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时少年身

归来英雄魂

11月23日

25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

及335件遗物

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1月23日,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礼兵将殓放志愿军烈士遗骸的棺椁从专机上护送至棺椁摆放区。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雪花飘落,苍穹哀鸣

思念片片,情意深深

像极了1950年冬天

年轻的志愿军战士们

顶风冒雪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图片来源:中国军网

11月24日上午

烈士遗骸安葬仪式

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

自2014年起至今

已有938位志愿军烈士忠魂

回到这片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守护的热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1月24日上午,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礼兵们抬起志愿军烈士棺椁走向安葬地宫。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我们迎接英雄的同时

更应该了解和铭记

240余万中国儿女

浴血奋战33个月的历史

致敬抗美援朝志愿军不灭的精神

这其中有很多河北英雄儿女的身影

今天让我们通过一张老照片

走近河北魏振铎一家人

关于抗美援朝的故事

NO.1

66年前的老照片

记录下父子朝鲜团聚

1957年

朝鲜桧仓郡志愿军烈士陵园刚竣工不久

魏振铎带着不满4周岁的长子魏小欣

前往凭吊瞻仰

在门口台阶上留下了

一张父子俩的合影照片

头顶拱形门楣上书

“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落成典礼”

15个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志愿军干部魏振铎与长子魏小欣的合影,1957年拍摄于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内,现存于魏小欣家中。

魏振铎身着棉服

穿军靴、打着绑腿

衣服上有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胸章

台阶陡峭,因为怕魏小欣摔倒

魏振铎身体微弓

右手放在儿子背后轻扶其肩

一脸笑意

眼神中满是对孩子的慈爱

面对相机镜头的魏小欣一脸懵懂天真

彼时的他,刚和父母团聚不久

1953年7月

《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

“三八线”以南的敌人依然虎视眈眈

为确保和平局面

同时帮助朝鲜进行恢复经济建设

不少中国人民志愿军依然留在朝鲜

魏振铎在1951年2月随部队入朝

一直待到1957年年底

后来驻军家属来朝

才留下了这张记录父子温馨时刻的合影

NO.2

这户富裕家庭

先后出了四位革命者

魏小欣告诉记者

父亲魏振铎1917年生于

直隶满城县(今保定满城区)一个富裕家庭

爷爷魏洛勤是开明绅士

家里曾是八路军堡垒户

爷爷还当选过1965年满城县的人大代表

魏振铎兄弟共五人

有四人先后参加革命

大伯魏振华不幸在抗战时牺牲,

三叔魏振甲脸上留下了鬼子子弹打的穿透伤,

四叔魏振国离休前是师职干部,

现住在徐州。”

魏小欣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解放战争时期的魏振铎(后排左一)

魏振铎1937年

在保定育德中学高中毕业

同年9月,满城沦陷

他在地下党的指引下

经过两个多月跋涉

到达陕北参加革命

1939年来到晋察冀军区

曾长期在傅崇碧麾下任职

抗战时期

魏振铎参加了华北的一系列战斗

1946年后

他来到晋察冀军区第四纵队(64军的前身)

做过团政委、政治部民运部部长

和64军192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

跟随部队从石家庄

一路打到太原、陕西、宁夏

在战争中迅速成长

魏振铎对革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成长为了成熟的政工干部

NO.3

抗美援朝

魏振铎在朝鲜坚守7年

1951年

因为抗美援朝的需要

长达7年的时间

魏振铎在朝鲜战斗工作

1951年2月

64军作为轮战部队进入朝鲜作战

1951年年底

魏振铎离开64军

被调到志愿军干部部

负责志愿军干部的履历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朝鲜战场的魏振铎(前排左三)

1953年停战后

魏振铎继续留在朝鲜

因为工作需要

魏振铎曾在国内外来回跑

魏小欣说:

“当时军队准备干部评级、评衔工作,

需要对在朝鲜的志愿军干部履历

进行调查、整理。”

1955年,魏振铎被授予上校军衔

并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以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颁发的

两枚二级勋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朝鲜期间的魏振铎(右一)

因为魏振铎入朝

他的妻儿也因此和抗美援朝

结下深厚的“缘分”

NO.4

放弃热爱的工作

魏振铎妻子离家入朝

魏振铎的妻子王玉英是河南人

12岁逃荒到陕西,在纺织厂做过童工

1948年宝鸡解放,她参加“反把头斗争”

被选为工人积极分子后

参加了军管会组织的培训班

当时魏振铎所在的64军正在宝鸡修铁路

经过组织介绍和一段时间相处,二人结婚

工人翻身做了主人

王玉英和工友们充满干劲

她曾被选为西北妇联执行委员

还受到了彭德怀等人接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魏振铎夫妇和魏小欣

1955年

军委要求师职以上干部家属入朝

王玉英带着孩子

踏上了远赴朝鲜的旅程

在朝鲜期间,她的专长没法施展

想多做工作却无力作为

魏小欣说:

“我母亲有时候生闷气不说话。

我父亲只能慢慢讲革命道理开导她,

要以国家利益为重,服从组织安排。

为了大局需要,

母亲做出了某种程度的‘牺牲’。

NO.5

儿子的名字

也和抗美援朝有关

1955年

因为家属住房还没建好

王玉英只带了次子魏朝阳先期入朝

魏小欣被留在了沈阳的幼儿园寄养

魏小欣说:

“我当时不满3岁,已经开始记事儿。

父母不在身边,

给我的童年带来了难以言说的不安全感,

看到其他小朋友有父母陪伴,

自己只好和幼儿园阿姨坐驴车到河边去玩。

1956年,

离开多半年的母亲接我去朝鲜时,

我已经不认识她。”

魏小欣来到朝鲜后

魏振铎看到步履蹒跚的儿子很开心

才有了开头那张记录父子温馨时刻的合影

魏小欣说:

“我父亲是想以这种方式,

让我记住为革命牺牲的烈士,

这种经历长留于我的脑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魏振铎夫妇和魏小欣(左三)、魏朝阳

魏朝阳说:

我们兄弟都随父母去过朝鲜,

抗美援朝给我们都留下了记忆烙印。

妈妈生我的时候在陕西咸阳,

爸爸却在朝鲜,爸爸挂念家人,

就给我起名为‘朝阳’。

弟弟生在安东(今辽宁丹东市),

为纪念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历史壮举,

爸爸给他起名为‘鸭江’。”

NO.6

回国1年多后积劳成疾去世

年仅42岁

1957年底从朝鲜回国后

魏振铎担任了解放军总政治部

群众工作部兵役政治处处长(正师级)

1958年,他响应“下连当兵”号召

重回部队锻炼并荣立三等功

不幸的是,1959年3月

魏振铎因积劳成疾去世,年仅42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佩戴上校军衔的魏振铎

魏振铎去世后

被总政治部认定为革命烈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民政部2014年换发的烈士证明书

NO.7

红色基因传承

两个孩子先后参军、入党

1959年魏振铎去世时

王玉英才29岁

她含辛茹苦把三个孩子培养成人

受到父亲革命精神的感召

魏小欣和魏朝阳先后参军、入党

魏朝阳更是成了反巡航导弹技术的专家

退休前曾获得大校军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魏振铎妻子王玉英获得的纪念章

2020年10月27日

90岁的王玉英收到了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病榻上的老人第一句话就是:

“这是你爸的功劳。”

那一刻,63岁的魏鸭江热泪盈眶。

4个多月后,王玉英病逝

家人将她和魏振铎合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家人在魏振铎夫妇墓前合影

魏振铎去世时

魏小欣还不满六周岁

魏小欣说:

“我少年时代在北京上学,

每年班里同学都会来陵园扫墓,

我是班里三个烈士子女之一,

当时我对‘牺牲’‘抗美援朝’

只有懵懂的认识。

直到自己参军、参加工作后,

才对抗美援朝的伟大意义

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多年后,在一次和外国专家联谊活动中

他碰到了一个美军退役军官

得知父亲去过朝鲜时

对方向自己敬了一个军礼

“他对中国军人持有敬意,

我们国家建设能有后来的成就,

离不开千千万万战士的奉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魏振铎所获勋章

时至今日

魏家兄弟依然在努力寻找

父辈在朝鲜战斗的“踪迹”

魏小欣还专门去看了

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

感受那段历史

定格万千英雄的身影……

魏振铎一家人的故事

只是百万抗美援朝志愿军的缩影

这群“最可爱的人”

为身后的祖国和人民

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铁血长城

70余年

祖国从未忘记,人民从未忘记

英雄不朽,精神永续

文 | 河北青年报记者郭会哲

供图 | 魏振铎家人

校对 | 赵润泽

责编 | 贾阳阳

审核 | 鲁开盛

监制丨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