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冬以来,支原体肺炎的感染率逐月攀升,逐渐引起了大众的关注,这个小小的病原体也从不被人注意的角落走到了大众的视野前。面对细菌病毒,大家都非常熟悉,那么,肺炎支原体是细菌吗?还是病毒?它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病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借助医学影像视角了解这种特殊的病原体。

支原体肺炎是一种由支原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支原体既不是细菌也不是病毒,它的生物学特点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是非典型病原体。支原体肺炎感染可全年发生,每年8月到12月是支原体肺炎感染的高发期,一般在每年11月左右达到高峰。支原体肺炎的医学影像诊断至关重要,医学影像学在确定病情严重程度、制定治疗方案以及监测疾病进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最常用的诊断支原体肺炎的影像手段有X线胸片检查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

说起CT,人们并不陌生,但CT的起源还要追溯到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线。在伦琴发现X线前,医生想要了解患者身体内部的情况时只有一种方式,就是解剖。这种方式是很危险的。那么就只能触诊,但是触诊的方式不准确,所以发现 X 线之后这些问题就得到了很好的解决。X线在医学诊断上的应用如燎原之火,但对于许多疾病,常规X线获得的是身体结构的重叠影像图像,并不能提供肯定的诊断结果,这使得科学家们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如何获得没有结构叠加的断层图像?1963年美国物理学家科马克发现人体不同的组织对X线的透过率有所不同,在研究中还得出了一些有关的计算公式,这些公式为后来CT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1961年英国电子工程师亨斯费尔德研究计算机处理断层图像的技术,并在1968年获得专利。1971年亨斯费尔德与一位神经放射学家合作,在伦敦郊外一家医院安装了他设计制造的扫描装置,一台能加强X射线放射源的简单的扫描装置,开始了头部检查,即后来的CT。当年10月,这家医院用它成功地完成了第一位患者的头颅CT扫描,这被认为是CT临床应用的开端。

对于支原体肺炎的影像诊断,X线胸片检查是支原体肺炎诊断中常用的一种影像学手段。X线胸片能够显示肺部结构,包括肺泡和支气管,从而帮助医生评估病变的范围和程度,典型的X线胸片表现包括肺部炎症、浸润和实变,这些是支原体肺炎的主要特征之一。但是X线胸片对于支原体肺炎诊断较局限,对于早期呈磨玻璃状、云雾状、结节状病变无法明确显示,因此临床症状出现时及时做CT是很有必要的。相比X射线,CT能够提供更为详细的图像,显示出微小的病变和结构变化。通过CT扫描,医生能够更准确地判断病变的部位、大小和形态,为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支原体肺炎的CT表现包括结节状或小斑片状影、实变影、磨玻璃影、支气管壁增厚、支气管扩张样改变、树芽征、支气管充气征、小叶间隔增厚等。其中以支气管壁增厚最常见,其次是磨玻璃影,小叶中心结节和小叶分布实变影。

目前,人工智能也逐渐应用于支原体肺炎的医学影像诊断中。传统的X射线、CT等影像学方法与先进的AI技术相结合,为支原体肺炎的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AI技术在降低儿童辐射剂量上也有巨大潜力,智能化的辐射剂量管理系统可以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等因素自动调整辐射剂量,确保在影像检查中最大程度地减少辐射风险。同时,AI还能提供更精细的防护措施,保障儿童在检查中的安全性。

人类与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一直在进行着此消彼长的斗争。虽然支原体肺炎比较狡猾,但是通过结合传统医学影像和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我们有望揭开支原体肺炎的医学影像之谜,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医疗体验和更精准的个体化治疗。同时,我们也要坚信:人体强大的免疫系统定能战胜这些“入侵者”。(王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