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自说自话的总裁

故事,从21年前的这桩网络悬案说起。

2002年,这张图片突然在网络上疯传。

一位网友称,《羊羔在300秒内消失》,这是他在委内瑞拉水域拍摄的食人鲳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到底是真是假,食人鲳真的这么恐怖吗?

与此同时,两条新闻也登上热榜,一是农业部呼吁严查食人鱼入侵,二是全国各地展开了清剿食人鲳的行动。

不知道还有多少网友记得当年的恐慌。

后来,时间冲淡了一切——食人鲳慢慢变成了钓鱼佬嘴里的淡水白鲳,又慢慢变成了广东人口中的生猛红鲳,终究逃不过美味的宿命。

但不对啊,说到鲳鱼,它们并不生猛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南沿海很家常的美食,只有一根刺,吃起来很方便,去年春节都被炒到了800一斤。

它怎么会和食人鱼扯上关系?

其实,所谓的鲳鱼,这背后的秘密,那真的是史诗级的商业内幕。

咱先不说食人鲳和红鲳,单说海里的灰鲳、暗鲳,斗鲳、华鲳,还有金鲳、银鲳,以及各种斧头鲳、印度鲳,相信大家听名字就已经晕乎了吧。

为什么说买鲳鱼就跟买彩票一样,不管是800一斤还是,8块一斤,你都可能买到很好吃的,也都可能买到很悲剧的,这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所有这些有关鲳鱼的秘密,也好让大家在年底——这个吃鲳鱼的时节,能够找到专属自己的那一款美味……

最神秘的海鲜

有人说,鲳鱼是最神秘的海鲜,但很多沿海居民一定不同意吧?

尤其是台州人,我们天天吃鲳鱼好不啦? 哪里神秘了?

但事实上,只需要一个问题就能立刻让鲳鱼神秘感拉满,那就是,谁见过活着的鲳鱼呢? 请看画面,鲳鱼活着的时候,尾巴后面是有一条飘带的啊。

这绝对不是有人后钉上去的,而是一种天然的尾部增生,只有那些资深老渔民和水产专家们见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鲳鱼一旦上岸,立刻就会死亡,而死亡数分钟以内,这条尾部增生的飘带,也就会随之脱落。

所以,哪怕生物学家,也还暂时搞不清楚,这条飘带到底有什么作用。

但我们只需要记住一点,那就是,如果鲳鱼带着这条飘带进厨房。

那么,它将是最最罕见的极品海鲜,可以做刺身。

相信吃过鲳鱼刺身的朋友一定不多吧?

这是因为,生物学家们其实早就发现,鲳鱼进化的很不合理。

鱼鳞一破就死; 阳光一强就死; 同伴太多就死; 同伴太少也死; 周围太响会死; 周围太静还会死; 触网会死,沉底会死,就连上浮太快也会死……

真不知道这种一言不合就死给你看的生物是怎么在大海中生存几百万年的。

而且,它还长着一身像一个探照灯一样闪闪发光的鱼鳞,一大群聚在一起,简直就是行走的自助餐厅,金枪、马鲛,剑鱼、旗鱼,它们最喜欢的,就是追捕一群鲳鱼餐厅,然后狂吃狂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为什么会有这种鱼?

目前,专家们也只能解释说,鲳鱼,这是海洋中的藤原拓海,虽然只开一辆AE-86,但是面对金枪、剑旗那种布加迪和F1,藤原豆腐店也一点不虚。

金枪,你不是有液压转向系统,可以像飞弹一样,90°直角转弯吗?

对不起,我是外星科技,可以瞬间原地掉头,这全靠我那扁平的身体,以及那两块像机翼一样的胸鳍,高速航行下,胸鳍突然张开,身体倾倒,一瞬间完成原地漂移……

所以,飞碟为什么长得像鲳鱼,扁扁的,平平的,会不会这也是一种仿生科技?

据说,航空专家们已经开始研究鲳鱼,它们实在太变态了,为了打造这种扁平身体,甚至把内脏都进化的快没了,骨刺也全部消失,甚至连碍事儿的腹鳍都消失了,把力量全部点到胸鳍和肌肉上,结果一不小心,点成了一条没有刺、内脏少、肉质紧,还没啥鳞片,又无比美味的鱼……

甚至还有专家认为,鲳鱼的鳞片为什么这么诡异?

银色,细碎,一碰就掉,一掉就死,这让你想到了什么?

传说中的罗斯威尔飞碟事件,坠落的飞碟第一现场,是不是也发现了大量的银色不明物质,会不会也符合鲳鱼动力学?那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我们会员频道细说。

总之,这就是神秘的鲳鱼,2016年之前,科学家们总共见过的活鲳鱼数量不超过1000条。 是2016年之后,我们在实验室中培育出活鲳鱼,才开始一点点接近它们的神秘真相……

原来,它是宛如外星科技一般的银鲳(P. argenteus),鲳科鲳属,鲭形目,理论上一共有银鲳五兄弟,它们的情况,大致如下:

银鲳五兄弟

银鲳五兄弟的老大,叫做,P·银色(P. argenteus),P是鲳属(Pampus)的意思,点后面那个是拉丁语是银色的意思,所以,简称银鲳,有些地方也把它叫做白鲳,平鱼,镜鱼,燕子鱼,燕尾鲳等等等等,它是最标准的外星科技,如果新鲜,非常好吃。

大概今年2月,一名舟山网友爆料,自己从渔民手中买到了一条10斤重的超级银鲳,当晚就直播开吃,吃得水产专家们都连连摇头,重来没见过这么大的鲳鱼啊,要是让我们解剖,又能多发一篇论文了……

好了,不扯远了。

老二叫做,P·秀珍(P. minor),简称珍鲳,很小,串起来烧烤不知道有多美味,但现在已经有点少见了。

老三叫做,P·中华(P. chinensis),简称华鲳,很大,很凶,所以也叫做斗鲳,香港人更是把它叫做鹰鲳,属于祭祖必备的奢侈食材,网络上也有很多花大价钱吃播斗鲳的影片,它们都是纯野生,但事实上,别忘了,外星科技,出水必死,这么大的鲳鱼,等你吃的时候,一般都冻了很久了,味道可能还远不如新鲜银鲳,所以,斗鲳尽量别清蒸,红烧、香煎比较靠谱。

老四叫做,P·点点(P. punctatissimus),简称翎鲳,俗称北鲳,本来北方的山东、朝鲜,黄海、渤海中有很多,但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如果能在山东吃到一条极品北鲳,那绝对让你瞬间明白,为什么山东人都说南方海鲜没海味,这种冷水里的北方鱼鲜,绝对不是广东那边热带的虾蟹、贝壳能带给你的海鲜体验啊。

老五叫做,P·灰色(P. cinereus),简称灰鲳,或者暗鲳、黑鲳,你把它当做银鲳的换色版吧,除了颜色,就连科学家也需要用分子生物学才能进一步鉴别它和银鲳的区别,通常长得很大。

这银鲳五兄弟主要集中在中国周边海域,但往印度洋、红海,日本、西太平洋那边,也有分布,印度人很爱吃鲳鱼,很大,很银,但港台沿海通常很讨厌印度鲳,因为,滥竽充数,很多不良商家会在过年的时候,把巨大的印度鲳当斗鲳、鹰鲳来售卖,真的很难辨认啊。

而理论上,印度鲳的口感也和斗鲳、银鲳类似,吃是很难吃出来的,但是,还是那个问题,想想看,这么大的鲳鱼,出水就死,从印度运到中国,在层层分销,当你吃到它的时候,没准儿都还是去年的吧……

因此,鉴别印度鲳有一个直观的方法,那就是,看颜色,如果有黄斑,那意味着,它冻了很久,千万别买,如果没有黄斑,再看眼睛,眼睛凹陷也是冻了很久的征兆,一定要买,眼睛炯炯有神的那种。

除了印度、中国,鲳鱼在阿拉伯世界,也是至尊美味,而且,这种美味,还和他们的宗教有关……

圣训·食之篇

如果你有一个伊斯兰教朋友,你可以试着问他,祖白帝?

如果他两眼放光,那么,你大概率可以确定,他是一个相对保守的什叶派穆斯林。

而如果他不太明白,那么,大概率会是一个相对世俗的逊尼派穆斯林。

因为,祖白帝(zubaidi)这就是他们圣训,或者说阿拉伯语中的银鲳鱼。

非常好吃,非常圣洁,吃鱼就吃祖白帝。

我们通常只知道,伊斯兰教的朋友们只吃清真食物。 但事实上,这个清真的等级,也有是划分的。 比如,逊尼派允许吃各种鱼虾蟹贝等等海产品。

但逊尼派中的哈乃斐派就只允许吃鱼,不允许吃其他的非鱼类海产品。

而更严格的什叶派,他们是只允许吃有鳞片的鱼和虾,其他海产品一律禁止。

所以,你发现问题了吗? 海里很多鱼看上去都是没有鳞片的啊。

虽然像金枪鱼、带鱼,我们通过现代生物学研究,确认它们是有鳞鱼,但看上去无鳞,所以很多穆斯林还是不吃。

因此,海里究竟有什么鱼又有鳞又好吃,产量又大呢?

据说,当年穆圣就在红海岸边吃过祖白帝,并认为,这是圣洁的食物。

虽然,时至今日,穆斯林派别众多,但注意,波斯湾沿岸的科威特、伊朗、沙特阿拉伯、卡塔尔、巴林等国当中,还是有大量什叶派穆斯林。

他们热爱祖白帝,只吃祖白帝,直接吃到了祖白帝即将在大海中绝迹的地步……

所以,这是天要塌了啊,万一海里的祖白帝吃完了,那还得了。 于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阿拉伯土豪们,就开始疯狂砸钱,赶紧研究如何人工养殖祖白帝。

恰好,随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这边也发生了大黄鱼事件,导致我们的银鲳鱼资源也开始飞速消耗。

于是,一东一西,中国和阿拉伯,双双展开了对银鲳鱼的养殖研究。

这一研究就是30多年过去了,直到2016年。

水母之谜

一进入养殖研究所,记者就看到了满屏的水 母。

这是走错片场了吗?

研究所的施教授笑而不语,示意记者先往后看。

首先,施教授给记者展示了,银鲳鱼的神秘飘带,还说,目前已经发现,40-50%的银鲳鱼会出现这种增生,用途不明,出水就掉,非常神秘。

其次,施教授又给记者展示了,银鲳鱼的外星神功——哪怕是天天和鲳鱼打交道的教授,他来捕捞,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捞上来一条,敏捷度实在太高了,怎么抓都抓不住。

但记者又问,怎么不用渔网?

施教授答,它们触网就死,应激反应太强,只能用这种水桶捕捞法,来尽量减少它们的应激反应。接着,施教授还介绍说,银鲳鱼和鲨鱼、金枪鱼一样,也是一种必须永远保持游泳的鱼。

鲨鱼是因为没有鱼鳔,不游泳就会沉下去; 金枪鱼是因为肌肉太强,耗氧量高,必须通过不停游泳来为鱼鳃增氧,而银鲳鱼呢?

非常奇怪,它把身体进化成了飞碟模式,这就让它无法静止,一停下来就会侧翻,而一侧翻就很容易沉底触礁,而一触礁就会损伤鱼鳞,而一损伤鱼鳞就会应激死亡。

所以,银鲳鱼永远保持游泳,绝不失衡,也绝不沉底,这使得它们吃饭的时候都必须游来游去,啜一小口就赶紧游走,兜一圈以后再回来啜一小口,这种进食模式看似非常有趣,但当初可要了施教授他们老命啊……

因为我们知道,养三文鱼、大黄鱼,这可以用浮性饲料,它们会游到水面来集体抢食。

而养石斑鱼这类底栖性鱼类,就需要用沉性饲料,它们喜欢在池底进食。

然而,银鲳鱼既不上浮,也不沉底,甚至就连它们的嘴巴也都变异了,变成一个向下开口的倒三角,这让它们根本就吃到漂浮在水面的饲料啊。

其次,它们也绝不沉底啜食,因为,害怕触礁破鳞。 怎么办呢?

拍到了如下的画面……

用悬浮性饲料吧,银鲳鱼还吃得特别慢,据统计,每餐只能吃掉投料量的5%,于是,大量的饲料污染水质,银鲳鱼又应激死亡……

听到这里,记者都汗颜了,那怎么办?

于是,施教授又语重心长的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来之不易的鱼苗

施教授说,这个问题,还得从养殖研究开始的第一天说起。 当时,研究员们去询问老渔民,是否能帮自己捕两条一公一母的活鲳鱼?

老渔民一听就毛了,你们这些书呆子,我打了一辈子鱼也没见过几条活鲳鱼,你们竟然还让我帮你们一公一母活着带上岸? 这不是扯吗?

而研究员坚持,必须有活着的一公一母到实验室,这样才能让他们人工受精,继续研究。

如果这第一关都过不去,养殖鲳鱼从何谈起?

这个问题双方纠结了好长的时间,最后突然有人脑洞大开,他说,只抓受精卵。 什么意思?

意思是,等到鲳鱼养殖季节,研究员和渔民一起出来,捞起来鲳鱼就赶紧在船上,乘着它们还有一口气,赶紧让它们互相受精,这样把受精卵鲜活着带上岸,进行实验室孵化,应该可行吧?

后来经过小十年的反复尝试,终于成功了,终于有那么几千颗受精卵活着回到了实验室,完成了最初的孵化。

然而,刚刚孵化出小鱼,施教授他们就碰到了饲料的问题,那是浮的不吃,沉的不吃,不浮不沉的也不吃。

这可怎么办?

后来,还是老渔民支招,喂水母,鲳鱼喜欢在水母多的海域活动,它们一定吃水母。

哦,原来,研究所里满屏水母是这个用途啊。

但事实上,施教授说,如果真喂水母,那这鲳鱼得卖到5000一斤了吧,显然,这也不现实。

因此,施教授他们还有妙招,原来,是先给水母喂鲳鱼饲料,这样,水母把饲料吃下去,或者抱在手里,并是不会立刻消化。

然后,赶紧捕捞这些水母,投喂给鲳鱼宝宝,鲳鱼宝宝很喜欢吃这些水母,但同时,它们也吃下去了很多鱼饲料。

慢慢的,喂到30天以后,它们就会习惯饲料的味道,这个时候,再用一个三角形网兜,涂上饲料,就可以完美喂食鲳鱼。

这真是天才一般的发明的啊,但等等,施教授又说,这个三角网兜还有问题,那就是他们慢慢发现,鲳鱼啜食的时候,饲料会散掉,然后落入池底,污染水质,鲳鱼又要应激死亡。

后来,施教授他们终于改良出这种圆形投喂盘,能有效的解决水质污染问题,是目前的最优解,如此养出来的鲳鱼,大概120元一斤,在酒店卖到两三百一斤,可以接受,而且足够鲜活,很有市场。

但要说,这其实还是在用实验室养鲳鱼,能否进一步规模化,降低成本呢?

施教授他们考虑过深海网箱,但发现网箱必须同时满足,水够深,浪够平,盐分够均匀等等苛刻的条件,因为,深浅一变化,风浪一吹打,盐分一改变,鲳鱼都会应激死亡,想要找这种海域,真是太难了。

于是,施教授他们又尝试,近海池塘养殖,本来一切都好好的,但突然又发现,天上的那群海鸟来了,银鲳鱼,这可是亮闪闪的反向伪装,海鸟在天上一抓一个准,这太要命了。

最终,养殖鲳鱼,还是只能移到室内大棚中进行,这大概就是养殖银鲳鱼的现状,比起海捕,暂时有两点优势:

1,由于禁渔休海的问题,养殖鲳鱼能在年底和春节前后,反季节供应;

2,全称鱼缸运输,这样终于可以让活着的鲳鱼进厨房,你能品尝到极品银鲳刺身了。

而说到鲳鱼刺身呢? 这背后,又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日本人VS鲳鱼……

鲳鱼刺身,白里透红,有点弹牙,又有点微甜。

但日本人却把它们叫做真名鲣(managatsuo),什么?

鲣鱼,这不是类似金枪鱼的品种吗?

和鲳鱼完全不一样啊,日本人这是……

有什么隐情吗?

其实,这背后的故事真的有点深。

话说如果你吃过鲳鱼刺身,那么你会发现,它绝对不是金枪、三文那种肥腻的口感。 反而是一种清雅的滋味。

据说,最原始的唐代刺身,以及古代的日本贵族,最讲究的就是这种清雅口感。

而要继续问,唐代的鱼生是什么样子?

其实,那个时候的鱼生大量采用淡水鱼,很清雅。

甚至有人说,今天顺德鱼生,就保留了唐代遗风。

与此同时,日本也从古代以来就流行春季初鲣的吃法,当春季鲣鱼刚刚越冬完毕,这个时候它脂肪少,肉质细,日本人将它们拿来刺身,认为那种清雅而绵长的口感,是刺身的极品。

民间甚至有谚语说,抵押了老婆买初鲣……

然而,就像我们先前在金枪鱼影片里说过的一样,鲣鱼这也是金枪鱼大类中的一种,血肉炮弹,保鲜极难。

所以,对于深处内地的京都、关西人来说,想吃一口初鲣,那简直是比登天还难。 怎么办?

于是,关西贵族们也是一掷千金,古代的日本水产专家们也是研究来研究去,最后终于说,大人,要不您尝尝这一口鱼生?

虽然颜色白里透红,不似初鲣那般殷红,但是,它的口感?

贵族大人们吃过以后说,真似鲣,于是,规矩就这么定下来了。

在关西、京都贵族们会在初春时节,用濑户内海的北鲳来代替初鲣,后来,就慢慢发展成了真名鲣,关西刺身的极品。

然而,与此同时,在中国古代,我们的文人雅士们,又如何就食鲳鱼呢?

狗恨&鱁鮧

先说一个唐代的故事,名叫——狗恨。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唐朝有一个广州司马,名叫刘恂,他在任期结束以后,既没有回老家,也没有回长安朝廷,而是留在了广州,还写了一本书,名叫《岭表录异》,就是记录广东、岭南这边的怪事儿。

其中有一篇就介绍了自己为什么留下来的原因之一,原来是广东的鲳鱼,当时还叫做䲝(céoi,车儿)鱼。

他说,䲝鱼极品,肉白如凝脂,只有一根脊骨,而要说如何食用它最美味呢?

那么,我推荐,治之以姜葱,缹(wù)之以粳(gěng)米。

具体还原,刘恂推荐的,原来是用鲳鱼做海鲜粥。

接着,刘恂又说,一缹而其骨软,食之无所弃者也……

也就是说,吃鲳鱼海鲜粥,好吃到连骨头都不吐。

哎呀呀呀,刘恂接着说,我到是吃得美滋滋啊,但这可就得罪了我家的一种宠物。

什么宠物? 猫咪吗?

猫咪爱吃鱼,但刘恂说,不是猫咪哦,我得罪了我们家的小狗狗啊。

因为,南方人吃鱼,猫打不过狗,一般都是狗狗蹲在桌子底下等鱼骨头吃,但鲳鱼缹粥,吃到骨头都不剩,于是,这个充满了美味的故事,就叫做狗恨。

别说,刘恂这里已经给我们把食谱写得清清楚楚,虽然只有十个字,但佐料、配料,火候、方法都写明白了,我还真试过,是当真美味啊。

大家不妨也买一条足够新鲜的银鲳来试试,没准儿有惊喜。

不扯远了,下一个故事,名叫——鱁鮧。

鱁鮧VS鱼鯗

大黄鱼的故事里我们聊过,2500年前,吴王阖闾鏖战东夷,在沙洲上濒临断粮。

于是,吴王登台做法,海里的大黄鱼就像踏着重金属的节奏一样,咕咕咕一大片金色的潮水就这样涌上了沙洲。

阖闾就赶紧命人将它们做成鱼干,补充军粮。

后来,果然阖闾得胜,回到都城,伍子胥也正好灭楚归来。

吴王阖闾一高兴就写了一个大大的美字,再加一个大大的鱼字,还说这是上天赐福,让我们吴越人逐鹿中原的恩赐。

于是,从那以后,上美下鱼,这个字就被叫做鯗,而黄鱼鲞,这也就成了吴越人心中最具情怀的美食。 但事实上,这个故事,还有后传。

那就是又过了400多年以后,汉武帝再次和当年的吴王阖闾一样,来到了那片沙洲,驱逐东夷。

但他却突然问左右,哪里来的香味?

左右人也闻到了,这海边沙洲上,什么都没有啊,怎么会有香味?

找了一圈又一圈,还是找不到,汉武帝担心有诈,停车不前。

接着,一位渔父出现,他说,这是我的一点点嗜好,请您不要担心,我不过是把一些鱼肠埋在了沙坑当中,它们的香气飘了出来,也正好,它们成熟了,您要不要也尝一尝呢?

海边沙洲上突然出现一个渔父,这是神仙,武帝信道,不敢怠慢。

于是接过来一尝,果然,鲜美啊,鱼肠酱还有这种做法?

再和渔父一攀谈,他却哈哈哈的笑着,在武帝眼前轻飘飘的走远了。 果然,渔父走后,汉武帝的军事行动也大获全胜。

后来,汉武帝也就一高兴,给群臣写了两个大字——鱁鮧。

从那以后,渔父留下来的这个鱼肠酱,就被叫做鱁鮧,至今都是老饕食客们的挚爱。

用七份黄鱼肚(鳔)和黄鱼内脏,外加三份,鲳鱼肚、鲳鱼内脏发酵制成。 不知道有没有朋友吃过,是不是比一切酱油、鱼露都要鲜美呢?

言归正传,我们继续说鲳鱼,除了银鲳五兄弟外,现在流行的金鲳,还有最开始的食人鱼、红鲳,它们又是什么品种呢?

退而求其次

其实,金鲳、红鲳,这都是养殖鲳鱼的过程中,退而求其次的故事。 虽然我们前面描述施教授他们养鲳鱼,看上去简简单单,但要知道,这可是从80年代,一直研究到2016年才真正研究明白的养殖技术啊。

所以,这小30年中,一代代水产人,其实也想过放弃,也想过退而求其次。

比如,他们发现,南美的锯脂鲤科,长得有点像鲳鱼啊,而且,它皮糙肉厚,随便怎么养,都能养活,再一尝,还不错,有点儿鲳鱼那感觉。

于是,1982年引进,在广东养殖,取名淡水白鲳。

后来,又因为它的腹部会发红,广东人就把它叫做红鲳,而且红鲳生猛,符合广东人的审美,慢慢的,随着广东风潮席卷全国,红鲳也就有点儿越养越多的架势。

但突然,有人发现了,不对啊,这东西,不就是南美食人鲳吗?

理论上锯脂鲤科在南美都属于食人鱼,而所谓的淡水白鲳,也是锯脂鲤科,只不过经过选种、育种,我们这边的品种稍微温顺一点,不会一言不合就沸腾而已。

但它还是妥妥的入侵物种啊,怪不得那么好养。 慢慢的,人们还发现,红鲳似乎有点脏,什么都吃,最大的能长到1米,40斤。

而且饿急了连同类都吃,实在有点难以接受,现在,它们已经成了不太受欢迎的品种。

所以,总结一下,它和食人鱼确实都叫做鲳,但这个鲳和我们的银鲳五兄弟的鲳,差得实在有点太远了,只是借用了名字和外形而已。

再后来,水产专家们又发现一种海鱼,鲹科,长得也很像鲳鱼啊,而且,皮糙肉厚,非常好养,最要命的是,它身上还有金黄的颜色,那我们何不将它取名为金鲳,再在大海里造几个巨大网箱,在那里面大量养殖呢?

这个创意简直是无敌,要外形有外形,要彩头有彩头,要低价有低价,最厉害的是,它也是海鲜,对于内陆很多不了解鲳鱼、也不太追求口感的用户来说,它简直就是完美食材。

十来块钱一斤,好看好吃又有面子,真的是可以。

所以,最近几年来,金鲳养殖爆火,冰鲜的金鲳从海捕开始,正在源源不断的发往全国各地。

甚至广东湛江,出产全国40%的金鲳鱼,还号称要让鲳鱼走上全球人民的餐桌,这就是海洋牧场的节奏吧,真的有点厉害。

还有几种鲳鱼

市场上还有几种鲳鱼,它们大概是,圆白鲳,也叫鸡鲳,铜盘鲳,这是白鲳目,离鲳科鲳属的鲭形目还有点远,但味道过得去,便宜,非常经济。

还有一种黑鲳或者乌鲳,这也是金鲳的兄弟,鲹科,长得非常像银鲳,在银鲳五兄弟供不应求的时候,可以作为替代品使用。

但分辨它们也不算太难,和金鲳一样,鱼鳍会略微发黄,腹鳍位置弧线不饱满,或者有些就直接长着腹鳍,注意,银鲳五兄弟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没有腹鳍,这是放眼整个鱼界,也算非常罕见的特征。

刺鲳,顾名思义,有些小刺,它其实是鲳鱼五兄弟的远方表情,同属鲭形目,口感也不错,经济实惠。

还有这种印度来的刀鲳,长相怪异,据说口感像带鱼,它也是离银鲳五兄弟很远的品种,离石斑鱼近一些。

印度来的还有这种斧头鲳,也是金鲳的表亲,鲹科,据说红烧很好吃。

最后我们在回答一个问题,那就是,鲳鱼为什么叫鲳鱼?

原来,这都是李时珍的锅,他当年写《本草纲目》的时候,把鲳鱼当药材来写。

说它的肉,甘、平,无毒,令人肥健,益气力,这可能是因为鲳鱼肉富含维生素B群,对皮肤好的原因吧。

接着还说,它的鱼籽,有毒,令人痢下。

本来,按照《本草纲目》的一般格式,写到这里也就完了。

但李时珍也很好奇,鲳鱼为什么叫鲳鱼?

于是他接着写,也许是昌,美味的意思吧。

但是,在我考察的过程中,还有人说,这是因为,它们在水里的时候,很多鱼都尾随在它们身后,吃它们的唾沫,不雅,实在不雅,就跟娼妓一样,所以叫鲳鱼……

这一下简直是把鲳鱼黑出了天际,以至于现在说普通话的人,都不太用鲳鱼招待客人,不雅。

而事实上,闽南语和粤语当中,鲳鱼和娼妓根本就不同音啊。

南方这可是年底必备的祭祀鱼,很红火,很吉利。

所以,也希望我这一期满满鲳鱼的节目能让大家在年底,红红火火,年年有鱼。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最后夫人说,真希望银鲳养殖再突破突破,要也能用海洋牧场来养殖,那真的是美好啊。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