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诗经·大雅·緜》——

大家好,我是姬为毅。

上集我们说到,公亶父有了周原沃土作为根据地,姬姓周人也成了周原之上的新主人。但商王武乙这次将周原“赏赐”给公亶父的事件,总让人觉得有些突然,这个中还有诸多疑点,需要我们抽丝剥茧,依次解决。

而其中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在于,搬家到周原之前,公亶父和姬姓周人住在哪里呢?

01周人原本住在哪里?

《史记·周本纪》是这么记载公亶父迁徙周原的:

“(公亶父)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史记·周本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就是说,公亶父举族迁到岐山之前,姬姓周人的聚居地,是豳。

豳地,在《竹书纪年》中作“邠”,同音而异字。

在还没有考古证据支撑之前,关于豳地所在,主要有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种说法认为,豳地位于陕北的黄土大塬上,大致在现在陕西省彬州市附近,位于泾水流域。这种说法来源于历代地名的沿革,因为自南北朝开始,一直到唐朝,彬州市附近的区域都被称作“豳州”或这个“邠州”,后来又改为“彬”,三字读音完全相同。说明至少在隋唐时期,古人认为豳地所在,就在陕西境内。而《史记》中记载的漆沮水、梁山也都在豳地和岐山之间。

这,就是豳地陕西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一种说法来源较晚,是为豳地山西说,为民国史学大师钱穆所提出。山西说认为,“邠”和汾水的“汾”字源相同,所以豳地应该在山西。而《水经注》的“汾水注”又有“汾阴有稷山,山上有稷祠,山下有稷亭”,因此认为此地大抵与周人始祖后稷有关。钱穆先生在《周初地理考》一文中认为,公亶父在迁居周原之前,乃是住在山西闻喜、新绛一带,而迁徙路上经过的梁山,就是山西西面的吕梁山脉。

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此前一度难有定论。

不过,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人们在咸阳城西148公里处一个叫碾子坡的村子发现了先周遗存,涵盖了自仰韶开始,到先周、西周、东周的居址和墓葬,其中犹以先周遗存为多。而且碾子坡就在传说中豳地所在的彬州市隔壁,饶宗颐先生因此认为,“碾子坡遗址之发现,……足为文献所述早期周人居豳,提供考古学重要之实证。”可以说,碾子坡是目前最接近豳地历史原貌的早期周人遗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大雅·緜》中描述了公亶父居豳时的情景——

“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

所谓“陶复陶穴”,正是陕北常见的窑洞风格民居。

如此看来,豳地在陕西还是山西的争论,似乎可以告一段落了。

于是我们可以愉快地解决下一个疑团——周人为什么要搬到周原呢?

02周人为何搬到周原?

对于公亶父而言,自己默默无闻,商王武乙高高在上,两人素昧平生,可武乙为何平白无故给他赐命和封地呢?

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我翻找下今本《竹书纪年》的记载,发现一个细节:

武乙元年,邠迁于岐周。三年,命周公亶父,赐以岐邑。(今本《竹书纪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细心的看官一定也发现了,这里有个时间差。

周人迁居岐山在先,武乙册封公亶父在后,中间隔了两年。那么这样就有两种可能,其一,是商王武乙先选中了公亶父,于是命令他来周原受封,抵抗羌人,这种方式在操作性上有一定难度;于是便有了第二种可能,那就是武乙在册封公亶父之前,姬姓周人就已经搬来周原了。

而在正史中,司马迁也采用了第二种说法,认为公亶父离开豳地的原因与武乙无关,而是周人不堪戎狄一而再、再而三的袭扰,这才选择举族搬迁。

“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史记·周本纪》)

面对戎狄贪得无厌的索取,公亶父的族人群情激奋,准备和这群白眼狼作殊死一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公亶父却极度克制,他说,戎狄来打我们,不就是要人和地吗?他们想要的是地,我们搬家就是了,住哪不是住?但我要的是人,如果我的君位要靠大家父子兄弟去送命,我不忍心!

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史记·周本纪》)

这段演说十分精彩,思想高度则更为可贵。后来刘皇叔学了其精髓,于是有了弃新野走樊城,携民渡江的美谈。而到了1947年,伟人在解放战争的危急时刻,同样当机立断,力排众议,暂时放弃圣地延安,转战陕北。临走前,他同样留下一句至理名言,“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这正是中国人的祖传智慧,时隔数千年,公亶父的精神仍在散发光芒。

巧合的是,延安距离碾子坡遗址的距离,也仅仅200公里左右。

撤离延安的决定如何正确,其结果不必赘述。而周人在搬到岐山后不久,豳地也很快失而复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碾子坡遗址中,周人的活动踪迹贯穿整个周朝,说明始终有族人留守祖地。后来孔子增删《诗经》,编撰《十五国风》,其中就有《豳风》7首,最著名的当属《豳风·七月》,堪称周人的农业白皮书,具有极高的文学、历史和民俗价值。

总而言之,统一思想后,公亶父准备正式搬家了!而且这次搬家,进行得非常顺利。

03周人因周原得名么?

和盘庚迁殷需要连哄带骗,用天帝降灾来威胁族人不同,公亶父的这次迁徙,气氛十分轻快。

大家唱着歌,敲锣打鼓,沿着西边的水滨,来到岐山脚下。正所谓: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大雅·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公亶父肯定没想到,这句“率西水浒”,给了两千年后一位叫施耐庵的明朝人以灵感,成了四大名著《水浒传》的书名。施老先生也算是隔空致敬周人这次战略转移了。

《史记·周本纪》也记载了周族人大搬迁时的盛况:

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

按照当时人以邑为号的习惯,在周原立足之后,公亶父的族人们就不再是豳人,而开始以“周人”自称。直到公亶父死后,武乙之子文丁册封公亶父之子季历为“周伯”,姬姓周人的族名才真正得到了大邑商的官方认证。

武乙元年,邠迁于岐周。三年,命周公亶父,赐以岐邑。(今本《竹书纪年》)

那么这里又有个新问题,周人的周是因周原而命名,还是周原因周人而得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问题,历史上一直都有争议。在《史记》的集解和正义中,作者都认为周人国号为周,是迁都周原之后的事迹,所以周人的族名是因周原而起。这两位《史记》的注家分别是南朝和唐代时人,可见这个论点风靡的时间跨度非常长。

“邑于周地,故始改国曰周。”(《史记集解》)

“因太王所居周原,因号曰周。”(《史记正义》)

另外,在上古时期,国名随邑名变易的情况十分常见,比如早商发祥于商丘,所以他们以商人自称;晚商以殷为都,所以商朝又叫殷商。周成王封弟弟叔虞在唐,就是唐侯,后来迁都到晋水,于是唐国才改名晋国。同理,周人还在豳地时,叫做豳人,那么他们很可能在迁都周原之后,才改名为“周”的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周人得名在先,周原命名在后,其支持者也有不少。他们认为,太王公亶父居豳之时,其族名就已经叫做“周”了。而周原所在,原先应该叫姜原,周人到来之后才改名周原。

但正如上集说的那样,武丁卜辞中所伐的周方,很可能是当时周原上的原住民,而不是还在豳地的姬姓周人。同时秉承孤证不立的原则,除非在周族人迁居周原前的先周遗存中找到与“周”相关的文字或族徽,否则,周人原本就以“周”为族名,周原是因周人而命名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好吧,这段实在有点绕口。但说来说去,都是周族迁徙前的陈年旧账。

而在公亶父迁都之后,周人和周原可以算是人地合一,生息与共了。至于远在殷都的商王武乙,他又哪里会想得到,这个他亲手扶植的西土边境代理人,竟然只用了四代人的时间,发展成为压垮大邦殷这只垂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到这里,《大周八百年》系列的第一部分《殷鉴之什》,暂时就先告一段落。

《诗经·大雅·荡》有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历史是面忠实的镜子,阳光下也从来没有什么新鲜事。

殷革夏命也好,周革殷命也罢,不过是依样画葫芦而已。

好,大邑商的故事意犹未尽,小邦周的故事也才刚刚开始。

我是姬为毅,《大周八百年》,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