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的春天,王昭踏上了一段充满挑战的征程,他被派往遥远的青海,担任了青海省委的第二书记兼青海省长。王昭之前曾在公安部担任副部长等要职,而此次前往青海的使命非常明确:纠正青海在"大跃进"时期所犯下的错误,尽力恢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昭来到青海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他只携带了一个名叫王仲方的助手,而青海省委的核心干部并未被更替,这使得王昭在青海的改革工作异常困难。尽管如此,王昭怀揣着真诚的愿望,渴望改变青海的命运,因此他不惜付出极大的努力,甚至以身体力行,却最终付出了肺气肿的代价。

在1963年,王昭亲自领导组建了一个"四清"工作团队,包括两位省委副书记、三十多位厅局级干部以及三百多名普通干部。他们的目的是前往位于西宁几十公里外的湟中县平安公社,展开一场社会主义教育试点工作。在一次动员会上,王昭强调了工作纪律的重要性,特别强调了八项工作纪律,违反这些纪律的人将会被立即开除党籍和公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更加接近人民群众,王昭要求工作团队成员不得携带食物、饮料,甚至不得在外就餐,一旦违反这些规定,也将受到党籍和公职的开除处分。而王昭本人也积极践行这一要求,他选择居住在当地最贫困的农户家中。其他工作团队成员也与农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实际行动。

青海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尤其在"大跃进"之后,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相对较低。王昭在那里的日常生活也颇为朴素,早餐只有土豆和白开水,午餐则是发霉的青稞面馍,晚餐则是干菜煮成的面糊,唯一的调味料是辣椒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面临如此艰苦的生活,王昭坚持住在农村,他身边的警卫员心疼他,试图偷偷为他准备美食,但遭到了王昭的严厉批评。王昭坚守岗位,直到生病发高烧才返回西宁接受治疗。然后,他再次回到农村,继续与农民同吃同住。

其他青海省委的干部担心王昭的身体健康,每周以工作的名义将他召回西宁,以确保他能享受稍微好一点的饮食。然而,王昭一直在农村坚持了三个多月,直到"四清"工作结束。当然,这段时期,他自己也患上了肺气肿,而且还有七名团队成员因无法适应农村生活,要么携带食物,要么花钱买食物,最终被开除党籍和公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昭的真诚愿望是改变青海的命运,他在任内几乎走遍了整个青海省,甚至亲自率队前往高寒牧区,深入了解地质、矿藏、牧场和草地,研究发展青海省的农牧业生产以及石油、有色金属和盐湖开采等。高寒牧区的气候多变,海拔也极高,这也导致了王昭患上了肺气肿。尽管如此,他在患病后依然坚持工作,从未松懈。

一次,王昭带着氧气瓶前往玉树,途中翻越了海拔5000多米的巴彦喀拉山,但氧气瓶中的氧气用尽,导致他当场休克。司机急忙加速前行,试图将他带到海拔较低的地方,然而不幸的是车辆翻车了,王昭的颈部和腰部都受伤。经过住院治疗后,他的脖子依然无法灵活转动,腰部也不能直起,但即便如此,王昭依然毫不松懈,继续投身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1961年到1966年,王昭在青海省工作了五年,不辞劳苦,甚至付出了身体健康的代价,患上了肺气肿等多种疾病。然而,他的坚韧和决心源于他对改变青海的渴望。可惜的是,1966年,中国进入了特殊时期,王昭也深受其影响,遭受了巨大的身心折磨。