资界的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种种因素显化下,曾经神坛上的钻石落了灰。作为婚姻象征,它也失去昔日魅力。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析取更实惠、更有意义的婚戒。钻石不再是成功的标准,市场需求萎缩,曾经的辉煌也随时间褪色。

商家设下的精心包装在种种因素撕碎下土崩瓦解。人们也终于认清了钻石背后的真相。这颗看似璀璨的结晶,其实也难逃时间与科技浪潮的侵蚀,任何包装都敌不过信息时代塌陷的那一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