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副产品批发价出现大幅下跌,其中猪价下跌40%,牛肉下跌9%,半价下跌8%,红薯跌至四五毛钱一斤,白菜更是跌至两三毛钱一斤。这一轮物价下跌主要原因在于供给过剩。
以白菜为例,受夏季洪灾影响,华北地区不少农户改种了易种植的白菜。而此次秋季北方天气良好,白菜亩产量增加了20%~30%,导致供大于求,去年同期白菜批发价在五毛钱左右一斤,而今年跌至两三毛钱一斤。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红薯、猪肉、牛羊肉等农副产品上,供给过剩直接导致价格下跌。
然而,价格下跌是否带来好处值得深思。短期看,对消费者来说是利好,但对农民来说却是坏事。长期来看,价格下跌将导致通缩,我国十月份CPI甚至负增长0.2%。CPI反映当前的物价水平,其中食品、烟酒的权重最高,约占30%。十月份CPI之所以负增长0.2%,主要是食品价格同比下降了4%。如果农副产品价格继续下跌,CPI仍会走低,这意味着通缩会进一步加剧。
通货紧缩将带来严重影响。以日本为例,自上世纪90年代陷入通缩后,30年来物价几乎没怎么涨,但薪资也未有增长,甚至有所下降。通缩让企业利润减少,员工薪资减少,消费力下降。这将导致恶性循环,最终影响到各行各业的收入和就业状况。
因此,物价下跌并非单纯利好。当百姓能低价购买食品时,农民和企业却遭受损失,降低消费力最终会影响整个经济链条。眼下我国最为困难的是农民,很多农产品因滞销导致农民面临损失。各地政府应尽可能拓宽销路,例如开展农产品推介会,搭建农产品展销平台,助力农产品销售,减少农民损失,促进经济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