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保障关乎战争成败。2016年,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正式成立,这是我国军事改革的重要举措,体现了我军对保障工作的新布局。其实,自建军之初,我军就十分重视后勤保障工作,在辉煌历程中,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后勤人才。

白如冰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位。白如冰出生于1912年,家乡在陕西省清涧县高杰村乡袁家沟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5年,年仅13岁的白如冰深受共产主义熏陶,开始参加革命工作,并动员学生、农民群体参加革命。1929年,白如冰考入陕西绥德省立第四师范学读书,1931年毕业后,返回家乡继续从事革命工作,曾先后担任清涧县清涧区委书记、县委宣传部部长等职。

“后勤之父”

1934年,22岁的白如冰离开家乡清涧县,去往横山县担任县委书记。同时,他还兼任陕甘晋军区供给部代部长,开始从事后勤工作。

1935年11月起,白如冰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供给部副部长兼后方供给部部长。1936至1937年间,白如冰任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供给部副部长。他在后勤战线功勋卓著,被称为红军的“后勤之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如冰参与后勤工作的时期,正是红军最为艰难的时刻。1934年10月,因王明等人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中国工农红军对国民党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为了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漫漫长征路。

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率先到达陕北,为了保存有生力量,并扩大根据地范围,红军开始东征与西征。后勤供给成为摆在白如冰面前的一道难题。

白如冰积极寻找策略,放手发动群众。一方面,他带领当地百姓迅速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让百姓切实感受到党的光辉和力量,同时调动群众革命积极性;另一方面,他发动百姓开展生产自给自足运动,热火朝天地种植农作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策略,有力地推动了陕北的农业生产,为红军提供了充足的后勤保障,同时,也将革命的种子播撒在陕北大地上。

主政山东

解放后,白如冰继续在西北工作,为建国初期的西北建设持续奋斗。1958年6月,白如冰来到山东,担任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1958年起担任山东省副省长,1963年升任山东省省长。

来到陌生的省份,白如冰为了尽快了解地方、熟悉工作,深入基层一线进行调研。在基层调研期间,他从不打招呼、不公开身份。他曾进入玻璃厂考察,期间仅带一名随身秘书,吃饭也和普通工人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多次深入一线调研后,白如冰对山东各地的具体情况有了详细的、真实的了解,也对山东的风土人情、资源禀赋有了充分的认识,他在任山东期间,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切实关注人民群众,为山东的发展做出了卓著的贡献。

从1958年到山东工作,白如冰再未离开这片土地。1994年,白如冰在他奉献了半生的山东大地上逝世。

从政家族

在袁家沟村,白如冰的家族声名显赫,但却并不单单是因为白如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一家族里,先后有四人担任省委书记,成为当地人津津乐道的美谈。白如冰的堂弟白栋材,曾任江西省委书记,堂哥白玉才之子白治民,曾担任福建省委书记。

而令人唏嘘的白玉才之孙——白恩培,曾任云南省委书记,但在任期间却自甘堕落,后因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如此看来,家族的显赫对个人成长或有助益,但家族的熏陶却无法阻止个人的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