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 Pexels

调研报告的数据显示,超过四分之三的受访者是不了解青少年抑郁的具体表现及影响的,也不清楚青少年抑郁和成人抑郁的异同。而对于青少年患者本身,了解抑郁的渠道也主要来源于网络,不够科学与全面。 这说明,不论是抑郁的青少年患者还是他们的家庭亲人,对于抑郁症及其诊疗的认知大都缺乏科学全面的了解 ,只能看到一些表层的症状,可能使得青少年出现抑郁症状后也未能及时引起家庭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导致就诊迟滞,耽误诊疗时间。

家长们在初步接触抑郁症时普遍会面临的问题是接收到的相关信息过于庞杂繁复,一系列疑惑也随之而来:

· 抑郁是什么?

· 孩子有什么样的状况是抑郁了?

· 抑郁如何治疗?

· 需要做心理咨询吗?

· 应该去医院吗?

· 需要吃药吗?

· 药物副作用会不会很大?

这些困惑带来了焦虑和担忧,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怎么去甄别,去筛选,去梳理这些信息流,怎么样针对自家的情况,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帮助到抑郁的孩子,在初期,确实很容易遇到非常大的困难的。

青少年抑郁的早期识别及相关建议

由于家长们对抑郁的了解程度较浅,导致很多抑郁青少年在症状严重,出现不上学、情绪暴躁甚至自伤自杀行为之后,家长才会重视然后带去医院就诊,而在医生回溯病程的时候可以发现青少年的起病和就诊的时间跨度是很大的,儿童或者青少年的起病可能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但是知道初中阶段病症严重才被重视。

因此,作为家长要重点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可能是孩子抑郁的预兆。

比如孩子的学校里发生了各种事,亲子关系的矛盾冲突等都会影响孩子的情绪,比如从开心变得闷闷不乐,从开朗变得不合群甚至厌学等等。

其次,孩子的兴趣减退,比如原来爱拼的乐高玩具现在突然不喜欢了,曾经特别爱干的事不喜欢的,钟意的菜肴也变得没有兴趣了,也是需要关注的部分。

动作缓慢,学习、做事的效率降低等等,也都可能是早期情绪方面的问题。

在孩子的行为表现上家长也需要加强关注和识别,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个是外化行为,比如原来温顺的孩子开始与家长、老师对抗对立,与同学发生矛盾,甚至有逃学、夜不归宿等行为。

第二个是内化行为,比如曾经擅长交往的孩子变得自闭,不愿交际,变得退缩、孤僻等。都可能是情绪抑郁的表现。

此外,有些孩子还会在抑郁早期有一些躯体症状,比如身体上各种不舒服,头疼、头晕、心慌、胸闷、肚子疼等等,而去医院检查却没有任何问题或者器质性病变,特别是在面对一些压力性事件时尤为明显,比如一上学就会发烧、拉肚子,当有这些情况发生,家长就应该警惕孩子有没有抑郁情绪方面的问题了。

为了培养对于这些部分更加敏锐的觉察能力,家长也应该尽早通过一些渠道学习如何与孩子沟通、为孩子进行心理教育,陪伴孩子成长,为孩子提供稳定的支持性的环境,让孩子在关系中康复。

青少年抑郁的就诊注意事项

很多家庭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有抑郁症状的孩子不愿意去医院就诊,这种拒绝一般都是有原因的,可能是之前咨询或者就诊的体验不好,或者是他们需要自己独立的空间自处。当然也可能是受到亲子关系的影响。

这时候,家长要做的事评估孩子的风险轻重程度,如果是比较轻度的,家长们可以先关注并且改善亲子关系,对关系本身做出调整,改善沟通,在保证孩子安全的情况下相信孩子自我和成长的力量,不着急第一时间去医院。但如若孩子处在高危的自伤自杀风险之中,是有必要强制带孩子前往医院就诊的,这个时候孩子的人身安全是首位的。

首先,在问诊时切忌避重就轻,要实事求是描述孩子症状,避免影响医生判断。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到医院被医生诊断为抑郁症后会加重孩子的抑郁状态,因此在问诊时家长会刻意把孩子的病症往轻度描述。其实可以放心的是医生一般不会给孩子下直接的诊断病论,反而会更关注孩子的真实情况,从而做出准确的诊疗决策。

其次,在就诊的时候,有可能需要孩子与医生单独交流,因为父母的在场可能会影响孩子在某些敏感问题上回答的真实程度,家长在这种情况下要尽量配合医生的要求,如果家长有所顾虑,可以在初次就诊时提前找机会和医生交谈反映。

青少年抑郁的功能受损与功能恢复

根据调研报告表明,最困扰青少年群体的是社会功能的退化,有88%的孩子都觉得社会功能退化是最困扰他们的,其次是身体机能,然后排第三的是快感缺失,而且有近半数的孩子会出现自伤或者自杀的念头,这也是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的。其次,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觉得抑郁对他们的学习有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超过四成受访者在过去一周中,每天都因抑郁障碍而无法上学。

正如调查显示,在人际关系方面受到的影响是最大的,也有着明显的表现,比如孩子几乎不出门,不愿意跟人社交,相比现实世界,他们更愿意躲到手机和网络世界中。

家长在面对孩子的这些表现时要尝试去理解、沟通和倾听孩子,了解背后的原因,把更内核的问题解决了孩子自然就能慢慢恢复受损的社交功能了。

同时家长也要意识到,孩子的功能恢复不一定能够达到患病前的水平,比如一个曾经是世界冠军的运动员骨折受伤了,恢复首先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恢复之后也可能达不到原来的运动能力水平了,对于患抑郁的孩子而言也是共通的。对于休学的孩子要复学需要一个过程,并且原来越优秀的孩子需要的恢复时间就越长,因此切忌过于着急,要与孩子一起商量一个他能接受的方式,循序渐进的接触学习相关的任务,可以从看一些小说或者读物开始,对于复学后的学习目标也可以逐步降低,对孩子的环境要求宽松一些也利于他们恢复。

除了关注抑郁本身之外,还应该注意孩子可能有的其他疾病,比如,较为常见的注意力缺陷障碍,或者一些高功能的自闭症,等等,在这些病情没有得到有效治疗之前,复学对于孩子而言是存在很多困难的,即使复学可能也会再次抑郁无法继续完成学业。

青少年抑郁治疗中的难

在青少年抑郁的治疗中,家长们会面临的痛难点都大同小异,主要聚焦在利用家庭资源、获取医疗支持等方面。

青少年抑郁的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这个系统包括了医疗人员、孩子、家庭、学校,而家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合理利用家庭资源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家长也应该接受更多的相关教育和学习,对家庭关系进行修复和调节,保证孩子在家中能够获得支持与理解。在孩子病症的初期,是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和家庭资源的合理利用帮助孩子缓解和治疗,让孩子得到积极的恢复。

在获取医疗支持上,大多数家长都表示在就诊就医上会面临“对选择什么医生的犹豫、对治疗方案是否有效、抗抑郁药物副作用的担忧……”等困扰,特别是在药物的使用上,很多家长会找几个不同的医生就诊,而面对多次就诊医生开具的不同处方,家长又会额外犯愁,不知道应该采用何种服药方案,这种时候往往导致家长过分焦虑,情绪控制失调。

在对于抑郁的认知部分,孩子对疾病的认知可能还优于家长,并且可能会提前希望寻求心理方面的帮助,但是由于家长对抑郁并不重视,或者相关认知迟滞,对孩子的一些病症表现忽视和轻视,导致耽误孩子诊疗。

在孩子正式服药后,也要对药物的反应进行观察,对于药物的种类以及副作用要提前了解,比如国内临床常用的抗抑郁药:舍曲林、氟伏沙明、氟西汀、艾斯西酞普兰等,抗抑郁药一般要两个星期才起作用,刚开始用药可能会有较快的副作用产生,家长一定要做好心理预期,在服药过程中注意观察孩子的安全,特别是在初期,要关注孩子的行为以及情绪变化。

在医患沟通上也存在问题,比如家长和医生对抑郁的认识的不对等。很多家长认为抑郁就是孩子矫情或者抗压能力弱,而实际上抑郁症也有生理上的问题,因此药物的使用、心理咨询的介入都是有必要性的。双方只有在对抑郁的认知趋同之后才能更顺畅的沟通。

希望家长能够正确认识抑郁症,不要过于悲观化的看待问题,要建立信心,积极应对,利用好家庭资源和医疗资源,根据生物医疗社会模型,从多方面入手,陪伴青少年,帮助青少年修复创伤,穿越低潮期,帮助孩子走向成长成熟与独立,成为健康的成年人。

本文根据渡过《青少年抑郁障碍诊疗现状与需求调研报告》线上发布交流会主题讲座:

青心相伴,郁见未来——从治疗到康复,如何更好地陪伴青少年

嘉宾:曹庆久(北大六院儿少精神科主任)、刘艳(渡过心理治疗师)、放飞心情(家长群群主,家长代表)

整理:陈靖州(渡过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