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歌唱的呼吸、发声、共鸣、吐字的训练及歌曲演唱练习等为主要内容,通过较规范和系统的训练逐步建立起正确的歌唱方法,掌握各种声乐技巧。

1、歌唱的呼吸训练包括各呼吸器官肌肉的锻炼和建立歌唱呼吸的正确方法。

所谓“歌唱的呼吸就是呼的肌肉和吸的肌肉的对抗平衡”,一首歌曲的高、低、强、弱、抑、扬、顿、挫的变化,全靠呼气和吸气肌肉在坚强而灵活的运动中达到平衡才得以完成。

所以,锻炼各呼吸器官肌肉的弹力、控制力和对气息的支持能力至关重要,应是每课的必须内容,也是需终生修炼的基本功。歌唱发声的呼吸方法有多种,其中胸腹式联合呼吸方法,即在歌唱中用胸腔、横膈膜和腹肌互相配合进行呼吸和控制气息的呼吸方法,被认为是一种最完善、最科学的呼吸方法。

用这种方法呼吸,吸气可“沉于底”,声“灌于顶”;呼气有节制且均匀有力,发出的声音落在控制的气息上,这种用气息支持的声音响亮悦耳、强弱有致、收放自如,还可唱出音色上的变化。

2、歌唱的发声训练包括起音、打开喉咙、口形变化、稳定喉头、混合声等内容。

歌唱的发声是由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有机协调配合完成的,要求呼吸力量的大小、声带张力的强度与共鸣腔体这三者之间保持一定的动态平衡。

在这种状态下发出的声音是有气息支持的,有充分共鸣、高位置的,上下统一的声音。这种声音就是发声训练要求得到的声音。它能强能弱、圆润达远,音色柔美持久,具有很强的穿透性。

3、歌唱的共鸣训练主要包括混合共鸣、可调节共鸣腔、声音位置等训练内容。

混合共鸣训练就是歌唱要使头腔、口腔、胸腔各共鸣腔体连成一个整体,并根据高、中、低三个声区的不同比例,主次有所侧重,使之有机协调配合,混合运用。

要求发出的声音同时分布于三个主要共鸣器官,使声音在三个声区内部都能做到明亮华丽、丰满结实,既有金属光泽,又具很强的穿透力,并在声区转换时无明显痕迹。

可调节共鸣腔(口腔、喉咽腔)是调节共鸣的主要腔体。通过训练要使之随歌唱中语言、音高、音量和情绪的变化能够敏捷作出各种不同的调节,使声音能灵活地反射到各共鸣腔体,发挥其共鸣腔体间的桥梁和枢纽作用。

声音位置是人在歌唱时的一种感觉,而声音位置是可以通过感觉来调节的。声音位置训练就是体会声音的位置,学会用感觉来调节声音的各种位置,逐步做到歌唱时无论声区、字音、音高如何变化,都能保持同一高度的感觉。

4、歌唱的吐字包括字头、字腹、字尾的训练。

因为歌唱是声与字的结合,二者要放在一个整体中,因此将歌唱中的每一个字都放在科学的歌唱状态中就成为吐字训练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科学的歌唱状态指声音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字腹即母音的训练对建立科学的歌唱状态至关重要。

作为字的发声引长部分,母音要发得圆润丰满、音韵准确、有明确的支点和稳定的状态。有了稳定的字腹,字头才能得到发挥和夸张,也才有刚、柔、虚、实的语气变化的基础。

当歌唱方法基本稳定、字与字转换自如时,吐字训练又要能在共同的气息、共鸣、位置之中体现每个字的个性和特点,甚至可以夸张每个字的色彩,使歌唱中既有声音的宏亮、圆润、通畅,又有语气和感染力,更好的表现声乐作品的内容和感情。

5、歌曲演唱练习仍以建立正确发声方法和全面的歌唱技巧为主,作为所学基础知识的综合练习和实践。

同时也要涉及一些有关歌曲的艺术表现和艺术处理的基本要素,如在读谱中领悟音乐的感情、意境,领略音乐的节奏、旋律特征;

通过分析歌词语言节奏、韵味、语气、语调、语势及语言色彩因素,增强对歌曲思想内涵和感情形象的理解能力;

根据作品内容要求对歌曲旋律的分句、吐字行腔、气口安排、声音的运用等方面作出统一的布局安排等等,为日后学习和掌握歌曲的艺术表现能力打下初步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