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联河

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医学院科研实验中心主任。

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从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一等奖1项,河南省信息技术教育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主持河南省社发领域科技攻关项目结题2项,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结项2项。发表学术论文、教学论文40余篇。主编专著1部,副主编教材4部,参编教材3部。

本文摘选自:《临床营养管理——基础、技能与案例》,化学工业出版社

P010-011

1. 科学(science) 不是知识,不是真理,而是学习过程中行之有效的系统掌握知识的方法,其职能是合理阐释现实世界的过程和现象,揭示其运动规律,从而对事物的发展做出合理的估计,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2. 概念(concept) 是思维的基本单位、出发点和终点。人类的知识体系是由概念搭建而成的。所谓理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概念并将这些概念进行逻辑搭建的过程。

(1)概念的逻辑结构 分为“内涵”与“外延”。内涵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性或本质, 如医院基本膳食。外延是概念的适用范围,指概念中的一个个、一类类的事物,如普食、软食、半流质食物和流质食物。

(2)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 体现了概念的不同内涵和范围。上位概念(superior concept)/ 属概念反映一组具体形象的共性;下位概念(subordinate concept)/种概念反映个别对象的个性。例如,医学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的上位概念;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下位概念。

3. 科学概念(scientific concept) 指经过科学研究得到的知识,包括科学现象、科学定 律和科学理论。科学概念是分层次的,大概念(属概念)中包含了小概念(种概念);概念和概念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了科学模型、定律和理论。科学概念并非静止和一成不变的,而是开放的,在不断的争论中改进、深化、扩展和更新。如果科学概念包含的内涵不统一,就无法精确 交流和规范工作。

4. 科学活动及其过程 科学活动的一般过程为:发现科学问题→获取科学事实→提出科学假说→检验假说 →形成科学结论,周而往复,形成科学理论。此外,科研活动常常被分为科学发现和科学证明两个相关部分。前者是由问题到理论的上行过程,后者是由理论到事实的下行过程(见图2-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 科学思维(scientific thinking)是对科学知识、科学现象、科学研究等对象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和对象间的相互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能动的反映。常见的科学思维方法为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顿悟思维等。

6. 科学创造(scientificcreation))指贯穿于科学发现和发明过程中的创新活动,特性如下。

(1)创新性(innovative) 正确反映客观规律,为“首创”。

(2)独创性(ingenuity) 指科学的精神和物质产品都表现出独特的风格。

(3)现实性(actuality) 体现着事物联系和发展纵横两个方面的整体性质。

7. 科学规范(scientific norm) 指科学活动所必需的信念及其规则与范式,反映和体现科学发展的本质属性与规律要求,包括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学术规范诸层次。

8. 科学共同体 是遵守同一科学规范的科学家所组成的群体,其基本价值追求如下。(1)客观性原则 科学研究中努力排除一切的主观因素。

(2)普遍性原则 用普遍的、抽象的原理对各个特殊的现象作出解释。

(3)实证性原则 指对于经验方法的坚持。

(4)理性原则 不对权威或权力盲从与崇拜,坚信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9. 科学文化(scientific culture) 包括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科学知识、科学活动、科学组织等。可概括为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层面。科学的精神、理念、理想和价值观属于科学文化的形而上层面,是科学文化之“魂”;而技术的、实证的、数学的或逻辑的东西属于科学文化 的形而下层面,是科学文化之“体”。

10. 科学文化修养 具备科学文化修养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改变人们的观念,尤其 能够使人们在科学技术的实践中逐步形成诸如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服从真理等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略。

《中国临床营养网》编辑部

本站动态栏:

截止到 2023 年 11 月 21 号上午 8:00 时,本平台关注人数为:359651 名。更多信息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