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约是毛子暴力美学的代表作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先说基本数据,射程550km,最大飞行速度2.7马赫,发射重量7000kg,长10米。

可能很多人对这个尺寸没什么概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10米,重7吨,这个是一个导弹。

而我们都很熟悉的米格21,也就是中国的歼7,长15米,空重5.9吨。

而我们的歼6,也就是米格19,空重才5.4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就是这一颗导弹,比同时代的飞机都重。

这个导弹,使用的涡喷发动机,实际上也是二代机常用的发动机类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就是一个小飞机,可以超音速飞机几百公里以后把几百公斤炸药砸到对方航母上。

本质上,是海军航空兵力量不足,为对抗对方航母战斗群,大力出奇迹的一款导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冷战时期,美国的海军力量具有明显优势,特别是以航母为核心的战斗群,对海和对陆都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海军航空兵拥有比军舰更大的作战范围和反应时间。

因为各种原因,其中也包括苏联军队有一个时期非常明显的“导弹万能论”思潮影响,苏联的海军航母发展一直落后于美国。

苏联为了在大洋上对抗美海军,其基本思路当然是导弹万能。

所以苏联很早就在搞大型反舰导弹。

之所以要大型,就是因为航母的作战范围比较大,要打击航母群,最好的办法是在航母攻击范围外发射导弹,这样对导弹的射程要求就很高了。

美军航母战斗群的警戒范围一般是400-600km半径。所以无论是P700还是前一代的P500,其作战距离都是500-550km,这样就能在对方航母编队防御边缘发射,攻击对方航母。

要远射程,就要更多燃料,固体火箭发动机很难做到这么远射程,于是换喷气式发动机,当初冲压发动机技术不成熟,采用的涡喷发动机,基本是同期飞机发动机的一种特制改型,也就是简化短寿命的飞机发动机。

远射程的另一个技术难题是制导方式。

P700制导方式很特殊,惯性制导+主动/被动雷达制导。

毕竟500km太远了,发射平台受限于地球曲率,实际上雷达是没法直接看到目标的。

所以一般是在通过卫星或者其他手段获取目标信息以后,给发射平台目标位置,同时通过中继引导初始阶段飞行的导弹。

实际上为了超远距离的反舰作战,苏联还有一套海洋卫星系统,也就是专门监视海洋的卫星,为了确定对方航母编队位置给导弹目标指示。

而中段飞行过程中,P700还有一个备受争议的制导方式,也就是所谓领航弹引导模式。

介绍这个模式,需要先说P700的作战方式。

既然是针对敌方航母编队的,实际上作战方式就是典型的毛子风格,一次性足够多的火力投送,所谓的一锤子买卖。

基本上舰载导弹的全部或者半数,一次性发射,争取一轮打击瘫痪对方。

所以P700攻击从来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一次性多枚导弹。

当多枚导弹进行联合协同攻击时候,将会有一个导弹飞的比较高,使用自身雷达寻找对方,并将对方信息传递给其他导弹,而其他导弹可以掠海飞行防止对方的探测和拦截。

这枚高飞的导弹就是领航弹,简称领弹。

领弹被击落以后,其他导弹中会自行选择一枚高飞,成为新的领弹。

这个模式解决了低飞防对方探测但是又看不到对方位置的矛盾。

很像现在无人机的蜂群战术。

这个导航方式一直有争议,有很多声音认为苏联在那个时代搞不出这么先进的自动引导模式。

个人觉得这个还是真的可以实现的。苏联的技术力量并不弱,甚至受益于国家体制原因,集中力量对单个技术的发展还有好处。

P700实际上的国之重器,甚至可以说是海军的战略平衡力量,后续海军发展战术都是围绕这个展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P700的搭档,就是红海军巨舰重弹的象征,最后一代巡洋战列舰,孤独面对未来的最后荣耀,基洛夫级巡洋舰。

基洛夫级的战斗方式,其实也是以P700为核心,如战士突进,努力到能发射P700的距离,然后齐射,至于能否返航,估计是没有考虑的。

P700,就是荆轲手中的那个匕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P700毕竟是近半个世纪前研发的导弹,其效能已经不太适合现在的作战模式。并且现在的俄罗斯,实际上整体实力还不如当年的苏联,特别是远程侦察能力,已经很难进行超远距离的对航母编队进行定位,P700的使用场景很难实现。

而现代防空反导作战也更先进,P700还能否完成最初设计的使命,已经越来越让人怀疑了。

所以俄罗斯后继发展的反舰导弹不再追求远程化,而是重点放在了突防能力。

无论是口径还是缟玛瑙,体型缩小一圈,可以装备较小型舰体,其射程都只有300-400km,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制导难度。

基洛夫+P700,成为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