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林剑波 何晋生 张毅

为加快培育一批鞋服人才,莆田市荔城区于近日推出十一条举措。专门出台鞋服行业的人才措施,在该市尚属首次。

从今年4月开始,荔城区结合主题教育,以“四下基层”为抓手,由主要领导挂帅,成立鞋服人才工作专班,开展鞋服行业人才专题调研,组织党员领导干部走访机关单位、工业园区、重点企业60多人次,征求意见建议100多条,前后历时半年多才完成前期调研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荔城区西天尾工业园鞋服中小企业集聚区

鞋服是莆田市首个产值超千亿元产业,其中荔城区鞋服产业比重占全市近一半。近年来,荔城区从人才支撑、项目建设、营商环境等方面发力,推动鞋服产业转型升级,释放集聚效应。今年10月,福建省第二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公布,荔城区运动休闲鞋产业集群榜上有名。

回应诉求 巩固人才支撑

“受传统观念影响,一些人认为鞋服行业不需要高层次人才。其实不然,随着产业转型升级,鞋服企业亟需创新人才。”荔城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志华说,“只有走进企业,才能真正懂得从业者的需求。”

在荔城区党员领导干部向企业征求意见时,双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行政副总裁程丽波说出了一个设想:“能不能由政府招人,然后放在企业使用?”

针对程丽波的建议,荔城区鞋服人才工作专班经过反复斟酌,提出创新引才方式,探索以“人事关系在国有企业,工作薪酬在鞋服企业”的形式,由区属国有企业招人,然后放在民营鞋服企业锻炼使用,3年后,这些人员可自行选择去留,即继续留在民营鞋服企业或回到区属国有企业。

不同于传统制造业企业,青春之家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以电商起家,当前亟须引进电商方面的人才。青春之家公司董事长助理余金花建议政府出台激励措施,吸引直播电商人才前来就业。

记者看到,在十一条举措中,“扶持发展鞋服直播电商人才”位列第八,明确对荔城区鞋服直播电商人才进行奖励。

此外,荔城区还对企业普遍关注的行业人才子女入学问题进行回应。十一条举措中规定,由区教育局按照优秀人才所在企业的属地,统筹安排子女入学。

“尽量把企业提到的诉求考虑周全,即便是企业较少反映的事项也不能落下。”荔城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彭震说,例如支持区域鞋服新材料研发平台建设,在十一条举措中同样有所体现。

化解难题 推动项目建设

“这时候是一年中难得的黄金期,不敢有半点懈怠,必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备足建筑材料和人手,争分夺秒加快建设进度。”在荔城区黄石小微产业园配套工程施工现场,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最近遇到一个问题,但在当地干部的帮助下,已经化解了。”

前不久,荔城区黄石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吴伟在与黄石小微产业园配套工程施工方交流时了解到,道路施工地点靠近一处高压线,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于是他组织项目各方负责人商讨,调整施工方案,确保万无一失。

荔城区黄石小微产业园配套工程包括市政、河道和绿化3个子项目,总造价约2.1亿元。目前,该项目道路桩基工程已基本建设完成,接下来将进入垫层、给排水管道、电力管道及路面面层施工阶段。

在莆田,鞋服小微企业分布散、基础弱、成长慢,亟需一个配套齐全、资源聚合的共享空间。荔城区率先策划生成一批小微产业园,推动小微鞋企入园集聚转型发展。

目前,荔城区黄石小微产业园已被纳入黄石工业园区进行管理,可享受工业园区的优惠政策。为了进一步打造鞋服产业集群,黄石工业园引进万存(集团)有限公司建设鞋业标准化厂房,借此招揽更多优质鞋服企业,强化产业链上下游配套。

“在建设和招商过程中,鞋业标准化厂房项目遇到资金问题,通过园区党员干部的积极对接,最终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黄石工业园副主任邱慧娟说,眼下,该项目5栋厂房均已封顶,预计今年12月交付使用。

优化服务 提升营商环境

“明年春节前,6条道路的路面工程可以全部完成。”在荔城区鞋材加工集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现场,项目负责人李旭锋说,“另外2条道路的施工许可证正在办理中,由当地政府人员提供代办服务,预计12月初能够办下来,然后就可以施工了。”

荔城区鞋材加工集中区位于北高镇,主要建设鞋服配套集中加工区和大型综合性鞋服仓储配送交易中心,集鞋材生产、研发、仓储、交易于一体。该项目重点引进鞋材、鞋楦、鞋底、鞋面、鞋机等配套企业,补齐鞋服产业链,从源头上提高本土化水平。

“局里组建了4支队伍,每队挂钩服务2个区域,对全区2个街道、4个镇、2个主要工业园实现全覆盖。”荔城区工信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陈伟说,“每周由局领导带队下基层调研一次,这项工作已经成为一个固定的机制,雷打不动。”

9月,根据服务队前期调查研究成果,荔城区工信局联合荔城区金融办、莆田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在黄石工业园开展产融对接活动。现场,4家金融机构与6家鞋服企业签约,授信11.2亿元,解了企业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

今年以来,荔城区持续推进“合力抓工业 全力稳增长”行动,先后组织党员干部深入镇街、园区,开展产融对接、业务指导、政策辅导活动,累计帮助企业获得“技改”“小升规”“专精特新”等惠企政策资金近3000万元,受益企业近200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