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是高山》电影争议发酵好几天了,从最开始夸赞海清神还原张桂梅,到现在各种改编问题被拿出来品咂,舆论发酵已经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

我怀着最大的善意愿意去相信,剧组拍摄这部电影的初衷是好的,就是想要把张桂梅事迹传播出去,形成榜样力量,让更多人知道并且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惜,在创作过程中,太多太多商业上的考量,把这部片子的某种价值给抹去了。

大概剧组是怕太主旋律了,换不来好的票房,所以,加入了爱情作为点缀,又加入了更多女性角色的遭遇,以此来突出女性救赎这个主题。

就是这种多此一举的做法,导致电影最最核心的东西没了,这个东西就是信仰。

在很多人看来,信仰摸不着看不见,相信它的人也越来越少,可是,你不相信这并不代表信仰不存在,也不代表没有人坚守信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争议最大的时候,央视网早上突然发了一段早前张桂梅的采访,标题是“张桂梅说一直支撑自己的是信仰”。虽然没有直接去评论电影,但其中的内涵懂得人都懂。

电影频道,也就是所谓的六公主,曾为了替这部电影发声,不惜怒怼观众,说了非常重的话,而且是连发两条动态,表明自己的立场。

但是,它搞错了一件事情,也偷换了一个概念。它的评论里,只强调不应该性别对立,却忽略了观众最最在意的信仰问题。

我承认,某些人的确有蹭热度的嫌疑,借着这部电影搞对立情绪,这些人确实应该处理。可绝大多数观众,是真的疑惑,为什么要用爱情来当作支撑?为什么不敢光明正大强调信仰?

其实,1990年的《焦裕禄》,2011年的《杨善洲》,已经为《我本是高山》提供了很好的模板。尽管某些人觉得这两部电影太过板正,故事内容有些枯燥,但从价值观来看,这两部电影才是真正用信仰支撑的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桂梅事迹是绝不能娱乐化,更不能因为票房而牺牲掉是信仰这个内核。

如今,观众的争议点就在这里,无论编剧还是导演,他们知道自己捆绑主旋律冲着票房和拿奖去的,可就是不承认,用了很多借口。

我就不明白了,难道信仰不能拍吗?难道所有国产影视剧都得有爱情吗?

张桂梅的采访太多太多,她距离我们太近太近,拍她的事迹是如履薄冰的,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要搞清楚,拍这类型影视剧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如今,部分影院已经取消了电影,大概是怕舆论再次发酵,至于是否会下架,这个概率不大,但经过这次事件之后。票房估计不会太好,口碑同样也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者,导演回应改编成母亲酗酒这个质疑,也是含糊其辞的。我猜,他应该没有说真实原因,不过也不重要了。对这部电影,观众抵触情绪很多,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总之是没有拍好的。

如今,主旋律电影已经有了瓶颈,《长津湖》已经是最后的回光返照,而今年国庆档的《志愿军》,则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人心太浮躁,社会太功利,是很难拍出好作品。

传记电影本来就是国产片的短板,如何兼顾商业和人文价值,这是所有电影人必须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