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郑报全媒体记者 鲁燕 见习记者 田莎)“一老一小”受到哪些关爱?困难人群如何进一步兜底保障?基层社会治理有哪些新举措?11月20日,省委宣传部举行“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系列主题第六场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我省民政部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方面的工作进展和成果成效。

乡镇(街道)建成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1766个

“一老一小”事关每个家庭和社会稳定,今年以来我省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兜底和保障?发布会透露,在养老服务方面,我省突出普惠均等,养老服务更加优质。截至2022年年底,我省60岁以上人口1862万,占常住人口的18.9%,已处于中度老龄化社会。对此,我省出台了30多个重磅政策,制定20项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推进设施建设标准化,在城市实现建制区、街道、社区三级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建设“一刻钟”养老服务圈;加快补齐农村养老短板,推动200多个乡镇敬老院转型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向周边农村和家庭提供延伸服务,积极探索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已建成农村幸福院1万多个。同时,为6万多个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了适老化改造,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推进人才队伍专业化,依托“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评定40多个省级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建立200多家养老服务人才评价机构,5.8万人取得养老服务人才技能证书。

儿童关爱保护更加有力。为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发放基本生活费,将适龄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了教育保障和控辍保学范围。将原有的36个儿童福利机构整合优化为25个,更好地为孤儿提供“养育、治疗、教育、康复、社工”一体化服务。市、县两级建成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132个,乡镇(街道)建成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1766个,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达到月人均630元和440元

在困难人群保障方面,我省突出扩围增效,兜底保障更加坚实。目前,我省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达到月人均630元、440元,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按照不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1.3倍发放,有力保障了350多万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全面开展低保边缘家庭和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有序扩大社会救助覆盖面,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17.3万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按“单人户”纳入低保,136.8万已脱贫人口、38.9万防止返贫监测对象通过低保或特困供养进行兜底保障。为210万符合条件人员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两项补贴”线上申请处理率达100%。大力推进农村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设施建设,年内预计新增床位4.7万张,让有需求的重度残疾人能够得到专业的集中照护,减轻家庭照护负担。

开展就业服务活动1700多场次

就业事关广大高校毕业生和再就业人员,我省强化社会组织能力建设,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等方面积极作为。引导全省4500多家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实施1300多个项目,投入款物近5亿元。积极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广大社区社会组织累计开展3.2万项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服务群众490万人次。推动社会组织助力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面向高校毕业生发布招聘岗位2万余个,设立见习岗位1.9万个、开展就业服务活动1700多场次。

基层社会治理贴近民生,我省如何积极作为,激发基层善治活力?目前,我省已印发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村级工作机制、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村级组织证明事项等4个指导目录,建成100个功能定位明确、服务设施完善、服务机制健全、服务事项规范的社区“居民会客厅”,城市社区管理更加规范。我们在全省范围内选取10个街道社区作为“微公约治理”试点,健全微公约协商、执行、激励机制,推动基层协商民主向纵深发展。

在提升智慧民政水平,强化数字赋能增效方面,我省深化“互联网+民政服务”理念,建成全省统一民政数据中心,实现全省低收入人口、婚姻登记、社会组织、区划地名、养老机构、儿童福利信息等数据汇聚并动态更新,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传递“指尖上”的民生温度。

187家慈善专项基金救助困难群众5.6万人

弘扬以“助”为乐的慈善文化。截至10月底,河南销售福利彩票51.2亿元,连续6个月实现两位数增长。我省在全国创新建立省市县三级“困难群众救急难慈善专项基金”,目前已建立专项基金187家,救助困难群众5.6万人,实现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的有效衔接。

弘扬以“俭”为尚的婚丧文化。针对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积极探索婚俗改革,努力培育文明向上的婚俗文化。全面落实惠民殡葬政策,建成市县乡公益性公墓1400多个,大力推行树葬、草坪葬、花坛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文明殡葬蔚然成风。

弘扬以“史”为源的地名文化,保护和传承地名文化遗产。顺利完成“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考察工作,开展“乡村著名行动”,推动乡村地名文化与乡村文化建设有机融合。在国内首创“行走边界,读懂中原,平安豫界行”大型融媒体宣传,网络点击量超过1亿次,产生了良好社会效应。

出台配套政策破解养老服务堵点难点问题

近年来,我省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不少配套政策措施,特别是面对养老服务、未成年人保护、慈善等领域的新形势、新需求加快立法步伐,以良法善治护航现代民政建设。在全国较早出台《河南省养老服务条例》,有效破解了养老服务“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服务如何优质便民”等堵点难点问题,为“老有所养”提供了坚强法治保障。

推动修订《河南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进一步健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体系,力求更好地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积极回应社会对慈善工作的关切,将《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办法》列入立法调研项目,推动《慈善法》在我省落准落细落实。

特困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已完成67265户

今年,我省将对6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纳入省重点民生实事,这项工作目前进度和成效如何?

发布会透露,“十四五”期间全国完成200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河南省将完成21.4万户,占全国任务总量的10.7%,居全国首位。

去年,省民政厅等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十四五”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的通知》,明确了改造对象、内容、程序等,要求严格规范申请、评估、改造、验收、监管等工作程序,实行“一户一策”“量体裁衣”,最大限度增强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安全性、便利性和舒适性。仅2023年省以上财政就投入补助资金1.9亿元。同时,开封和焦作获批2023年国家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试点,争取到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及服务补助资金5164万元。

截至今年10月,我省已改造完成67265户,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12%,已提前超额完成工作任务。

156个县(市)区实现失能特困人员“应养尽养”

失能老年人是最需要照护的困难群体,我省采取了哪些举措?发布会回应,全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占老年人总量的16.2%,我省有302万。通过近年努力,全省156个县(市)区均建立有以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供养为主的县级特困供养机构,能够实现全县失能特困人员“应养尽养”。近期中央财政已下达1.9亿元资金,今后将对低保家庭中失能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给予一定标准的补贴,让更多困难老年人得到专业照护服务。

我省优先支持养老机构新增护理型床位,全省护理型床位占比已达59.2%,医养结合机构发展到466家,失能照护能力显著提高。针对失能老年人在家庭和社区就近就便养老需求,全省673个街道全部建设50张床位以上、能够实现嵌入式养老服务的街道综合养老中心,提供长期托养、短期托养和日间照料功能,既具备养老机构的托养功能,又具有价格优势,而且还在家门口。一年来街道养老中心已入住2万余名失能、半失能老人,平均托养30人。在街道之下全省7334个社区全部建立了日间照料中心,一些老年人集中的大社区具备为轻度、中度失能老年人提供辅助照料和日间看护功能。为此,全省投入1.5亿元实现所有省辖市全部建成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让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在家就可享受到生活照料、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点单式”上门服务。

动态监测,对4.5万户发出风险预警及时救助

我省将如何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帮扶,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

发布会回应表示,目前,我省共有低收入人口430.5万人,占户籍人口的3.7%,其中城乡低保对象303.1万人、特困人员48.2万人、低保边缘家庭成员28万人、刚性支出困难人口10.5万人,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等其他低收入人口40.7万人。

省民政厅等6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若干措施》,适度放宽低保准入条件,细化渐退期、就业成本扣减等政策,对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等弱势群体给予更多倾斜,17.3万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按“单人户”纳入低保,有序扩大低保等社会救助覆盖面。动态监测295万户低收入家庭,对4.5万户突发严重困难的家庭发出风险预警,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相应救助。省级居民家庭经济状况信息共享数据扩展到12个部门41项,市级核对业务向就业援助、法律援助、慈善救助等领域延伸,共享数据达到60余项,持续提升救助精准度。

全面推行急难发生地实施临时救助,加大对非本地户籍流动人口救助力度,今年前三季度全省临时救助13.7万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1.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