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2023年11月底最红的电影,当属《我本是高山》。

这部电影改编自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的真实事迹,由郑大圣、杨瑾执导,袁媛、陈麒凌任编剧,海清、陈永胜、胡歌、刘雅瑟等人主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部影片于11月16日首映,随即开启了大规模点映,点映开始后不久,负面评论便如潮水般上涌,电影也几次被骂上了热搜。

至于被骂的原因,十分简单。不少观众认为电影剧情设置与真实人物的偏离,存在矮化张桂梅以及其他女性的嫌疑。

再具体一些大概有四点:

其一,将原型中“酗酒的父亲”改成了“酗酒的母亲”;

其二,把张桂梅教学的初衷和所有精神寄托都归于由胡歌饰演的丈夫身上;

其三,将家中贫困的女学生,描绘成半夜偷偷出校,去镇上厮混的精神小妹;

最后,电影中设置的大部分女性角色都是负面的,其中包括骄纵任性,最后选择离开学生的年轻女教师、说好回来帮助学生,又意外怀孕的女教师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网络上的种种声音,片方一共给过三次回应。

第一次是来自编剧袁媛的。

她借用观众的观后感,称现在的负面舆情,就像是阻挡女孩们上学的势力一样,然后斥责恶评电影的观众是“卑微的懦夫”。不仅如此,她还在其他论坛大放厥词,斥责观众;

第二次则是来自影片导演郑大圣。

在影片路演时,他被问及将“酗酒父亲”改成“酗酒母亲”的争议,他回应称自己在走乡串寨的过程中,看到很多类似的情况,甚至还有很多比电影中呈现得更加不堪的情况存在。

最后一次则是来自主演海清的。

她也是在电影路演时,被现场观问及了这一问题。她先是重复了导演的说法,说在采风的时候,看到了很多类似的情况。之后表示,这个角色的存在也是为了突显张老师的力量。在片中,酗酒的母亲也是一个受害者,张校长出现之后,不仅救赎了女儿,也救赎了这位母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除了片方之外,还有所谓的“六公主”和演员吴越出面参与过这个话题的讨论。

前者先是批评了编剧的冲动,随后称网络上针对《我本是高山》的许多恶评,都是居心叵测,这些恶评要么来自遥远的海外,要么就是追逐女性话题蹭热度的营销号故意带偏观众。他们表面上为张校长好,实际上却是披着羊皮的狼。

另一边的吴越也连发数条动态,呼吁电影需要正常的舆论环境,为《我本是高山》站队。被网友吐槽之后,她又重提此前因在《我的前半生》中出演第三者角色被骂的旧事,称自己坐等网络实名制,这样可以免去超越创作本身的审判。

以上,基本是这部电影自点映以来所发生的所有事情。

面对以上种种,相信有很大一部分人是懵的,毕竟电影还没正式上映,就出现了这么大的负面舆论实属少见,所以也理所当然地会怀疑是不是其中真的有人带节奏,这部电影又是不是真的很烂。

先来说第一个问题吧。

虽然不能排除有吃女性话题流量的人在带节奏,但大部分的负面舆情都是片方凭本事为自己搞出来的。

因为改编自张桂梅的真实事迹,《我本是高山》在一周前还是不少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年底最期待的一部作品。大家期望在其中看到女性的困境、艰辛、信仰、坚韧,以及力量,然而抱着这样期待的观众们却在影院里看到那样的作品,想都不用想,就会猜到他们能爆发出多少怒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说的直白一些,《我本是高山》没能服务好凭题材和故事原型吸引来的直接目标受众,加之片方对影片质量太过自信,早早开始大规模点映,才导致了大批量差评先于影片正式上映出现的结果。

之后,来讲讲第二个问题,电影到底怎么样?

个人感受是,即便忽略那些争议点,《我本是高山》也仅仅只能算是极其一般的作品。

看完电影的第一个感受是太碎了。

几个女孩和老师的故事穿插在一起,再加上时不时闪现出来的胡歌,整条故事线乱成一团,每个小故事都支离破碎,被断断续续地、很突兀地连结在一起,整体观感不够连贯。

其次,网络上被提及的几个争议点也会让你对这部电影的观感下降,即便不上升到“男锅女背”,单从逻辑上讲,它的设置也是不符合现实的。

另外,还有演员的表演。记得海清的妆造出来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很厉害,但看过张校长的纪录片再去看她的表演,就会发现她身上演员本人的状态还是太多了。那种状态很容易让你幻视到此前海清出演过的任何一部都市剧角色上。

其实,说来说去,最根本的问题是导演和演员没有能力掌控这样坚韧又柔软的故事和人物。

可能有人会说,电影没有那么差,比如姐姐妹妹那条线就拍得很好,很多情节也让人感动想要落泪。可事实上,把大家感动的不是作品,而是张校长和学生本身。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部电影其实是很好拍的,只需要将那些痛和泪直白的呈现就已经足够,但很可惜,主创团队在讲述的时候,大多数是失焦的。

至于原因——他们缺乏对女性困境的共情,无法理解年轻的女孩们对于上学的渴望,无法理解张桂梅有自己的信仰,而不是把男人作为全部寄托。

说句不好听的,《我本是高山》的主创团队在被问及“为何将酗酒父亲的原型改为母亲”时,还所答非所问的给出“我们见过很多”的答案,不是因为他们在装傻充愣,而是直到现在他们还无法理解大众气愤的原因,只觉得这是大家小题大做。

而因为缺乏最基本的共情,他们也无法准确地传递给观众想要从这部影片里得到的感情,依然用普通主旋律电影的套路在干巴巴的往里套用。

可问题是,在讲述战争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鲜血、炮火、牺牲来描绘伟大,大山里的故事没有那么多冲突,那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伟大。这种情况下,再去用戏剧化的冲突推进剧情,就显得格外令人难以下咽。

话说回来,有电影人把目光放到张校长身上其实是件好事,这样会有更多的人关注这一群人,也会让更多女孩有机会走进校园,走出大山。只是,好好的故事却拍成这样,只能说……太遗憾了。

文章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或对版权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