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0年6月16日,原本是我国最后一颗搭载长征三号乙运载的火箭发射升空的时间,但就在火箭发射的前夕,机组成员在对火箭例行检查的过程中发现了重大问题。

于是,原定于6月16日上午执行的发射任务被果断叫停。

而这一停就是七天七夜,在这七天七夜中,我国科学家对火箭进行了全面检修,为后面成功发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正是机组人员的果断叫停,为我国挽回了数亿元的巨大损失。

北斗卫星:中国人自己的全球定位系统

多年前,在我国还没有自主研发的导航定位系统时,我们只能依赖美国的全球导航系统,随着时代的推移和中国科技的不断崛起,国内开始自主研发“北斗”导航系统。

经历了多年的蜕变,北斗卫星的诞生,我国也宣告拥有了自己独立的全球导航系统。

如今,世界上众多的国家之中,有自主独立导航系统的国家只有六个,我国的北斗卫星就是其中之一。

北斗卫星由30颗卫星组成,其中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和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共计6颗,剩下24颗则是中圆地球轨道卫星,能够为用户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务,通过北斗卫星所传递的信号安全、稳定、完整,受到世界各国好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北斗卫星不受天气和高度的影响,覆盖率丝毫不亚于如今最先进的美国GPS全球定位系统。

在世界上拥有全球定位系统的六个国家中,每一个国家的定位系统都有着自己独到的优势。

首先,美国的GPS起源最早,早在1958年就开始实施,经历了几十年的蜕变,如今无论是在民用或者是军事都有着很强的功能。

而对于军事作用最强的定位系统则是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相对来说、欧洲、日本、印度的系统稍微落后。

而我国的北斗卫星,则也拥有自己独有的优势,首先第一个优势就是无论是军用还是民用,北斗卫星都丝毫不逊美国GPS全球定位系统,属于全能型选手。

第二,北斗卫星在防干扰、抗遮挡、气象环境变化中都有着其它几个导航系统不能比的优势。

2020年前后,新闻媒体大范围报道北斗卫星即将升空的消息,引发了众多国人的热情。

据民调显示,我国约有95%以上的人支持北斗卫星,并且认为北斗卫星是除了美国GPS以外,未来最好用的导航系统。

压力数据异常、发现“鸡爪裂纹”,被迫暂停发射

在2020年,新冠疫情刚刚被控制住,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火箭发射,但在那一年接连出现了两次火箭发射失败的事故,而两次发射失败中间仅隔了15天,给了中国航天事业沉重的打击。

最要命的是,这两次的失败竟然分别是长征三号和长征七号,要知道,这两个火箭的成熟度在当时可是十分响当当的。

最重要的是,这两次发射失败甚至影响到了本来要在当年4月底发射的北斗当中的一颗卫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按道理来说,负责发射北斗卫星的长征三号火箭一直以来都有着十分不错的表现,其技术十分成熟,而且搭载量庞大,是我国火箭中的佼佼者。

不过,受到近年来发射需求不断增加的缘故,近年来长征三号在内外部结构上进行了不小的升级打造,改造长征三号的技术非常之繁琐,一些十分“刁钻”的细节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可预估的问题。

不过,火箭发射是精细度要求极高的工作,容不得半点失误,否则就会酿成重大人员伤亡事故。

就在北斗卫星发射的前一天晚上,2020年6月15日晚上,一切的准备工作都在有序进行着。发射测试大厅内,测试人员们紧锣密鼓坐在工位上观看数据。

可是,在当晚8点的时候,航天科技集团六院的火箭低温发动机副总设计师罗巧军和试验队员陈明航不约而同地皱起眉头。

因为他们二人发现,在火箭三号发动机中的减压阀压力数据出现了异常。

罗巧军当场表示:“虽然这组数据和正常情况下相比仅仅有很小的误差,但必须要引起重视”。

由于三级发动机直接关系到发射的成败,所以大家听到罗巧军的话,纷纷紧张起来。

此时,陈明航密切关注着屏幕上的三级发动机数据,他说:“不要太紧张,也许是我们的测试设备有误差,我先去测试房间看看,回来再报告情况”。

于是,他来到了测试间,仔细查看了各种参数和数据,看完之后,陈明航也紧张了起来,因为测试设备并没有问题。所以问题只能出现在火箭上的减压阀当中了。

陈明航失望地回到大厅当中,向领导汇报了情况之后,发射中心领导下达指令,要求大家到会议室中先研究一下如何解决突发情况。

通过紧急的会议之后,大家一致认为,测试设备没问题的话,那就要尽快排查压力阀门的问题,一旦问题确定,就要紧急更换压力阀门,这样才能保证后续的发射作业。

发射中心领导表示十分赞同这样的做法,于是立即分工安排现场的科学家、技术员对压力阀门进行紧急检查,务必保证发射的绝对安全性。

如果实在是在发射前搞不定,宁可推迟发射时间,也要扼杀安全隐患。

现场科学家和技术员经过短暂分工,迅速投入到了紧张的检查工作当中,一名检查人员在进入火箭发动机舱内对减压阀减压的时候意外发现,在减压阀的外壳上有一个鸡爪形的裂纹,他立即向发射中心领导汇报了这一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领导得知这一情况,面色凝重,立即向北京方面汇报了情况,一边分配技术人员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先更换备用设备,另一方面,发射中心也在发射与不发射之间做思想斗争。

最终,最终发射中心领导决定,务必要再对火箭做全面检查,务必不能让任何安全隐患出现,出现“三连败”的局面。

当天,发射中心对外公布了这一消息,媒体也向全社会进行了报道,在得知发射任务延迟之后,我国网友表示十分理解,毕竟保证发射成功,把北斗卫星一次带入宇宙,不出现第三次失败。

排查期间再次发现又一重大安全隐患

在长征三号的发射按下“暂停键”之后,所有的人加班加点,力争排除一切故障。

在两天的时间中,所有人都没有睡过一次安稳觉,他们抓紧部署安排工作,连夜接收了从北京调配过来的发动机动压力阀,并马不停蹄地进入到了设备的更换工作当中,两天下来,眼睛里布满了血丝。

终于在6月18日晚上,从北京紧急运送来的备用设备被工作人员成功安装,经过技术人员的测试之后,终于符合了发射标准。

不过,虽然压力阀门裂纹的问题解决了,可是环境的问题又凸显了出来,由于6月份天气十分炎热,火箭当中的燃料温度升高、气枕容积已经开始变大,已经不符合当天的发射条件,如果强行发射必定会出现事故。

技术人员表示,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把推进剂部分排出。但是一旦把推进剂部分排出,有可能会出现新的问题,除非重新加注。

为了绝对的安全起见,最终,发射中心不得不做出决定,将火箭内所有推进剂重新加注。而这一次的决定,也成为了中国火箭发射历史中最大规模的推进剂重新加注工程。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冉承其表示,由于推进剂具有一定的腐蚀性,长期的加注或者泄出,如果在操作过程中不小心的话,会对火箭喷射器的管道造成影响。

针对此,他和技术人员制定了高达二十多项应急预案,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才把所有的火箭推进剂泄出完毕。

正当大家要松口气的时候,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本来以为推进剂的泄出工作进行得很顺利,谁曾想还是出现了问题,技术员在对助推箱进行排查的时候发现,发现连接传感器的法兰盘螺栓出现轻微腐蚀现象,理论上,这样轻微的腐蚀不会造成影响,

但是如果一旦发射,受到火箭喷射器内火焰高温的影响,受到腐蚀的地方很可能会开始瓦解,酿成重大事故,为了保证绝对安全,工作人员不得不穿着防化服进入到了火箭喷气桶的内部进行检修,由于推进剂本身有腐蚀性和毒性,

工作人员要一边防止被蹭到腐蚀性液体,一边要检修设备,十分困难。最终,工作人员凭借出色的技术和经验,完成了对设备的全部检修。

历经7天7夜,中国人终于实现“北斗梦”

终于,原定于6月16日上午执行发射的长征三号,经历了安全“大排查”之后,于6月23日重新进入了发射的准备工作。

“三、二、一,发射!”随着指挥中心的一声令下,搭载着“中国之光”北斗卫星的长征三号火箭缓缓升空,指挥室中所有的人员都绷紧了神经。冉承其、陈明航、罗巧军等人的手心都捏着一把汗。

不过,当看到火箭顺利升空之后,在场人员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欢呼声,不少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在长征三号推迟发射的7天七夜当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航天人的一腔热血,也有他们对待工作和航天事业一丝不苟的态度,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最终,长征三号发射十分顺利,在宇宙空间中顺利放出北斗卫星,并且掌控了属于中国人的一片天空,本次北斗卫星的成功投放,也是中国北斗领域的收官之星,为中国的导航定位工程奠定了重要的里程碑节点。

那些为了航天事业而献身的科学家以及技术员们,他们更是值得我们尊重,有了他们,才避免了本次火箭发射有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为我国挽回了数亿元的损失。

在北斗卫星成功发射一年之后,超过137个国家和我国的北斗系统签署了合作协议,世界上超过100多个国家对北斗卫星的应用达到了很高的频率。

除此之外,中东和非洲地区也对我国的北斗导航系统抛出了橄榄枝。据统计,在北斗卫星全部发射完毕之后,全球多个国家超过8成的智能手机支持北斗系统,可见“中国制造对世界的影响力”。如今,世界各国对“北斗”系统的订单更是接踵而来。

早在2019年,伽利略导航系统由于故障原因失效,我国的北斗监测评估系统对其产生了很大的帮助,欧洲航天局对此赞美不已。

有日本媒体报道称,一旦北斗卫星有了行业标准,那么中国将在世界导航系统中具有十分庞大的优势。

北斗系统总设计师杨长峰表示,如今我国的北斗系统不仅作为导航定位在全球各个行业发挥着巨大优势,并且在疫情防控上也为全球提供了巨大的帮助,比如提供密接者定位、判断高风险区等等。

行业中有专家表示,北斗的总价值目前已经超过了4000亿元,并且它的价值还在不断攀升中,性能和潜能也十分巨大。

如今,俄罗斯和中国也签署了北斗的合作,随着中俄合作的加深,北斗将发挥它更大的作用,为国际导航系统增添全新的“保护伞”。

如今,北斗运行已经2年了,一切正常,让我们感谢当年的“暂停键”,感谢那群奋斗过的航天人。

参考素材:

国务院国有资产委员会网站——北斗三号收官之星发射紧急叫停后,这7天经历了什么?

中国经济网——北斗“收官之星”发射推迟七天,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环球网——专家解释北斗为何推迟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